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送福,大獎轉不停!Gate 廣場第 1️⃣ 3️⃣ 期秋季成長值抽獎大狂歡開啓!
總獎池超 $15,000+,iPhone 17 Pro Max、Gate 精美週邊、大額合約體驗券等你來抽!
立即抽獎 👉 https://www.gate.com/activities/pointprize/?now_period=13&refUid=13129053
💡 如何攢成長值,解鎖更多抽獎機會?
1️⃣ 進入【廣場】,點頭像旁標識進入【社區中心】
2️⃣ 完成發帖、評論、點讚、社群發言等日常任務,成長值拿不停
100% 必中,手氣再差也不虧,手氣爆棚就能抱走大獎,趕緊試試手氣!
詳情: 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7381
#成长值抽奖赢iPhone17和精美周边# #BONK# #BTC# #ETH# #GT#
中國古代時候,漢人也是能歌善舞。但爲啥近代,55個少數民族都是善唱歌會跳舞,就漢人只會吹牛逼?在春秋戰國時,《詩經》裏收錄的民歌,很多是老百姓在勞作或節慶時唱着跳着的,像“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種情歌,背後可能就有即興的歌舞場面。到了唐朝,宮廷裏《霓裳羽衣舞》美得讓人眼花繚亂,舞姬們穿着輕紗,伴着胡琴和琵琶翩翩起舞,民間也有花燈節、社火裏扭秧歌、舞龍的場景,熱火朝天。宋朝的瓦肆勾欄,元明的戲曲班子,清朝的廟會,漢人從來沒缺過歌舞,山東的鼓子秧歌、江南的舞獅,哪個不是載歌載舞的狂歡?可到了近代,咋感覺漢人“不會跳舞”了?
清末民初,儒家思想把“禮”看得比天大,講究“非禮勿動”,像女子拋頭露面跳舞,容易被扣上“不正經”的帽子。比如,晚清的大家閨秀想學唐朝那種奔放的舞姿?門兒都沒有!得低眉順眼,守着“女德”。這讓很多民間歌舞慢慢收斂了,變成了私下裏或小範圍的表演。反觀少數民族,像新疆的維吾爾族,麥西來甫舞會上男女老少圍着篝火又唱又跳,自由奔放;雲南傣族的孔雀舞,孔雀開屏的動作美得像畫,哪管什麼禮教約束?他們住得偏遠,儒家那一套管不到,歌舞就成了生活日常。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尤其是1949到1970年代,全國推崇樸素的“粗布衣服”風,灰、藍、綠的“毛式制服”幾乎一統江湖,提倡“艱苦樸素”,花花綠綠的服裝被視爲“資產階級”奢侈,漢族民間舞的行頭被粗布藍衫取代,舞起來沒那股子喜慶勁兒,漸漸就少了吸引力。這對漢族歌舞文化的衰退,也做了巨大貢獻。當時政府推“民族團結”,反觀少數民族,他們的歌舞卻因爲“民族特色”被豁免於這種單一着裝的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