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鵝後的壓力測試:
$ROAM 在四階段鏈上行爲中的韌性解讀
10 月 11 日的全球閃崩是一次對所有加密資產的“極端壓力測試”。在這種環境下,任何關於“潛力”的討論都必須回到鏈上真實行爲與資金流結構上來檢驗。
以
$ROAM 爲例,其鏈上軌跡在過去一周期呈現出四個清晰階段(啓動、主升、陰跌、閃崩),每一階段都提供了不同維度的信號,合起來則構成了一個較爲完整的“抗壓畫像”。
首先看【時期A:反邏輯啓動】。3 月 12–18 日,價格上行 57%,但交易所淨流入持續爲負,峯值約 -$4.45M。
這類“價格漲但資金外流”的情況,通常意味着早期有資金將代幣從交易所轉入冷錢包——典型的機構或聰明錢在構建倉位的行爲。與散戶跟風不同,這類資金往往伴隨研究與長期配置意圖,奠定了初期持有結構的質量基礎。
進入【時期B:健康獲利了結】時,市場展現了承接能力:在 3–4 月主升浪中,價格翻倍至約 $0.35,交易所 Netflow 轉爲持續正值——代表獲利盤被健康消化,且有新的資本補位,從而推動價格上行。
這是“有彈性的多頭市場”的典型特徵,說明早期坐莊並非單向出貨,而市場廣度在擴展。
在【時期C:低迷期】(7–8 月),價格陰跌但 Netflow 在零軸附近徘徊,沒有出現恐慌性流入(即賣壓並未集中湧向交易所)。
Glassnode 等鏈上指標同時顯示活躍地址數並未暴增,表明並非大量持幣者在恐慌拋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