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Luke,火星財經
當Web2世界中Deepseek和Grok3持續掀起熱潮時,Web3的AI生態卻遭遇著歷史最大回撤,不少AI代幣自一個月前的高點都至少回撤了80%,其中Virtual Protocol(VIRTUAL)生態也迎來暴跌——VIRTUAL平臺幣單日暴跌8.6%,其孵化的GAME、LUNA等代幣跌幅更是超過10%。
之前Virtuals在Solana上部署被市場視為一種利好,而如今此般,不禁讓人聯想到1949年剛入伍的新兵,懷揣著雄心壯志,卻在上戰場的第一刻,發現自己已被推上了撤退的列車。
但這一切並非毫無徵兆。從1月的高峰到2月的低谷,Virtuals的遭遇,恰如一場加密版的《大空頭》,揭示了投機泡沫、技術理想與市場週期的殘酷博弈。作為以太坊生態Base上的最大AI代理平臺,Virtuals曾計劃將業務拓展至Solana,試圖複製Solana生態中AI代理的成功。然而,Solana近期的種種醜聞,尤其是圍繞Meme幣和陰謀集團的風波,使得Solana的生態深陷信任危機。雖然Virtuals看似在尋找新的機會,然而整個AI代理賽道、以及整個山寨幣市場的暴跌,表明無論是Solana還是以太坊生態,市場的寒冬似乎都在加速到來。
一、Solana分店開業遇冷:多鏈擴張的“水土不服”
1月25日,Virtuals宣佈進軍Solana生態,市場一度將這一舉措視作“AI代理帝國”的重要一步。團隊計劃通過Meteora交易池、SOL戰略儲備(SSR)等五大計劃,複製Base鏈上的成功模式。然而,2月12日Solana首秀的數據卻讓這一切泡沫戳破:
AI代理畢業率僅8.3%:在Solana生態中,156個新項目中只有13個達到畢業標準,其中超過一半的項目價格接近歸零,而市值超百萬美元的僅有5個;
流動性困局:Solana鏈上用戶參與度低迷,大多數項目的持有地址數不足百個,這與Base鏈上22.2萬個活躍錢包形成鮮明對比。
這情形,彷彿是一家網紅餐廳盲目擴展分店——原以為憑藉招牌菜(AI代理)就能征服新市場,卻發現Solana用戶更青睞本土特色(如Meme幣$TRUMP和ai16z等本地項目)。更為諷刺的是,Virtuals為跨鏈設計的“鏈間抽象互換”方案,至今仍停留在白皮書階段,用戶只能用SOL購買Base上的AI代理,或者用ETH購買Solana代理,操作門檻堪比讓川菜廚師做壽司。
二、AI代理退潮:從“科技革命”到“韭菜玩具”
Virtuals的困境,本質上是AI代理賽道泡沫破裂的縮影。根據Cookie.fun的數據,過去一個月,整個AI代理賽道的市值縮水了65.3%,這一趨勢與Messari早前的預言相符:“AI代理框架的繁榮將在2025年Q1觸頂,因缺乏真實需求支撐。”
在繁榮期,AI代理賽道的瘋狂,猶如股市中的“特朗普泵”。2024年12月,得益於AI敘事和“特朗普泵”的加持,VIRTUAL代幣在30天內暴漲500%,市值一度突破50億美元,儼然成了“AI代理的納斯達克”。同時,平臺的累計收入超過3776萬美元,交易量高達67.4億美元,彷彿一夜之間成為了加密行業的明星。
然而,隨著泡沫破裂,裸泳的代價開始顯現:
代幣經濟內卷:1月推出的4800萬美元回購計劃,短期內確實拉昇了幣價,但也暴露出依賴手續費分成的脆弱性——當交易量暴跌時,銷燬機制反而成了“抽血泵”;
代理同質化:平臺上的1.6萬個AI代理,大多數是社交KOL代幣(如AIXBT)或蹭熱點的“虛擬偶像”,其功能僅限於轉發推文或生成土味情話,離“顛覆性AI”還有很長一段路。同時新生代理數量也在急速萎縮,2月18日也僅有4個新代理上線。
這一情形,讓人不禁想起2021年NFT頭像的熱潮——當投機者發現手中的“數字猴子”既不能聊天也不能搬磚,拋售潮就變得不可避免。
三、以太坊向左,Solana向右:生態內耗下的囚徒困境
Virtuals的跨鏈戰略,原本意圖同時佈局Base(以太坊L2)和Solana兩大公鏈,但這一計劃卻在公鏈競爭中暴露出其兩面夾擊的困境,猶如夾心餅乾。
Base鏈的尷尬:作為以太坊生態的“優等生”,Virtuals的擴展至Solana,反而被以太坊社區視作對母鏈的“背叛”。這種多鏈佈局加劇了以太坊社區對於L2“吸血效應”的焦慮,尤其是在以太坊本身正在努力應對擴展性和費用問題的當下。
Solana的冷遇:儘管Virtuals通過將1%的手續費轉為SOL來激勵Solana生態,但Solana用戶顯然更青睞本土項目,尤其是ai16z(市值25.5億美元)等土生土長的競爭者。Virtuals作為“外來戶”始終難以獲得Solana社區的廣泛認同,幾乎成了一個“空降兵”。
這一局面,不禁讓人想起試圖同時討好丈母孃和婆婆的女婿,最終無論哪方都不滿,可能的結果只有一個:掃地出門。
四、散戶啟示錄:投機與價值的“認知摺疊”
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Virtuals的過山車行情為市場提供了幾條深刻的警示:
敘事≠價值:AI代理這一宏大的願景,必須有實際的落地場景來支撐。如果代幣經濟單純依賴交易手續費的循環,最終只會成為“鏈上賭場”,無法持續發展。
多鏈≠安全:跨鏈擴張雖然看似能夠打開市場,但實際上會分散團隊的資源,尤其在市場下行期,過度的佈局只會增加資金鍊斷裂的風險——分店越多,危機也就越大。
鯨魚≠盟友:儘管VIRTUAL曾受到大額鯨魚投資的青睞,但這些鯨魚的拋售往往比散戶更迅速。過去一個月,VIRTUAL跌幅高達46.3%,正是這些鯨魚的快速出貨加劇了市場的恐慌情緒。
從中可以看到,市場的投機行為和虛擬資產的價值之間,往往存在巨大的認知差距。在虛擬資產的世界裡,許多投資者陷入了“價值錯覺”,以為泡沫會一直膨脹,最終卻迎來了無情的“裂變”。
10.3萬 熱度
1.7萬 熱度
9992 熱度
17萬 熱度
1034 熱度
49年入國軍,Virtuals現在還好嗎
撰文:Luke,火星財經
當Web2世界中Deepseek和Grok3持續掀起熱潮時,Web3的AI生態卻遭遇著歷史最大回撤,不少AI代幣自一個月前的高點都至少回撤了80%,其中Virtual Protocol(VIRTUAL)生態也迎來暴跌——VIRTUAL平臺幣單日暴跌8.6%,其孵化的GAME、LUNA等代幣跌幅更是超過10%。
之前Virtuals在Solana上部署被市場視為一種利好,而如今此般,不禁讓人聯想到1949年剛入伍的新兵,懷揣著雄心壯志,卻在上戰場的第一刻,發現自己已被推上了撤退的列車。
但這一切並非毫無徵兆。從1月的高峰到2月的低谷,Virtuals的遭遇,恰如一場加密版的《大空頭》,揭示了投機泡沫、技術理想與市場週期的殘酷博弈。作為以太坊生態Base上的最大AI代理平臺,Virtuals曾計劃將業務拓展至Solana,試圖複製Solana生態中AI代理的成功。然而,Solana近期的種種醜聞,尤其是圍繞Meme幣和陰謀集團的風波,使得Solana的生態深陷信任危機。雖然Virtuals看似在尋找新的機會,然而整個AI代理賽道、以及整個山寨幣市場的暴跌,表明無論是Solana還是以太坊生態,市場的寒冬似乎都在加速到來。
一、Solana分店開業遇冷:多鏈擴張的“水土不服”
1月25日,Virtuals宣佈進軍Solana生態,市場一度將這一舉措視作“AI代理帝國”的重要一步。團隊計劃通過Meteora交易池、SOL戰略儲備(SSR)等五大計劃,複製Base鏈上的成功模式。然而,2月12日Solana首秀的數據卻讓這一切泡沫戳破:
AI代理畢業率僅8.3%:在Solana生態中,156個新項目中只有13個達到畢業標準,其中超過一半的項目價格接近歸零,而市值超百萬美元的僅有5個;
流動性困局:Solana鏈上用戶參與度低迷,大多數項目的持有地址數不足百個,這與Base鏈上22.2萬個活躍錢包形成鮮明對比。
這情形,彷彿是一家網紅餐廳盲目擴展分店——原以為憑藉招牌菜(AI代理)就能征服新市場,卻發現Solana用戶更青睞本土特色(如Meme幣$TRUMP和ai16z等本地項目)。更為諷刺的是,Virtuals為跨鏈設計的“鏈間抽象互換”方案,至今仍停留在白皮書階段,用戶只能用SOL購買Base上的AI代理,或者用ETH購買Solana代理,操作門檻堪比讓川菜廚師做壽司。
二、AI代理退潮:從“科技革命”到“韭菜玩具”
Virtuals的困境,本質上是AI代理賽道泡沫破裂的縮影。根據Cookie.fun的數據,過去一個月,整個AI代理賽道的市值縮水了65.3%,這一趨勢與Messari早前的預言相符:“AI代理框架的繁榮將在2025年Q1觸頂,因缺乏真實需求支撐。”
在繁榮期,AI代理賽道的瘋狂,猶如股市中的“特朗普泵”。2024年12月,得益於AI敘事和“特朗普泵”的加持,VIRTUAL代幣在30天內暴漲500%,市值一度突破50億美元,儼然成了“AI代理的納斯達克”。同時,平臺的累計收入超過3776萬美元,交易量高達67.4億美元,彷彿一夜之間成為了加密行業的明星。
然而,隨著泡沫破裂,裸泳的代價開始顯現:
代幣經濟內卷:1月推出的4800萬美元回購計劃,短期內確實拉昇了幣價,但也暴露出依賴手續費分成的脆弱性——當交易量暴跌時,銷燬機制反而成了“抽血泵”;
代理同質化:平臺上的1.6萬個AI代理,大多數是社交KOL代幣(如AIXBT)或蹭熱點的“虛擬偶像”,其功能僅限於轉發推文或生成土味情話,離“顛覆性AI”還有很長一段路。同時新生代理數量也在急速萎縮,2月18日也僅有4個新代理上線。
這一情形,讓人不禁想起2021年NFT頭像的熱潮——當投機者發現手中的“數字猴子”既不能聊天也不能搬磚,拋售潮就變得不可避免。
三、以太坊向左,Solana向右:生態內耗下的囚徒困境
Virtuals的跨鏈戰略,原本意圖同時佈局Base(以太坊L2)和Solana兩大公鏈,但這一計劃卻在公鏈競爭中暴露出其兩面夾擊的困境,猶如夾心餅乾。
Base鏈的尷尬:作為以太坊生態的“優等生”,Virtuals的擴展至Solana,反而被以太坊社區視作對母鏈的“背叛”。這種多鏈佈局加劇了以太坊社區對於L2“吸血效應”的焦慮,尤其是在以太坊本身正在努力應對擴展性和費用問題的當下。
Solana的冷遇:儘管Virtuals通過將1%的手續費轉為SOL來激勵Solana生態,但Solana用戶顯然更青睞本土項目,尤其是ai16z(市值25.5億美元)等土生土長的競爭者。Virtuals作為“外來戶”始終難以獲得Solana社區的廣泛認同,幾乎成了一個“空降兵”。
這一局面,不禁讓人想起試圖同時討好丈母孃和婆婆的女婿,最終無論哪方都不滿,可能的結果只有一個:掃地出門。
四、散戶啟示錄:投機與價值的“認知摺疊”
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Virtuals的過山車行情為市場提供了幾條深刻的警示:
敘事≠價值:AI代理這一宏大的願景,必須有實際的落地場景來支撐。如果代幣經濟單純依賴交易手續費的循環,最終只會成為“鏈上賭場”,無法持續發展。
多鏈≠安全:跨鏈擴張雖然看似能夠打開市場,但實際上會分散團隊的資源,尤其在市場下行期,過度的佈局只會增加資金鍊斷裂的風險——分店越多,危機也就越大。
鯨魚≠盟友:儘管VIRTUAL曾受到大額鯨魚投資的青睞,但這些鯨魚的拋售往往比散戶更迅速。過去一個月,VIRTUAL跌幅高達46.3%,正是這些鯨魚的快速出貨加劇了市場的恐慌情緒。
從中可以看到,市場的投機行為和虛擬資產的價值之間,往往存在巨大的認知差距。在虛擬資產的世界裡,許多投資者陷入了“價值錯覺”,以為泡沫會一直膨脹,最終卻迎來了無情的“裂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