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廣場用戶們,廣場使用界面全新升級啦!新版本界面更清新簡潔、操作更流暢絲滑,還有多項貼心新功能上線,快來更新體驗吧!你對新版界面有什麼感受?你最喜歡的新功能是哪一個?你發現了哪些驚喜或變化呢?發帖分享新版廣場使用體驗,瓜分 $10 分享獎勵!
🎁 我們將精選 10 位幸運用戶,每人獎勵 $10 合約體驗券!
參與方式:
1⃣️ 關注 Gate廣場_Official;
2⃣️ 帶上 #我的广场升级体验 標籤發帖,分享你的使用感受,比如界面風格體驗、細節功能變化、你最喜歡的新功能,或優化建議等;
3⃣️ 帖子內容需至少 30 字,並且只帶本活動標籤;
廣場界面煥新介紹文章:https://gate.com/post?post_id=14774358&tim=ARAbClhcBQNwWRIVGAoGBB5QX1sO0O0O&ref=BFlBUFwL&ref_type=105
活動截止時間:2025/10/26 18:00(UTC+8)
你的體驗是我們持續優化的動力!趕快參與和大家分享吧!
Hyperliquid HIP-3:去中心化的上幣權真的有用嗎?
作者:加密韋馱
上幣成本測算
根據 HIP-3 提案,Hyperliquid 上新市場的成本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若按年化 10% 的資金機會成本計算,即 200 萬美元/年。
因此,一個新市場在首年的總成本約爲 210 萬美元(若無法通過多個 ticker 分攤成本)。
這意味着,任何想要在 Hyperliquid 部署新合約市場的項目方或做市商,首先要面對約兩百萬美元的年化門檻。
誰會真正去部署新市場?
能夠承擔這類成本的參與者,大致可分爲三類:
此類項目的定價權在幣安,預期費用高,大型做市商有動力搶先部署,以獲取流動性先發優勢。
不過這類標的數量極少,一年也不過數個。而且這些幣種往往 Hyperliquid 官方自己也會主動上線,因此 並不需要外部支付成本上幣。 2. RWA(實物資產代幣化)項目
定價權掌握在鏈下,鏈上只是離散市場。交易主要依賴注意力驅動,項目數量雖多,但大部分交易量有限。 3. Binance Alpha / Futures 級別小幣種
屬於離散市場,除非多個做市商分攤成本,否則單個市場部署費用過高。
對於項目方或小型主動做市商而言,與其支付高額保證金,不如選擇更現實的上幣路徑,例如 Binance Alpha 或 Bitget Futures。
絕大多數小幣種之所以能做合約交易,是因爲 Binance Futures 的存在,而不是因爲有某個鏈上合約市場。若項目方想借 Hyperliquid 自行部署市場,不僅要支付高額上幣成本,還得解決做市問題。然而,大做市商通常不會接手這類低流動性項目,因爲他們要的是交易量,不是“上幣資格”。此外,當前散戶熱度驅動的 Alpha 行情(即小幣暴漲邏輯)正是來源於第三類項目——但這類項目靠 Orderbook(訂單簿撮合)模式並不現實,因爲離散市場的天然劣勢在於流動性不足。
真正有動力的,反而是 資金充足、掌握主動權的項目方或做市商:
這類項目會把上幣當作一個 生態互助的循環投資。
對於中小項目而言,完全可以繞過這套高成本機制:
直接發行一個 無許可 AMM Perp(自動做市永續合約),由項目方自行鎖定池子、回收手續費、自動做市。
只要能做起初期交易量,完全可以當作 冷啓動通道,後續再爬上 Binance Futures 等主流平台。
相比之下,HIP-3 並沒有顯著優勢。
Hyperliquid 想要像 CEX 一樣構建機構級大客戶關係網路。但傳統交易所的 VIP 體系是圍繞 授信與借貸條件 構建的,而非“上幣權限”本身。HIP-3 的上幣邏輯並不能復制 CEX 的信用體系,只是把“節點上幣權”去中心化包裝後重新分配。從機制設計看,HIP-3 與當年火幣的 HADAX 節點投票上幣機制 極爲相似。
不同的是,HIP-3 把“投票上幣”外包給“去中心化治理”。但歷史經驗表明,當上幣權與利益綁定後,節點之間的賄賂和博弈不可避免。HADAX 最終失敗,正是因爲“上幣收割”泛濫,而缺乏對節點的約束與懲罰機制。如今 HIP-3 的結構雖然披上“去中心化”的外衣,但其核心激勵邏輯並未改變。
總結
表面上看,HIP-3 提供了一種“開放上幣”的去中心化治理機制;但實質上,它更像是一個以利益驅動、門檻極高的封閉俱樂部。從資金成本到流動性邏輯,再到做市激勵,真正能受益的仍是極少數掌握資源的大玩家。面子上的去中心化,確實“有用”——但只對那些玩得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