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 #PI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P也一樣
P讓普通人也能見證未來,但得先熬得住
1. 所有主流,都是“熬”出來的
大餅剛出來時,家用電腦十分鐘免費挖50枚,一天7200枚,沒人相信它能買披薩,更沒人相信它現在高達8.1萬米元,最高去到10.8萬米元;數學好的幫我算算當時挖一天是多少錢?反正我沒見過那麼多錢!
姨太上線時,很多人也覺得“智能合約”是吹牛。當年V臣在八達嶺長城推廣姨太被當成騙子,白送每人2000個也沒人要!換成現在誰要送我2000個,就是比親爹還親吶!吹牛?結果呢?吹的牛逼成了真牛逼,大餅熬成了“數字黃金”,姨太成了區塊鏈的“白銀”。
P現在走的路,就是它們當年熬過的路:
大餅花了10年,從“空氣”變成“硬通貨”;
姨太折騰了5年,才讓全世界看懂“區塊鏈能編程”; P也一樣:主網沒夠一個月,價格波動、天天被罵“騙子”……但哪個大佬不是這麼過來的?
你彥紅創佰度,馬爸爸搞電商,一樣被罵騙子!
2. 從“小白”到“大神”,你也在升級
加入P的人,90%一開始連“錢包”“節點”是啥都不知道。但跟著P混了幾年,你發現:
挖寶不是“點閃電”就完事,你懂了什麼叫“去中心化”,“分步式記帳”;
節點測試:讓你明白,區塊鏈不是靠吹牛,是真得寫代碼、修bug;
生態應用上線後,你終於知道“價值”不是天上掉的,是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