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銀行預測:比特幣最快2030年與黃金並列央行儲備資產

隨着全球金融體系重塑的勢頭不斷增強,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的分析師預測,到 2030 年,比特幣有望與黃金並列,成爲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上的儲備資產。這一預測的背景是:地緣政治和貨幣政策發生劇烈轉變,以及機構對非傳統價值儲存手段的需求增加。特別是川普政府今年初提出建立美國戰略比特幣儲備的計劃,極大地推動了央行對比特幣作爲儲備資產的討論。分析師指出,比特幣與傳統資產的低相關性以及價值儲存的特性,使其對機構具有獨特的吸引力。

央行儲備資產的新格局:比特幣與黃金並存

德意志銀行的預測爲比特幣的機構採用勾勒出了一幅大膽的藍圖,認爲其將從邊緣資產過渡到主權儲備。

· 德意志銀行的樂觀預測

  • 時間表: 德意志銀行研究院的研究分析師 Marion Laboure 表示,預計到 2030 年,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將有足夠的空間讓黃金和比特幣共存。
  • 驅動因素: 她指出,川普政府今年早些時候決定建立美國戰略比特幣儲備的行政命令,“重新點燃了央行持有比特幣作爲儲備資產的爭論”。

· 比特幣與黃金的市值對比

在地緣政治和貨幣政策轉變的背景下,這兩種資產的需求都在增加:

  1. 黃金的勢頭: 黃金價格已飆升至每盎司 3,700 美元以上,市值已超過 25 萬億美元。
  2. 比特幣的地位: 比特幣價格在上月一度飆升至 124,000 美元以上後有所回落,但目前市值仍高於 2.3 萬億美元。

川普的戰略儲備計劃與技術支撐

川普政府的政策轉向被視爲比特幣獲得主流機構認可的重大催化劑,該計劃也借鑑了黃金儲備的歷史先例。

· 美國戰略儲備的政策基礎

  • 重大政策轉變: 川普政府在 3 月份發布的行政命令要求建立比特幣儲備,標志着美國政策的重大轉變。
  • 建立途徑: 美國財政部長 Scott Bessent 表示,政府致力於通過**“預算中性途徑”建立該儲備,並將“最終被聯邦政府沒收的比特幣作爲戰略比特幣儲備的基礎”**。

· 借鑑黃金儲備的歷史

將比特幣納入央行儲備的想法,與過去涉及黃金的戰略如出一轍:

  • 估值先例: 联准会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強調,對美國黃金持有量進行重估,可以將其帳面價值從 110 億美元增加到 7500 億美元。分析師認爲,這一先例可以擴展到加密貨幣。

· 比特幣的技術吸引力

Laboure 強調,比特幣與傳統資產的低相關性使其具備與黃金相似的價值儲存特性,增強了其對機構的吸引力。她認爲:“比特幣還具有提供投資和消費品價值的潛力。”

美國銀行業的服務化與 Hex Trust 的機構戰略

Hex Trust 首席執行官的觀點爲比特幣如何滲透到傳統金融基礎設施提供了微觀視角,即銀行業服務化將是下一步的關鍵。

· 美國銀行業的主流化預測

  • 時間表: Hex Trust 首席執行官 Alessio Quaglini 預測,一旦監管明晰,在數月內,大多數美國銀行將提供比特幣的托管、交易和存款服務。
  • 全球基準: 他稱美國的監管是機構採用的“全球基準”。

· Hex Trust 的定位與願景

  • 機構基礎設施: Hex Trust 的戰略重點是爲機構提供基礎設施(托管、交易、借貸等),而非像美國上市加密公司那樣依賴零售交易,從而避免直接暴露於加密市場波動。
  • 未來目標: 該公司成立於 2018 年,業務遍及亞洲、中東和歐洲,正以 2025 年實現 2000 萬美元收入爲目標,並考慮未來進行 IPO。
  • 穩定幣的顛覆性: Quaglini 還認爲,穩定幣是一種顛覆性力量,有潛力取代 SWIFT 系統,成爲跨境支付的首選工具。

結語

德意志銀行的預測,爲我們描繪了一個比特幣從顛覆者轉變爲主權儲備資產的未來願景,這一轉變由宏觀經濟的動蕩、政府債務的上升以及央行獨立性的弱化所驅動。川普政府的行動和联准会黃金估值的歷史先例,都爲比特幣的機構化提供了政治和歷史基礎。然而,這一轉變的速度將取決於監管的進一步明晰以及全球地緣政治的演變。在央行開始認真考慮風險分散和替代儲備的時代,比特幣的稀缺性和低相關性優勢正使其成爲金融體系長期演變中無法忽視的元素。

您認爲,美國銀行業率先提供比特幣服務,會比 ETF 的推出更快地加速機構對加密貨幣的廣泛採用嗎?

BTC2.14%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