近期市場的瘋狂想必讓很多人都有些上頭了吧?猶記得僅僅在一周前,大餅還在108,000美元附近徘徊,市場情緒一片悲觀——有人看空至105,000,有人喊到102,000,甚至有人看到98,000。當時即便提出大餅將跟隨美股與黃金補漲的觀點,也鮮有人信。
短短一周過去,在大餅創出新高與BSC土狗遍地FOMO的背景下,越來越多人開始喊出15萬美元的目標。連我自己也不免心潮澎湃,但冷靜下來思考:行情真的會如此瘋狂嗎?大概率不會。
截至目前,比特幣的漲仍屬於原有框架內的補漲。漲得晚,本身就說明其他資產類別已先行漲,而幣市仍處於相對低估狀態;或者說,其他市場的風險已偏高,資金只能暫時流入這個相對低風險的領域進行避險。換句話說,這波行情更多是被動輪動而非主動突破。(起碼目前是)
一旦美國政府停擺時間超預期,引發市場恐慌,或是美股、黃金階段性見頂回調,大餅乃至整個幣圈的走勢恐怕不會太好看。
黃金的邏輯無須多言,它本質上反映的是對美元信用體系的戰略性對沖。紐約期金首次突破4,000美元大關,象徵着一種“貨幣危機預期”的全面溢出。從年初的2,700美元到如今的4,000美元,漲幅超過50%,這已不僅是避險情緒驅動,而是市場對美元信用持續侵蝕的定價。今年以來,亞洲多國央行(包括中國、印度、沙特、新加坡金管局)普遍加大黃金與非美元資產的配置力度,形成了“東升金潮”的結構性力量。在國際貨幣體系完成換莊之前,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