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 公司的雙輪驅動:股權融資與 Token 激勵

股權是權力的表達,Token 是用戶的獎勵。

撰文:劉紅林

很多人問我怎麼看 Web3 公司的股權和 Token 之間的關係。這問題聽起來像是老生常談,但實際上,它關係到一家公司最核心的資產設計邏輯:你到底是靠什麼融資?靠什麼連結用戶?靠什麼兌現資本變現?而這些問題,恰恰決定了 Web3 公司和傳統互聯網公司的根本不同。

本篇文章紅林律師想從三個層面來和大家交流:未來 Web3 公司融資路徑、價值分發,以及股權與 Token 的融合趨勢。

Token 會成爲主流形態,但不是融資工具

這是我對 Web3 行業第一個比較明確的判斷:Token 的發行未來仍然會是主流動作,但它的定位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轉變——不再是用來拉融資,而是用來激活用戶,分發平台增長的價值。

過去幾年,Token 最常見的用途是什麼?答案是融資——尤其是在一級市場融資遇冷、合規路徑不清晰時,Token 成了不少創業團隊「曲線募資」的工具。白皮書一寫,空投一搞,交易所一上線,項目方和早期投資人先出貨、用戶最後接盤,這套「融資 - 發行 - 割韭菜」的邏輯,一度成爲行業默認玩法。

但今天,這套玩法正變得越來越困難。一方面是監管的不斷收緊,特別是美國、歐洲、香港等主流法域對 Token 融資的監管逐步收緊;另一方面是用戶的成熟——老一套敘事已經不好用了,「融資即財富自由」這個夢,越來越難講得動。

與此同時,一個新的路徑正在成型:Token 不是項目啓動的「籌碼」,而是平台運營的「工具」。它的功能不再是資產交易的憑證,而更像是平台內的「價值共享機制」。不是融資邏輯,而是營銷邏輯。不是發來換錢,而是發來換用戶。

但這並不意味着 Token 就「淪爲」了積分系統。恰恰相反,它承擔的是一種比傳統積分系統更復雜、也更有激勵效果的「復合激勵工具」角色。它可以綁定用戶行爲(如交易、推薦、互動)、結合 NFT 做分層權益設計,還能引導社群自組織治理。這種「類金融、非證券」的模糊狀態,是 Token 機制的魅力所在,也是它無法用「積分」一詞輕易概括的原因。

換句話說,Token 不是「系統裏多了點積分」,而是「系統裏新增了一套能流通、能定價、能匹配不同用戶價值貢獻的原生激勵語言」。它是讓用戶參與平台增長的一種方式,是把原本在運營預算裏做消耗的成本,重新定義爲「可流通資產」的手段。這也是爲什麼 Web3 項目在設計 Token 經濟模型時,不斷強調「激勵機制」「流通性」「價值錨定」等元素,而不是簡單的「獎勵點數」。

股權仍是 Web3 公司資本變現的正道

第二個判斷也很清楚:對絕大多數真正想做大做強、永創輝煌的公司來說,最終的資本變現路徑,依然是走傳統的股權通道。也就是說,該融資的時候拿股權融資,該退出的時候走 IPO、並購或股權轉讓。Token 不會、也不能替代股權的這一角色。

這點非常重要。很多項目方在初期會陷入一個誤區:既然 Token 能在交易所上,既然用戶能買賣、價格能漲,那是不是就能用 Token 替代股權,甚至幹脆「空股權,只發 Token」?但你真要冷靜下來想一想,Token 價格跟公司盈利有沒有錨定關係?公司做得好,Token 價格一定漲嗎?用戶持有 Token,是否就擁有公司投票權或分紅權?

答案基本都是「否」。Token 和股權是兩套邏輯、兩個世界,指望用 Token 替代股權,和指望打遊戲得金幣能換房買車,是一個層面的幻想。你可以在平台內參與、流轉、獲得激勵,但這不等於你擁有平台。

而一家公司真正的資產價值和最終的資本收益,始終寫在那張幹巴巴但真實有效的資產負債表上。股權代表的是對企業淨資產和未來利潤的合法索取權,這一點,無論在哪個法域、哪種金融體系下,都無法被 Token 所取代。

也正因如此,Web3 項目方要清醒認識到:Token 是運營工具,而不是金融退出路徑。真到了需要引入大額融資、要實現並購或 IPO 時,Token 不具備任何法律上、商業上的「資本退出通道」功能。融資、並購、重組,這些動作,終歸還是要通過股權實現。你總不能指望一個潛在投資人說:「我要收你 10% 的公司股份」,你遞過去一串 Token 地址說:「這就是」。

Token 和股權的融合,是下一階段的行業重點

但事情也不是涇渭分明的二元對立。事實上,Token 和股權之間的融合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這也是我判斷的第三個發展方向。

最典型的案例是「證券型代幣」(Security Token)的概念被重新拿出來講。早在 2018 年 STO 泡沫時,這個概念就被討論過,但當時因監管不清晰、基礎設施不成熟而擱置。如今,隨着鏈上合規技術的進步,以及傳統金融機構逐步進入 Token 化資產領域,這條路開始變得有現實可能。

比如,上市公司可以把其部分股份 Token 化,變成鏈上的憑證。或者,基金產品可以做成 Token 的形式,實現更細顆粒度的份額拆分與流轉。這種模式下,Token 不再是「虛擬經濟體內的積分」,而是「現實金融產品的數字表達」,具備真實的資產映射與法律權益。

當然,這樣的設計,對合規要求非常高。KYC、反洗錢、合格投資者識別、信息披露、托管審計,所有傳統金融的嚴肅流程都要接入 Token 的生命週期。而這些環節,也必須依托於傳統金融體系中的中介力量——證券公司、合規交易所、受監管托管機構等。

所以我們會看到一個有意思的趨勢:未來的 Token 世界,並不是一個完全面向「去中心化」的理想國,而更像是傳統金融的「數字化延伸」。股權和 Token 的結合,不是爲了去掉所有中介,而是爲了在新的技術語境下,提升資產的流通性與可編程性。

總結:Web3 公司的雙帳本結構

所以如果你非要用一句話來概括未來 Web3 公司的資產結構,我覺得可以這樣說:

Web3 公司是「雙帳本」的生物——一個帳本寫着股東的名字,記的是股權;另一個帳本寫着用戶的地址,發的是 Token。

前者決定了公司的控制權、融資能力和資本退出路徑,是企業治理結構的核心資產;後者決定了用戶能不能願意長期留下、是否願意參與增長,是商業模式能否跑通的增長引擎。

不能指望 Token 替代股權,它不是所有權的載體;但也不能忽視 Token 的力量,它是激活用戶和市場預期的關鍵手段。它既不是一串空洞的激勵代碼,也不是一張金融資產的白條,而是夾在營銷與金融之間的一種獨特表達方式。

最後強調一句:我們這裏講的 Token,不包括比特幣、穩定幣這類「底層貨幣」角色的加密資產。它們是另一個範式,是另一種金融體系的入口,不屬於我們討論的企業層級資產結構問題。(如果對這個話題感興趣,可以閱讀紅林律師的另外一篇文章:《分層的貨幣:重新理解黃金、美元和比特幣》)

但對於 Web3 創業者來說,理解「股權是權力的表達,Token 是用戶的獎勵」,也許是重新理解公司構造和資產設計最關鍵的一課。

查看原文
本頁面內容僅供參考,非招攬或要約,也不提供投資、稅務或法律諮詢。詳見聲明了解更多風險披露。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