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廣場活動:#发帖赢代币TRUST 💥
在 Gate 廣場發布與 TRUST 或 CandyDrop 活動相關的原創內容,即有機會瓜分 13,333 枚 TRUST 獎勵!
📅 活動時間:2025年11月6日 – 11月16日 24:00(UTC+8)
📌 相關詳情:
CandyDrop 👉 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7990
📌 參與方式:
1️⃣ 在 Gate 廣場發布原創內容,主題需與 TRUST 或 CandyDrop 活動相關;
2️⃣ 內容不少於 80 字;
3️⃣ 貼文添加話題: #发帖赢代币TRUST
4️⃣ 附上任意 CandyDrop 活動參與截圖。
🏆 獎勵設定(總獎池:13,333 TRUST)
🥇 一等獎(1名):3,833 TRUST / 人
🥈 二等獎(3名):1,500 TRUST / 人
🥉 三等獎(10名):500 TRUST / 人
📄 注意事項:
內容必須原創,禁止抄襲或灌水;
得獎者需完成 Gate 廣場身份認證;
活動最終解釋權歸 Gate 所有。
打工人選擇自稱“牛馬”而非卡皮巴拉、小貓咪或小狗狗等形象,主要源於以下社會文化、語言隱喻和群體心理的深層原因:
---
一、象徵意義的核心差異
1. 牛馬:勞動工具屬性的直接映射
牛和馬作為傳統農耕社會的核心勞動力,其形象天然承載著“被驅使”“高強度勞動”“低自主權”的隱喻。這與當代打工人的職場處境高度契合——重複性工作、被資本支配、缺乏上升空間等。例如,工廠工人常被比作“牛”般機械勞作,而銷售或項目人員則像“馬”一樣奔波不止。
2. 卡皮巴拉:情緒穩定的解壓符號
卡皮巴拉(水豚)的走紅源於其“佛系”“情緒穩定”的標籤,更多被年輕人用於緩解壓力,而非直接映射勞動狀態。它的形象偏向被動接受現實,而非主動表達對勞動關係的批判。
3. 小貓咪/小狗狗:情感依賴的萌化符號
貓狗作為寵物代表被寵愛、被照顧的形象,與打工人“被剝削”“自我工具化”的群體認知相悖。這類稱呼更適合表達親密關係或情感需求,而非職場困境的集體共鳴。
---
二、歷史與文化的延續性
1. 底層勞動者的歷史符號
“牛馬”一詞早在民國時期就被用於描述底層勞工,如魯迅筆下“盛世的牛馬,亂世的炮灰”的比喻。這種歷史延續性強化了其作為階級符號的認同感,而卡皮巴拉等新興網絡符號缺乏類似的文化根基。
2. 自嘲傳統的演變
從“社畜”到“牛馬”,打工人的自嘲始終圍繞“非人化勞動”展開。牛馬的動物屬性更貼近工具性(如耕田、拉車),而卡皮巴拉作為異寵,更多代表都市青年的獵奇和解壓。
---
三、群體心理與表達需求
1. 黑色幽默的抗爭性
“牛馬”的自稱帶有強烈的反諷意味,既承認被異化的現實,又通過戲謔消解無力感。例如,打工人用“牛馬”調侃加班、低薪,隱含對勞動價值的質疑。而卡皮巴拉等形象過於溫和,難以承載此類尖銳表達。
2. 身份認同的凝聚力
“牛馬”已成為一種集體身份標籤,通過共享符號形成群體共鳴。例如,網絡熱梗“牛馬東昇西落,拉垮至死不渝”將個體困境昇華為群體敘事。相比之下,卡皮巴拉更多是個人情緒寄託,缺乏階級批判的公共性。
---
四、語言傳播的適配性
1. 方言與網絡梗的融合
“牛馬”起源於東北方言(原指“愛吹牛但無能的人”),經網絡傳播後語義泛化,更易被不同地域、行業的打工人接受。而“卡皮巴拉”作為音譯詞,傳播門檻較高,且與勞動場景關聯較弱。
2. 簡潔性與衝擊力
“牛馬”二字簡潔有力,符合互聯網時代的碎片化表達習慣,而“卡皮巴拉”“小貓咪”等稱呼因音節複雜或萌化屬性,削弱了批判力度。
---
總結
“牛馬”因其工具屬性、歷史隱喻和抗爭性表達,成為打工人群體困境的精準投射;而卡皮巴拉、小貓咪等形象因文化符號的差異性和表達力不足,難以替代這一角色。本質上,這種選擇反映了打工人對勞動異化的清醒認知,以及通過自嘲尋求共鳴的集體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