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實際上都在不停地用金錢換取時間。
今天我給外賣小哥多付了20元小費,讓他20分鍾內把餐送到我手上。這不過是用金錢換時間的直白例子——我寧願多花點錢,也不想餓着肚子多等一刻。
在一線城市,住房的選擇就是時間與金錢的博弈。離大公司近,步行5-10分鍾的房子,月租高達8000元;地鐵30分鍾車程的,月租5000元;而耗時1小時地鐵通勤的房子,月租僅2000元。你付的每一分租金,買的都是通勤時間的縮短,是每天能多睡幾分鍾、多喘口氣的機會。
喫飯也是如此。你步行到附近餐館,點一份50元的菜,來回得花30分鍾;叫外賣,算上配送費得57元,卻能省下這半小時,讓外賣員替你“消耗”路上的時間。或者,你花50元打車去市中心的高檔餐廳,10分鍾到,喫一頓2000元的晚餐;也可以選擇在家附近的小店,步行5分鍾,20元蘭州牛肉拉面解決一餐。金錢的多寡,決定了你能用多少時間享受生活。
工作上亦然。你可以花3000元報讀一門在線課程,省下跑去培訓機構的通勤時間,在家就能學;也可以選擇免費的公開課,但得花更多時間自己整理資料、摸索路徑。甚至在職場上,你願意花錢請專業團隊做數據分析,幾天出結果;而不花錢,自己埋頭苦幹,可能耗費數周。
再看生活細節:花2000元買個自動掃地機器人,你每週能省下2小時的打掃時間;花20000元買臺高性能電腦,打開軟件快幾秒,處理任務省幾分鍾,積少成多。花500元請個小時工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