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廣場活動:#发帖赢代币CGN 💥
在 Gate 廣場發布與 CGN、Launchpool 或 CandyDrop 相關的原創內容,即有機會瓜分 1,333 枚 CGN 獎勵!
📅 活動時間:2025年10月24日 18:00 – 11月4日 24:00(UTC+8)
📌 相關詳情:
Launchpool 👉 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7771
CandyDrop 👉 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7763
📌 參與方式:
1️⃣ 在 Gate 廣場發布原創內容,主題需與 CGN 或相關活動(Launchpool / CandyDrop)相關;
2️⃣ 內容不少於 80 字;
3️⃣ 帖子添加話題:#發帖贏代幣CGN
4️⃣ 附上任意活動參與截圖
🏆 獎勵設置(總獎池:1,333 CGN)
🥇 一等獎(1名):333 CGN
🥈 二等獎(2名):200 CGN / 人
🥉 三等獎(6名):100 CGN / 人
📄 注意事項:
內容必須原創,禁止抄襲;
獲獎者需完成 Gate 廣場身分認證;
活動最終解釋權歸 Gate 所有。
新康波週期或開啟,人工智能未來漸近
人工智能(AI)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
從ChatGPT到DeepSeek,生成式人工智能加速賦能千行百業,成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這讓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感慨,“世界或將進入新的康波週期”。
康波週期,一種經濟週期理論,常以核心技術的突破作為劃分起點。它指的是長達50至60年的經濟波動中,經濟體分別經歷復甦、繁榮、衰退、蕭條等環節。
圖為在傅利葉智能機器人實驗室裡,工程師正在對通用機器人進行訓練、調試,每一個細節和關鍵關節都要進行無數遍的測試。/文匯報記者袁婧攝
在代表、委員眼中,新一輪康波週期的曙光乍現。以人形機器人為例,截至去年底,全國人形機器人企業已有近百家,其中30餘家企業宣佈今年開始商業化量產。值此關鍵時刻,如何搶抓機遇、乘勢而上?
代表、委員們認為,要主動解決目前AI領域存在的現實難題,即技術跑在標準前、產品跑在認證前、應用跑在法規前。通過系統設計、前瞻佈局、制度支撐,推動應用加快落地、促進人機交互與虛實融合、加快邁向通用AI,重新定義智能時代的勞動者和生產工具,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系統設計
從實驗室走上央視蛇年春晚舞臺,人形機器人規模量產在即。不少代表、委員卻在調研札記中寫下顧慮:協同難。
現象級應用迭出,紮根一線的代表、委員卻敏銳地捕捉到技術體系百花齊放的另一面——通信協議、接口標準缺失,導致硬件、算法、場景間協同困難。從運動控制精度到環境感知能力,都缺乏量化指標。
“工業數據共享難,垂直領域大模型低水平重複建設。”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電氣裝備科技創新部部長張帆認為,AI新技術在消費端挖掘出不少新風口,但在製造端仍未催生出高價值應用場景。
圖為人形機器人—“青龍”正在進行不同形狀和重量的物品識別和抓取能力測試。/文匯報記者袁婧攝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張英也發現,部分“偽智能”產品正流入市場,有企業為獲得資本青睞,利用智能概念包裝炒作普通產品。究其原因,現有檢測機構多聚焦傳統工業機器人,缺乏對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的專項評測。
飛速發展的新興產業亟需規範。日前,由中國牽頭制定的全球首個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發佈。該標準細化養老機器人的功能和性能分類,由此,引導從業者回歸理性,正視現實存在的技術瓶頸、成本制約以及市場需求差異等問題。
“加快制定行業分類體系、通信協議等基礎標準。”張英認為,規範數據採集及使用標準,明確人機交互安全規範標準及倫理準則,這樣才能通過軟硬協同提升產業規模化效率。
還有一些中小企業反映,訓練驗證資源匱乏,高成本仿真測試環境與實體“訓練學校”短缺,致使其難以完成可靠性驗證,制約技術迭代速度。
近日,全國首個異構人形機器人訓練場在滬啟用,今年有望沉澱下1000萬條數據。這一由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搭建的訓練場,有望破解標準難統一、數據無法跨平臺遷移複用等瓶頸。
這進一步啟發了張英。“能否打造國家級測評認證‘考場’,推動人形機器人‘持證上崗’?”她呼籲,從國家層面加強測評認證機制,全方位進行科學測評,保障上市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
前瞻佈局
算力之於AI產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快速處理用戶請求到實時分析決策,唯有高算力才能確保系統的響應速度和準確性。
調研中,張帆發現,各地算力資源分散,亟需統籌佈局。建議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行業牽引作用,建設AI聯合創新中心,共建、共享、共用行業垂直大模型。
有代表認為,算力共享不應僅停留於企業主體間。調研發現,算力瓶頸正在讓“產學研”銜接難度變大。一邊是市場上持續迭代的新技術,另一邊是相對封閉的課程設置、學習平臺。建議通過產教融合破解高校科研的算力困局,同時,支持社會各類主體協同推動AI數據科學和高質量語料庫建設。
圖為每一個細節和關鍵關節都要進行無數遍的測試。/文匯報記者袁婧攝
國內頂尖高校紛紛行動起來,各顯神通。有些加強校企合作,有些租借資源,有些直接購買算力服務。比如:上海交通大學近日完成DeepSeek全系列模型的本地化部署,成為國內首批實現千億級大模型全棧國產化部署的高校之一。這標誌著高校AI基礎設施建設邁入新階段。
“探索AI加持下的科研新範式。”全國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解釋,依託與企業共建的上海交通大學鯤鵬昇騰科教創新卓越中心,將推動DeepSeek系列模型與課程教學、科研創新等方面深度融合。比如:通過AI等新技術完成知識傳授,由此讓學生擁有更多空間充分互動研討,激盪創意思維。
在丁奎嶺看來,未來人才培養尤其要強調底層創新和交叉創新能力。對高校來說,這意味著理、工、農、醫、文等各學科都要積極擁抱人工智能。該校已成立AI綜合改革推進小組,通過有組織的科研與教學,全校“一盤棋”推動AI在不同學科、不同領域應用落地。近期,學校正醞釀成立千萬元級“AI+”種子基金,面向全校徵集優質課題,以項目資助為指揮棒,引導更多傳統學科師生融合AI技術,開拓科學研究的新可能。
“相信下一個DeepSeek級的創新突破,就在我們身邊,”丁奎嶺充滿期待。
制度護航
大模型井噴式迸發、通用AI進入研發快車道,新技術發展分秒千里,也帶來硬幣的另一面——AI造謠、AI侵權、AI詐騙等現象時有發生。
來自中國裁判文書網的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4年,全國法院共審理涉AI糾紛案件1659件,絕大部分系生成式AI相關案件。
放眼全球,為AI發展設定“基本護欄”成為共識。去年初,歐盟出臺全球首部綜合性AI監管法案,率先建立統一規範的監管框架,確保技術應用發展遵循公平、透明、可信的原則。
全國政協委員、國浩律師(上海)事務所合夥人呂紅兵梳理髮現,AI法草案目前已被國務院列入立法工作規劃中。“與傳統立法相比,AI立法面臨技術產業迭代帶來的社會關係不確定、風險不可預見等。”在他看來,制定一部綜合性AI法律難度極大,不妨先選擇生成式AI這一社會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切口,儘快推進“小、快、靈”立法,儘早出臺行政法規。
圖為位於浦東張江的全國首個國地共建的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文匯報記者袁婧攝
呂紅兵認為,這部行政法規應對技術開發者、服務提供者、使用者、監管者以及社會公眾,分門別類明確各自權利和義務、職能與責任。比如:技術開發者對用於訓練大語言模型的數據進行嚴格篩選與分類,剔除不當元素文本數據,確保數據源合法且內容健康;對於現有模型,運用數據遺忘等技術手段,消除不當內容輸出;引入人工審核機制,對自動化系統標記為敏感或禁止的內容進行復核;建立開放研究、社區合作、線索舉報機制,優化大語言模型篩選系統。
代表、委員們認為,立法要切實迴應關鍵核心問題——AI生成內容過程中的著作權歸誰。呂紅兵建議,按照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立法本意,淡化所有權、強化使用權,並明確使用原則。比如:涉及商業使用時,要求技術開發者支付報酬,由其與權利人組織協商解決。
治當下、謀長遠,AI立法正當其時。
(文章來源:上觀新聞)
來源:東方財富網
作者: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