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降息了,市場卻還在跌?

robot
摘要生成中

北京時間今天凌晨,联准会宣布——降息25個基點,將聯邦基金利率區間下調至 4.00%–4.25%。

同時,联准会還表示:量化緊縮(QT)將在 12 月 1 日正式結束。

照理說,這本該是“利好”:降息、結束縮表、流動性預期改善。但結果卻讓很多人疑惑——爲什麼股市、加密貨幣、甚至黃金都沒漲,反而普跌?

01、市場的“利好預期”早已透支

事實上,市場早在本月初就已經“押注”這次降息。根據 CME FedWatch 數據,在會議前,市場認爲:

降息 25bp 的概率高達 95%,同時還有約 40% 的投資者預期联准会會立即宣布啓動 QE(重新擴表)。

結果,联准会只是選擇了“溫和”降息。

換句話說:

這次降息,不是“新利好”,而是“低於預期”。

當預期兌現但沒有驚喜,市場往往會選擇獲利了結。這也是典型的“買消息,賣事實(Buy the rumor, sell the news)”行情。

02、停止縮表 ≠ 開始放水

很多人看到“QT 結束”,就以爲意味着“大放水”要來了。但其實,联准会這次的聲明非常謹慎:

“我們將結束縮表,但暫不啓動新的資產購買計劃。”

也就是:

從“收水”階段,轉爲“觀望”階段。

在金融市場的語言裏,這叫:

流動性不再惡化,但也沒有改善。

而投資市場要漲,光“止跌”不夠——還需要“增量資金”。這就是目前最大的缺口。

03、降息並未傳導到“實際資金利率”

理論上,降息會讓短端利率下降,帶動資金成本降低。但這次的情況有點特殊——雖然名義政策利率降了 25 個點,但中長期資金成本並沒有同步下降。

例如五年期國債收益率從3.6%漲到3.7%:

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更是飆漲到4%以上:

這說明什麼?說明市場的真實流動性仍然緊張,投資機構並沒有感受到“錢變多”。联准会的降息,還停留在“嘴上”,並沒有真正“流到市場”。

04、“降息”背後的隱憂: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大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联准会的這次降息,其實是一種“防御性操作”。近期的美國經濟數據顯示:

房地產、制造業連續兩個季度負增長;

就業市場放緩,失業率重新升至 4.6%;

企業盈利增長幾乎停滯。

這意味着,联准会在“保增長”與“控通脹”之間,選擇了輕微松動貨幣政策來緩衝下行風險。

但這種操作也釋放出一個信號:

美國經濟可能已經進入“緩衰期”。

在這種情況下,市場寧願先鎖定利潤,也不敢輕易加倉風險資產。

05、總結:降息≠牛市,流動性才是核心變量

這次降息,市場的反應其實給出了一條最清晰的邏輯:

短期政策松動 ≠ 流動性充裕 ≠ 資產漲。

真正能推動股市、加密市場全面反轉的,是央行重新啓動資產擴張(QE),或財政刺激配合大規模資本流入。

在那之前,降息只是“中性偏暖”——能穩住信心,但還不足以掀起新一輪牛市。

市場要的不是25個點的降息,而是一場真正的放水。

在那之前,‘風險資產’都還要再等等。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