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binji,Ethereum Foundation 研究員;編譯:Ismay,BlockBeats
編者按:
10 月 7 日,《華爾街日報》報道,紐約證券交易所母公司洲際交易所(ICE)正接近向去中心化預測市場平台 Polymarket 投資 20 億美元,這不僅可能成爲加密領域史上最大規模的私募融資之一,也標志着傳統金融基礎設施與 Web3 市場形態的深度交匯。
在比特幣被企業財庫化、穩定幣成爲全球清算資產的背景下,ICE 的這筆投資指向一個更宏觀的命題:市場的邊界正在被重新定義。如果說過去的金融市場爲「資產」定價,那麼 Polymarket 代表的,是一個爲「信念」與「預期」定價的新秩序。
本文試圖解讀這場投資背後的邏輯——爲何一家掌管 29 萬億美元市值的交易所,會押注一個原生於加密世界、以「預測」爲核心的新型市場,以及這意味着全球價格發現體系的下一次範式轉移。
以下爲原文內容:
支撐 29 萬億美元股票市場的那套基礎設施,如今正延伸向更廣闊的領域——一個不僅能爲資產定價,更能爲「理解」定價的市場。
這是有史以來對加密公司最大的一筆私人投資。但它意義更深遠:這是一份宣言——宣告市場本身正在演化。
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是全球最大的股票交易所,掛牌公司總市值約 29 萬億美元。此次重大動作,表明 NYSE 認爲市場的擴張方式正在發生變化——不僅僅在於規模與交易量的增長,更在於「參與者結構」的重塑。
他們看見了一羣全新的投資者,他們的交易方式、信息來源和行爲邏輯,與傳統交易員截然不同。新一代的投資者不再坐在交易桌前,他們生活在互聯網上。
在當今經濟中,一條推文有時比一份季度財報更能撼動股價。敘事、梗文化、集體情緒,如今都成了價格發現的一部分。這意味着,「普通人」通過注意力、討論與信念數據,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能影響市場。
預測市場將「信念」本身轉化爲可交易資產。它讓人們押注他們本就關心的事件——選舉、政策、AI 突破、體育、氣候——而不是一家他們毫無興趣的公司的季度業績。
當市場變得更具關聯性,更多人能參與其中。不僅是分析師或對沖基金,而是任何對未來有判斷的人——全球經濟因而變得更具民主性。
這是一場 解除金融「門檻」的革命。
紐交所不僅僅是投資預測市場,更是投資一種全新的「數據形態」。
他們要的,是事件驅動數據(Event-driven Data)。
這是金融基礎設施第一次能在價格之外,同時承載概率。Polymarket 的市場能實時生成關於現實事件的賠率:選舉、政策決策、宏觀經濟數據、甚至明星廣告——這些都能在它們影響財報之前,提前映射情緒。
根據協議,紐交所母公司 ICE(洲際交易所)將把這套數據流分發到全球,把「信念」與「資本流動」一同送入傳輸股票與衍生品的管道中。這改變了市場情報的結構:信念變得可度量,反身性變得可建模。
可以想象:
1、宏觀交易員會追蹤降息概率的變化;
2、股票分析師會將事件賠率疊加到盈利預期;
3、量化團隊會用「信念波動」來對沖組合風險。
這是金融史上首個將「注意力」與「價格」相連接的機構級橋梁——一種不僅描述「已發生」,還揭示「可能發生」的金融數據集,正被廣泛採用。
這種新型市場結構帶來了新風險:信息失真。當信息傳播速度快於驗證速度,信任就會坍塌。
而這正是 Polymarket 的核心優勢。它不是依賴中心化信任的市場,而是建立在可驗證信任之上的開放系統。
預測市場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有共同的驗證基石——一個所有結果、交易和結算都能被獨立驗證的場所。問題是:當注意力開始推動資本,誰來保證誠實?
爲此,Polymarket 架構於 以太坊的信任層(Trustware),通過 Polygon 實現擴展。以太坊的信任機制確保每一筆交易、每一次結算、每一個市場結果都可被驗證,不依賴中心化機構的主觀裁量。
過去一年,Polymarket 的交易量已超過 160 億美元,月活躍用戶超過 25 萬。盡管外界認爲在選舉週期結束後其熱度會下滑,但交易量依然堅挺。隨着市場深度的增長,平台即將推出更多金融工具:
· 條件事件合約(conditional event contracts)
· 盈利結果市場
· 宏觀數據階梯(macro datapoint ladders)
· 以及更具實驗性的治理機制(如 Futarchy,以市場賠率指導決策)
通過支持 Polymarket,紐交所事實上承認了「市場形態」本身正在進化。
ICE 帝國的基礎是清算、結算與交易所技術。而在 Polymarket 身上,它看到了下一個前沿:
一個 數字原生、社交驅動、開放可驗證 的市場體系——卻仍然建立在透明、安全、全球可擴展的信任架構上,這與 ICE 一直追求的原則完全契合。
未來的交易所,將爲信念、概率與真相定價。
13.6萬 熱度
4.7萬 熱度
2.8萬 熱度
17.2萬 熱度
3648 熱度
紐交所爲何向Polymarket投資20億美元?
作者:binji,Ethereum Foundation 研究員;編譯:Ismay,BlockBeats
編者按:
10 月 7 日,《華爾街日報》報道,紐約證券交易所母公司洲際交易所(ICE)正接近向去中心化預測市場平台 Polymarket 投資 20 億美元,這不僅可能成爲加密領域史上最大規模的私募融資之一,也標志着傳統金融基礎設施與 Web3 市場形態的深度交匯。
在比特幣被企業財庫化、穩定幣成爲全球清算資產的背景下,ICE 的這筆投資指向一個更宏觀的命題:市場的邊界正在被重新定義。如果說過去的金融市場爲「資產」定價,那麼 Polymarket 代表的,是一個爲「信念」與「預期」定價的新秩序。
本文試圖解讀這場投資背後的邏輯——爲何一家掌管 29 萬億美元市值的交易所,會押注一個原生於加密世界、以「預測」爲核心的新型市場,以及這意味着全球價格發現體系的下一次範式轉移。
以下爲原文內容:
支撐 29 萬億美元股票市場的那套基礎設施,如今正延伸向更廣闊的領域——一個不僅能爲資產定價,更能爲「理解」定價的市場。
這是有史以來對加密公司最大的一筆私人投資。但它意義更深遠:這是一份宣言——宣告市場本身正在演化。
緣起
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是全球最大的股票交易所,掛牌公司總市值約 29 萬億美元。此次重大動作,表明 NYSE 認爲市場的擴張方式正在發生變化——不僅僅在於規模與交易量的增長,更在於「參與者結構」的重塑。
他們看見了一羣全新的投資者,他們的交易方式、信息來源和行爲邏輯,與傳統交易員截然不同。新一代的投資者不再坐在交易桌前,他們生活在互聯網上。
在當今經濟中,一條推文有時比一份季度財報更能撼動股價。敘事、梗文化、集體情緒,如今都成了價格發現的一部分。這意味着,「普通人」通過注意力、討論與信念數據,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能影響市場。
預測市場將「信念」本身轉化爲可交易資產。它讓人們押注他們本就關心的事件——選舉、政策、AI 突破、體育、氣候——而不是一家他們毫無興趣的公司的季度業績。
當市場變得更具關聯性,更多人能參與其中。不僅是分析師或對沖基金,而是任何對未來有判斷的人——全球經濟因而變得更具民主性。
這是一場 解除金融「門檻」的革命。
但故事不止於此
紐交所不僅僅是投資預測市場,更是投資一種全新的「數據形態」。
他們要的,是事件驅動數據(Event-driven Data)。
這是金融基礎設施第一次能在價格之外,同時承載概率。Polymarket 的市場能實時生成關於現實事件的賠率:選舉、政策決策、宏觀經濟數據、甚至明星廣告——這些都能在它們影響財報之前,提前映射情緒。
根據協議,紐交所母公司 ICE(洲際交易所)將把這套數據流分發到全球,把「信念」與「資本流動」一同送入傳輸股票與衍生品的管道中。這改變了市場情報的結構:信念變得可度量,反身性變得可建模。
可以想象:
1、宏觀交易員會追蹤降息概率的變化;
2、股票分析師會將事件賠率疊加到盈利預期;
3、量化團隊會用「信念波動」來對沖組合風險。
這是金融史上首個將「注意力」與「價格」相連接的機構級橋梁——一種不僅描述「已發生」,還揭示「可能發生」的金融數據集,正被廣泛採用。
爲何是 Polymarket,而非其他?
這種新型市場結構帶來了新風險:信息失真。當信息傳播速度快於驗證速度,信任就會坍塌。
而這正是 Polymarket 的核心優勢。它不是依賴中心化信任的市場,而是建立在可驗證信任之上的開放系統。
預測市場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有共同的驗證基石——一個所有結果、交易和結算都能被獨立驗證的場所。問題是:當注意力開始推動資本,誰來保證誠實?
爲此,Polymarket 架構於 以太坊的信任層(Trustware),通過 Polygon 實現擴展。以太坊的信任機制確保每一筆交易、每一次結算、每一個市場結果都可被驗證,不依賴中心化機構的主觀裁量。
下一步是什麼
過去一年,Polymarket 的交易量已超過 160 億美元,月活躍用戶超過 25 萬。盡管外界認爲在選舉週期結束後其熱度會下滑,但交易量依然堅挺。隨着市場深度的增長,平台即將推出更多金融工具:
· 條件事件合約(conditional event contracts)
· 盈利結果市場
· 宏觀數據階梯(macro datapoint ladders)
· 以及更具實驗性的治理機制(如 Futarchy,以市場賠率指導決策)
市場形態的演化
通過支持 Polymarket,紐交所事實上承認了「市場形態」本身正在進化。
ICE 帝國的基礎是清算、結算與交易所技術。而在 Polymarket 身上,它看到了下一個前沿:
一個 數字原生、社交驅動、開放可驗證 的市場體系——卻仍然建立在透明、安全、全球可擴展的信任架構上,這與 ICE 一直追求的原則完全契合。
未來的交易所,將爲信念、概率與真相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