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WA 如何落地傳統企業?三種路徑全拆解:確權、支付與融資

robot
摘要生成中

確權存證、支付與融資,以新能源為例拆解三條 RWA 路徑的價值、邊界與風險。本文源自 Pharos Research 所著文章,由 PANews 整理、編譯及撰稿。 (前情提要:中國監管重拳!路透:北京叫停中資券商「在港RWA代幣化業務」,再現一國兩制監管衝突 ) (背景補充:RWA 如何助力 DeFi 突破次元壁?讓加密貨幣走向外循環 ) R WA(Real World Asset,真實世界資產上鏈)並非全新的概念,但近期再次受到廣泛關注。在美國監管風向轉變和香港政策支持的推動下,相關實踐不斷湧現,既包括美國國債、股票、FOF 等金融資產的通證化,也涵蓋各類實物資產的上鏈探索。 據 DefiLlama 的數據顯示,截至 2025 年 9 月 15 日全球 RWA 鏈上鎖定價值(TVL)已達 157 億美元,較 2024 年 1 月增長 279%。真正有價值的 RWA,並不只是把現有金融產品搬到鏈上,而是將區塊鏈能力深度嵌入傳統行業的真實業務,實現數據可信、流程自動與融資創新的融合。 本文將介紹傳統企業 RWA 落地的三種路徑:路徑一側重確權存證(不發行代幣),路徑二發行代幣但不涉及證券屬性(支付/儲值用途),路徑三發行具證券屬性的代幣(融資/收益型)。 下文以新能源行業為例,拆解傳統企業實施 RWA 的三種路徑,展示區塊鏈如何提升傳統業務的數據可信度、結算效率和融資空間,幫助讀者理解其差異、選擇適合方案並預判其中風險。 01 背景與痛點:為什麼現在談 RWA RWA 並非新概念,區塊鏈興起初期,已經有人嘗試將房地產、股權等資產數位化、代幣化,但受制於技術和法規,當時影響有限。近年隨著監管態度演變和技術成熟,RWA 重新成為焦點。例如,DeFi 項目 MakerDAO 在 2019 年以現實資產美國國債作為抵押品,支撐其穩定幣 DAI。2023 年末,BlackRock 透過以太坊將其短期美債基金份額代幣化,投資人持有代幣即可實時獲取國債收益。這標誌著傳統大機構開始擁抱 RWA 理念,將高流動性的傳統金融資產(國債、貨幣基金)引入鏈上生態。另一方面,非金融領域的 RWA 探索也在展開,例如供應鏈應收帳款、碳信用、智慧財產權等資產的數據上鏈和交易流轉。 總體來看,RWA 的發展正從「概念驗證—監管試點—政策框架成形」邁向合規落地。RWA 的監管尚無單獨立法,各國多是將其納入既有金融框架下管理:若代幣具證券屬性,則按證券法監管;若涉及支付與結算,則落在支付和穩定幣法規之內。在美國,機構主導的代幣化基金份額、債券發行均按證券法規處理,聯準會系統的 Project Cedar 等仍屬結算沙盒。香港自 2025 年起實施《穩定幣條例》,同時透過 Project Ensemble 沙盒探索包括新能源收益權在內的 RWA 用例。歐盟則在 MiCA 框架下管理穩定幣和加密服務商,而對證券型 RWA,繼續適用 MiFID II 等既有資本市場法規。 傳統行業的痛點為 RWA 提供了用武之地。長期以來,實體資產交易和融資面臨權屬不清、流程低效、流動性不足等問題。以新能源為例,光伏電站的收益權缺乏透明登記與流轉平台,導致盡調困難、資產難以及時變現。區塊鏈的不可篡改、可追溯、公開透明特性,能夠清晰確權、留痕可查並支持自動結算,緩解資訊不對稱並提升效率。在供應鏈金融中,若合同與質押狀態鏈上共享,也能降低一物多押等欺詐風險。 跨境支付亦是痛點。透過 SWIFT 匯款往往需數日、經多家中介且費用高昂,透明度低;而鏈上支付工具可以 7×24 小時即時到帳,幾分鐘完成清算,成本不足 1 美元,對依賴全球供應鏈的新能源企業極具吸引力。 從監管和審計角度,傳統融資中的數據真實性和透明度不足。RWA 則透過可驗證數據與鏈上披露,讓每筆資產轉讓、收益分配可被穿透審計,兼顧信任與效率。 同時,全球金融與科技公司正加快佈局:花旗、渣打探索代幣化結算,螞蟻集團推出面向機構的 RWA 鏈 Jovay;香港等地設立牌照制度與沙盒試點,監管堅持「實質重於形式」原則。總體而言,合規+創新成為 RWA 主旋律。傳統企業的痛點與區塊鏈優勢形成供需匹配,政策鬆綁則點燃了新一輪實踐熱情。 02 傳統行業實施 RWA 的三種路徑 RWA 並不等於發幣募資,傳統行業企業實施 RWA,可以根據是否發行代幣及代幣屬性,分為三種模式路徑,以下將逐一定義並分析每種路徑的應用場景、價值與局限。 2.1 路徑一:確權/存證型 RWA(不發幣) 這一路徑在不發行可流通代幣的情況下,將區塊鏈作為「確權存證」工具嵌入業務流程。企業並不直接透過發行通證來融資,而是利用鏈上雜湊存證、時間戳和分散式帳本,對實物或數據資產進行確權登記、狀態記錄和可信流轉。 典型應用場景包括:房地產領域將產權登記同步到區塊鏈,防範「一房二賣」等產權糾紛;工業設備領域透過物聯網傳感器將設備運營數據(如光伏電站發電量、充電樁使用時長)即時上鏈,確保資產狀態透明、防止設備被挪作他用;數據要素領域將數據的採集、存證和確權過程全程上鏈,明確數據資產的歸屬和使用權。 對於新能源行業而言,路徑一的典型做法如:將新能源電站的發電量數據、碳減排量證明等上鏈存證,形成權威可信的數位記錄庫。這些數據證據可供金融機構核驗,從而提升碳交易、綠色貸款審核的效率和可信度。 案例:新加坡綠色金融數據存證(MAS Project Greenprint)[2]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於 2021 年啟動 Project Greenprint,旨在透過區塊鏈與 API 技術提升 ESG 與綠色金融數據的透明度。該項目下的 ESGenome 平台支持企業披露 ESG 數據,並透過鏈上雜湊進行存證,確保資訊不可篡改、可追溯。與此同時,新加坡能源局(EMA)與 SP Group 推出了可再生能源證書(REC)平台,企業可在平台上完成綠電證書的購買、轉讓和註銷,相關憑證會被上鏈存證,用於滿足碳減排合規和綠色貸款核驗需求。透過這種方式,新加坡實現...

DAI0.11%
ETH0.38%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