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送福,大獎轉不停!Gate 廣場第 1️⃣ 3️⃣ 期秋季成長值抽獎大狂歡開啓!
總獎池超 $15,000+,iPhone 17 Pro Max、Gate 精美週邊、大額合約體驗券等你來抽!
立即抽獎 👉 https://www.gate.com/activities/pointprize/?now_period=13&refUid=13129053
💡 如何攢成長值,解鎖更多抽獎機會?
1️⃣ 進入【廣場】,點頭像旁標識進入【社區中心】
2️⃣ 完成發帖、評論、點讚、社群發言等日常任務,成長值拿不停
100% 必中,手氣再差也不虧,手氣爆棚就能抱走大獎,趕緊試試手氣!
詳情: 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7381
#成长值抽奖赢iPhone17和精美周边# #BONK# #BTC# #ETH# #GT#
德意志銀行:AI 熱潮或成萬億美元「紙牌屋」,經濟增長建立在不可持續支出上
人工智慧(AI)已成為當前經濟增長的關鍵引擎,甚至單獨阻止了美國陷入衰退。然而,德意志銀行最新研究報告發出警告:這場 AI 淘金熱的發展軌跡看似不可持續,可能正在構建一座價值數萬億美元的經濟「紙牌屋」。隨著支出增長遠超實際生產力提升,這場技術革命的經濟基礎是否穩固?
AI 資本支出:經濟增長的隱形支柱
近期數據顯示,AI 相關投資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已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根據 Arch Global Economies 的分析,軟體和技術投資對美國實際 GDP 增長的貢獻首次超過 1 個百分點,甚至超越了 1998 年網路泡沫時期創下的歷史高峰。
德意志銀行的研究揭示了一個令人擔憂的事實:若剔除科技驅動的支出,美國 2024 年和 2025 年的實質 GDP 增長率將徘徊在 0% 左右。換言之,如果沒有數據中心的大規模建設和 AI 相關投資,美國經濟可能早已陷入衰退。
「這種依賴單一領域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存在根本性風險,」一位經濟學家評論道。「當前的 AI 熱潮更像是一場短跑比賽:速度快得難以持續,前期投入大量建設,一旦基礎設施達到平台期,勢必會放緩。」
3,680 億美元:投資與產出的巨大鴻溝
高盛估計,從 2023 年初至 2025 年 8 月期間,全球 AI 相關資本支出將達到驚人的 3,680 億美元。這些資金主要流向實體基礎設施建設:
· 數據中心建造
· 電力供應升級
· 高端計算設備安裝
· 網絡基礎設施擴展
然而,德意志銀行指出,AI 軟體的實際產出——即其承諾的生產力和效率飛躍——仍然有限。這種投入與產出之間的不平衡引發了一個關鍵問題:為了持續為 GDP 貢獻新的增長點,科技週期需要逐季「拋物線式」加速,這在數學上幾乎不可能實現。
2030 年的 8,000 億美元缺口
顧問公司貝恩公司(Bain & Co.)的研究進一步加深了這一擔憂。他們預測,到 2030 年,AI 領域每年將需要 2 兆美元來滿足運算能力的需求。然而,即使考慮到效率提升和成本節約,全球仍面臨 8,000 億美元的收入缺口。
「這一差距引發了一個令人不安的問題:誰來買單?」一位行業分析師表示。「如果 AI 運算的需求與收入不匹配,該行業可能面臨產能過剩和利潤率下降的困境,這令人不禁想起網路泡沫時代的情景。」
金融市場:風險不僅限於 GDP
由於科技股貢獻了今年標普 500 指數約一半的漲幅,AI 熱潮的可持續性問題不僅關乎經濟增長,還直接影響金融市場穩定。
「我們正處於一個脆弱的平衡點,」一位投資策略師解釋道。「如果 AI 投資週期突然放緩,不僅會影響 GDP 數據,還可能引發科技股估值的大幅調整,進而波及整個市場。」
兩種可能的未來路徑
面對當前的 AI 投資熱潮,專家們提出了兩種可能的發展路徑:
1. 審慎樂觀:生產力遲滯但終將實現
高盛持相對樂觀的觀點,認為 AI 生產力的提升最終將實現,短期內每年將推動美國 GDP 增長約 0.4 個百分點,長期來看將達到約 1.5%。雖然這並非「拋物線式」增長,但它或許能帶來比 AI 急劇衰退更「軟著陸」的效果。
2. 結構性調整:投資與產出不匹配
德意志銀行提出的「平衡」解讀是,生產力確實在提升,只是速度尚未達到足以支撐當前瘋狂支出的程度。換句話說,AI 或許能夠徹底改變經濟,但其時間表與目前正在進行的狂熱建設熱潮並不匹配。
結論:數萬億美元的賭注
目前,AI 資本支出讓建築工人忙碌不已,電力公司投資興旺,股市也保持活躍。但長期問題依然存在:這個基礎是否穩固,還是世界正在冒險建造一座耗資數萬億美元的「紙牌屋」?
「歷史告訴我們,技術革命通常會經歷過度投資階段,」一位經濟史學家指出。「問題不在於 AI 是否會改變世界——它肯定會——而在於當前的投資步伐是否與實際的生產力提升相匹配。」
對於投資者和政策制定者而言,關鍵在於找到平衡點:既要支持 AI 創新,又要避免重蹈網路泡沫的覆轍。在這場數萬億美元的賭局中,謹慎樂觀或許是最明智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