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圍剿太子集團 新加坡家辦再卷入“洗錢風暴”

2025年10月,美英聯手起訴並制裁柬埔寨太子集團主席陳志(Chen Zhi),揭開東南亞最大跨境洗錢網路。案件牽出新加坡“家辦天堂”的隱祕一角——陳志以新加坡家辦DW Capital爲中樞,借家辦與殼公司實現資金漂白與形象洗白,被美國媒體稱爲“Singapore washing”。

由此,此次案件也成爲新加坡金融體系的“壓力測試”,暴露出新加坡家辦監管真空與高信任度的“雙刃效應”。如今,新加坡正加速修補制度、提速審批、強化盡調,在“吸引真資本”與“拒絕灰資金”之間尋求新的平衡。

跨境打擊:東南亞最大詐騙網路

10月14日,美國與英國同步行動,起訴並制裁柬埔寨太子集團主席陳志,指其主導跨境“殺豬盤”投資騙局與洗錢網路。這是兩國迄今針對東南亞網路犯罪最大規模的聯合打擊。

美國財政部海外資產控制辦公室(OFAC)將“太子集團跨國犯罪組織”(Prince Group TCO)及146個相關個人與實體列入制裁名單;紐約東區檢方以“電信詐騙共謀”“洗錢共謀”起訴陳志。美國司法部查獲127,271枚比特幣(約150億美元,或按當時匯率/市場價估算),創下史上最大民事沒收紀錄。

起訴文件顯示,太子集團表面從事地產、銀行、酒店與制表業務,實則運營依賴人口販運和強迫勞動的詐騙園區。園區被形容爲“帶鐵絲網的監獄”,數千名被販運勞工被迫從事網路詐騙。

陳志

資料顯示,陳志1987年生於中國福建,2011年前後移居柬埔寨,以25萬美元捐款換取公民身分並獲封榮譽頭銜“Neak Oknha”,另持塞浦路斯和瓦努阿圖護照。憑藉資本湧入賭場業的契機,他創立太子集團,業務擴展至地產、銀行、酒店與制表,躋身柬埔寨最具影響力的民營企業之一。

陳志被控五項罪名:強迫勞動與人口販運、行賄腐敗、企業洗錢、跨國資產轉移與隱匿贓款。其資金用於購置豪宅、遊艇、私人飛機及畢加索畫作。若罪名成立,最高或面臨40年監禁。

DW Capital:“洗白機器”的中心

多家國際媒體與美國財政部材料顯示,陳志團隊以新加坡爲中轉站,借助家辦、殼公司、律所與學術合作打造“合法外衣”,實現資金與形象“雙重洗白”。這類做法被媒體稱之爲“Singapore washing”——利用新加坡的金融信譽與稅制,爲跨境犯罪網路提供通道與掩護。

家辦新智點梳理發現,陳志及其團隊在新加坡的“洗白”操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家辦DW Capital :從財富工具到“洗錢中樞”。

2018年,陳志在新加坡設立DW Capital Holdings Pte. Ltd,對外自稱爲單一家辦,網站聲稱管理資產逾6,000萬新元並享受13X稅收激勵。美英對太子集團實施制裁後,新加坡金管局表示正調查該公司是否違反相關要求;截至目前並未公布調查結論或任何處罰決定。

多家媒體援引金管局信息稱,DW Capital未持有資本市場服務(CMS)牌照。業內指出,若家辦僅管理自家資金,可在既有豁免條件下無需持牌;同時,13X屬於稅務激勵而非金融監管牌照。

此外,媒體指陳志團隊在新加坡設立多達十餘家“管理諮詢/控股”公司。報道稱,在被制裁的17家新加坡註冊實體中,有14家登記於同一地址2Jalan Kilang Barat(新加坡紅山)辦公樓,被外界視爲“資金流轉與代持節點”。

主要結構(功能):

DW Capital(家辦主體;對外宣稱受監管)

Skyline Investment Management(理財/借貸外殼,以車貸業務掩護資金流)

Warpcapital Yacht Management、Capital Zone Warehousing(以遊艇與高端烈酒倉儲實現資產轉移)

紅山共用辦公空間(8樓):14家殼公司註冊於此,被認定爲“洗錢活動節點”,配有雪茄吧、KTV與酒窖,“看似創業基地,實爲金融掩體”。

第二,“家辦三人組”:三名新加坡籍前臺操盤手。

三人均於2025年10月14日被列入SDN List(資產凍結、美國人禁交易)。

圖像

陳秀玲(Karen Chen Xiuling):DW Capital CFO,曾任淡馬錫系上市公司17Live獨立董事,被制裁後辭職;負責新加坡、毛裏求斯、中國臺灣的公司網路;

楊新發(Alan Yeo Sin Huat):DW Capital CEO(自2022年),理財顧問出身,陳志“財富經理”。

鄧萬寶納比(Nigel Tang Wan Bao Nabil):負責遊艇與倉儲業務,被指以奢侈資產掩蓋資金流。

第三,“洗白溫牀”:資產、社交與制度缺口。

豪宅與社交圈:2017–2022年陳志在新加坡購入豪宅與資產逾4,000萬新元,包括烏節路Gramercy Park頂層公寓(約1,700萬新元);Le Nouvel Ardmore奢華套房(約1,620萬新元),該公寓被改造成帶雪茄吧和KTV的私人俱樂部,用於洽談生意。

他常乘坐黑色邁巴赫(車牌“5555”)出行,常在聖淘沙的53米遊艇“NONNI II”上舉辦派對,與外交官和富豪頻繁往來,DW Capital儼然成了“影子貴族俱樂部”。

資金流路徑與制度漏洞:以“投資顧問/私募管理”名義開設帳戶,享受家辦稅惠與隱私保護,通過殼公司循環流轉,投入地產/遊艇/加密貨幣等高價值載體。學者將其概括爲,“借高信譽法域遮蔽贓款來源” 的標準化套路。

第四,三條“洗白鏈”:聲譽、機構與法律。

聲譽背書:在新加坡註冊Prince Foundation(太子基金會),以教育、醫療、“企業社會責任”名義(CSR項目)塑造“慈善”形象,稀釋外界對洗錢/詐騙指控。

機構背書:南洋理工大學(NTU)曾於2022至2024年與太子集團旗下基金會合作短期教育與創業項目,現已終止;淡馬錫子公司盛裕集團(Surbana Jurong)爲太子集團子公司Canopy Sands的“瑞姆城”(Ream City,後更名“光之灣”)提供總體規劃,合作於2022年結束;凱德投資旗下雅詩閣(The Ascott)曾在2024年與Canopy Sands簽署兩家酒店的管理協議,制裁公布後於2025年10月17日終止合同。

法律防火牆:新加坡律所Duane Morris&Selvam LLP曾代表太子集團發出律師函,以誹謗訴訟威脅媒體與學者,後確認終止代理。

撕開“家辦天堂”的裂縫

10月14日,美國財政部與英國外交部聯合起訴並制裁柬埔寨太子集團及創辦人陳志,新加坡當局隨即介入調查,與國際執法機構展開合作。警方起初僅稱“了解情況並與外國同行保持聯繫”,在美英公布制裁名單後正式立案。

10月30日,新加坡警察部隊(SPF)宣布,對陳志網路發出禁止處置令,查封約1.5億新元資產。金融管理局(MAS)表示,本地銀行早在2024年已提交可疑交易報告並關閉相關帳戶,正與警方及國際監管機構合作審查涉案機構的合規狀況。

多家美媒指出,這標志案件從“國際制裁”進入“本地執法階段”,也讓這座以“廉潔”著稱的“金融中心”,面臨被跨國詐騙集團“借殼洗白”的聲譽風險。

美國文件還顯示,陳志網路延伸至太平洋島國帕勞、中國臺北和中國香港等地。

太子集團能長期潛伏,家辦新智點認爲,源於新加坡家辦制度的“監管真空”。

業內分析指出,陳志網路將新加坡作爲“信譽法域”,以“單一家辦”自我定位,並通過多家實體在同一地址註冊,打造出“合法外衣”。與此同時,他們將反洗錢(Anti-Money Laundering)和客戶盡職調查(Know Your Customer)的核心責任“前移”到銀行端——銀行依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第626號反洗錢通告和跨行信息共享平台“反洗錢協作與信息共享系統”(COSMIC)對帳戶與交易進行審核。而單一家辦若僅管理家族自有資金,可按規定豁免申請資本市場服務牌照。

在外層結構上,再疊加“可變資本公司”、信托與離岸殼公司等多重載體。盡管。可變資本公司需遵守新加坡金管局《可變資本公司反洗錢與反恐融資通告》,並委托合格金融機構執行盡調,但多層架構的疊加顯著提高了“穿透實控人和資金來源”的難度,從而爲“將贓款包裝成跨境投資”提供了可操作空間。

這種操作模式與多家媒體所披露的“利用新加坡塑造合法性”的說法相互印證。由此,一個原爲財富治理設計的制度,被改造成“合法掩體”。太子集團正是利用這些漏洞,打造出一整套“合法外衣”:以家辦爲名享稅惠、以豪宅和遊艇漂白資產、通過慈善合作塑造形象,並借律師函壓制媒體,以“責任、傳承、可持續”敘事美化形象。

一位金融顧問指出:“越是被信任的市場,洗白越容易,因爲沒人懷疑。”

MAS其後聲明,新加坡不會容忍利用家辦制度進行非法活動,“金融誠信是國家立足的核心”。截至2025年,當地家辦數量已突破2,000家,但太子集團案揭示——財富湧入的背後,也隱藏着監管與信任的“雙重考驗”。

****鍾擺”將偏向何處?

太子集團案讓全球重新審視:新加坡是否在“金融吸引力”與“風險防控”之間失衡。

家辦新智點認爲,作爲亞洲最受信任的財富與家辦中心,這座城市國家如今必須在“吸引優質資本”與“防範灰色資金”之間找到新的平衡。

就在案發前不久——9月29日,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長徐芳達(Desmond Lee)在全球家辦(GFO)峯會上提出,將加快家辦審批、優化稅惠與監管協作機制,以吸引更多高淨值家族落戶。官方希望以制度友好鞏固新加坡“全球家辦樞紐”地位。然而,太子集團案於10月爆發,使這項政策方向迅速面臨現實考驗。

事實上,新加坡的監管收緊早已啓動。自2023年起,金融管理局(MAS)陸續推出單一家辦(SFO)監管框架、修訂13O/13U稅收優惠條款、強化可變資本公司(VCC)反洗錢要求,並於2024年上線銀行間信息共享平台 COSMIC,識別跨行可疑客戶與交易。

同一時期,ACRA升級實益所有人登記制度(RORC),要求企業在設立或變更後兩日內更新實控人信息,壓縮“殼化家辦”的空間。

太子集團案已成爲新加坡制度改革的“壓力測試”。美國與英國指控陳志通過新加坡家辦與殼公司漂白贓款,引發國際輿論質疑——這座“家辦天堂”,是否正在成爲跨境犯罪的避風港。

過去兩年,新加坡已接連發生多起重大洗錢案件——包括“2023年新加坡30億新元特大洗錢案”以及本次太子集團事件等。這些案均出現家辦、離岸公司與奢侈資產(如豪宅、遊艇、珠寶)被用作資金中轉站的模式。

在吸引財富與防止濫用之間取得平衡,成爲新加坡當前最棘手的課題:“收得太緊”,或將削弱對超高淨值家族的吸引力,使資本流向迪拜、中國香港等競爭中心;“放得太松”,又可能被跨國犯罪集團利用,侵蝕金融信譽。

金管局正推行“差異化監管”——一方面提速審批三倍(從6個月縮短至約2個月),保留13X稅惠與營商便利;另一方面強化資金來源核查、實控人穿透審查與獨立托管要求,並計劃建立家辦監管數據平台,以追蹤資金流向與風險帳戶。業內認爲,新加坡正試圖在“開放”與“防控”之間構建更精密的防火牆。

正如家辦新智點此前在《中國富豪“撤離”新加坡,回流中國香港?》一文中指出:“隨着監管趨嚴和聲譽風險上升,一部分尋求匿名與低披露的資金正撤出,而真正追求長期傳承與透明治理的家辦選擇留下。” 市場分析人士認爲,新加坡的家辦生態正從“數量擴張”轉向“質量篩選”。

此次,太子集團案再度提醒新加坡——衡量一個金融中心實力的標準,已不止於資本流量,更在於能否堅守誠信與透明的底線。

BTC-5.74%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