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PU挖礦是加密貨幣領域最早出現的挖礦方式之一,意指利用電腦中央處理器(CPU)參與區塊鏈網路的交易驗證與區塊產生過程,藉此獲得加密貨幣獎勵。在比特幣早期(2009年至2010年),只需一般家用電腦的CPU便能有效挖礦。然而,主流加密貨幣的CPU挖礦效率已顯著降低,隨著網路難度提升及專用挖礦設備興起,但在某些針對抗ASIC設計的新型加密貨幣中仍具有一定重要性。
CPU挖礦與比特幣誕生密不可分。2009年1月,中本聰利用一般電腦的CPU挖出比特幣創世區塊。當時挖礦主要由愛好者及早期加密社群成員進行,他們僅需執行比特幣用戶端軟體,即可參與網路共識並獲得比特幣獎勵。
早期CPU挖礦具備下列特色:
然而,隨著比特幣價格上漲及競爭激烈,挖礦技術快速演化,從CPU轉向GPU(圖形處理器)、FPGA(現場可程式化閘陣列),最終發展至ASIC(專用積體電路)礦機,使得CPU挖礦在比特幣等主流加密貨幣中已不具經濟效益。
CPU挖礦的核心原理是透過計算雜湊值來解決加密難題,主要流程如下:
CPU挖礦優缺點如下:
優點:
缺點:
儘管CPU挖礦在比特幣等主流加密貨幣中已不具競爭力,此種挖礦方式仍持續演進,並於特定領域保持活躍:
ASIC抗拒演算法興起:為維持挖礦去中心化,部分加密貨幣專案採用針對CPU友善且不利於專用硬體開發的演算法,如Monero的RandomX。
新興專案的早期階段:許多新加密貨幣在發展初期鼓勵CPU挖礦,以促進更廣泛參與和更公平的代幣分配。
結合其他用途的挖礦:部分專案探索「實用型工作量證明」(useful proof of work)概念,讓CPU不僅用於挖礦,同時執行具實際價值的運算任務,如科學研究或人工智慧訓練。
低功耗CPU及行動裝置挖礦:隨著晶片技術進步,未來可能出現更適合能源受限環境的挖礦解決方案。
整體而言,CPU挖礦在主流挖礦活動中可能持續處於邊緣,但作為區塊鏈參與的入門方式及特定加密貨幣的挖礦選擇,仍保有歷史及技術意義。
CPU挖礦代表加密貨幣去中心化精神的起點。雖然其在主流挖礦的實用性已大幅降低,低門檻特性仍使其成為新用戶認識區塊鏈技術的重要途徑。此外,對抗ASIC集中化的努力讓CPU挖礦於特定加密專案中重獲新生。隨著區塊鏈技術不斷發展,CPU挖礦的角色可能持續演化,但它作為落實中本聰去中心化願景的原始工具,在加密貨幣歷史上的地位將永遠不可取代。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