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送福,大獎轉不停!Gate 廣場第 1️⃣ 3️⃣ 期秋季成長值抽獎大狂歡開啓!
總獎池超 $15,000+,iPhone 17 Pro Max、Gate 精美週邊、大額合約體驗券等你來抽!
立即抽獎 👉 https://www.gate.com/activities/pointprize/?now_period=13&refUid=13129053
💡 如何攢成長值,解鎖更多抽獎機會?
1️⃣ 進入【廣場】,點頭像旁標識進入【社區中心】
2️⃣ 完成發帖、評論、點讚、社群發言等日常任務,成長值拿不停
100% 必中,手氣再差也不虧,手氣爆棚就能抱走大獎,趕緊試試手氣!
詳情: 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7381
#成长值抽奖赢iPhone17和精美周边# #BONK# #BTC# #ETH# #GT#
Web3社交龍頭 Friend.tech“軟跑路”,對平臺上發幣的KOL有何影響?
撰文:高孟陽,海曼昆律師事務所資深刑事律師
近期 SocialFi 賽道龍頭項目 Friend.Tech 的一系列行為引發了行業對「SocialFi 能夠成功,是否是偽命題」的討論。
事件的起因是一篇 The Block 的報道,新聞稱 Friend.Tech 的開發團隊放棄了對智能合約的控制,並凍結了平臺開發。儘管後續 Friend.Tech 發文表示並沒有關停應用的計劃,也不影響當前功能,但圈內大部分觀點依然對該應用,以及 SocialFi 賽道表示擔憂。
截至撰稿,目前 Friend.Tech 周交易用戶僅 4 位,交易量僅有 $882.66,早已人走茶涼。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 Friend.Tech 的失敗?在 Friend.Tech「軟 rug」之後,平臺上的 KOL 會面臨什麼?在探究這些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 Friend.Tech 的機制。
Friend.Tech 玩法機制
此前,曼昆律所劉紅林律師、邵詩巍律師就針對 Friend.Tech 的玩法進行了分析,併發文《網紅 KOL 發幣玩轉粉絲經濟,Friend.tech、TimeStore 爆火背後的法律風險》就平臺的法律合規問題進行分析。
Friend.Tech 作為一個去中心化的社交平臺,具有金融屬性,其核心機制是將 KOL 的推特轉化為可以交易的 NFT「keys」,用戶購買某 KOL 的 keys 之後,即可獲得其好友位,並能在群聊中直接和群主聊天。這是普通用戶直接與行業大牛交流的一個好方式,比如你想找份好工作,可在群中直接發簡歷;想了解行業內的最新動態,可以關注群聊中 KOL 發表的觀點,想法;或者僅是因為看好某 KOL,認為在其之後會有很多買入者,也可以買該群 keys 入群。付費後,用戶可以進入群聊與 KOL 聊天,並且每個人只能看到 KOL 與自己的聊天內容,看不到群內其他人的對話框。
從盈利模式上看,Friend.Tech 平臺本身是靠平臺上的交易費作為收益,即用戶在平臺進行交易時收取的手續費;作為 KOL,在 Friend.Tech 平臺上運營聊天室時,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實現收益,包括他人買賣自己 keys 時收取的部分手續費、發幣的收益以及 V2 版本中推薦新用戶獲取的額外收益等;作為普通用戶,最主要的收益方式即是代幣投資的增值,即選擇潛力股投資並在增值後賣出。
此次 Friend.Tech 的失敗,有分析者將其歸類於平臺玩法的問題——一個靠消耗人脈搭建起來的「旁氏」,無論是平臺方還是 KOL,亦或是粉絲,想要讓手中的 keys 升值,勢必要拉更多人入局;後面的人如法炮製,循環往復。如果在這期間,玩家的交互並不產生實際的價值,那麼這種玩法可能就會變成「傳銷」玩法。
這樣一來,一旦平臺所提倡的內容變現、粉絲經濟變了味兒,玩家對 SocialFi 的初始熱情散去時,局內的玩家要想脫身,只能「騙」再多的人進場接盤,進而導致平臺玩家的刑事風險大大增加。此時,SocialFi 的初心,早已無關緊要。
對發幣 KOL 有何影響
此前,曼昆律所對 Friend.Tech 平臺上發幣的 KOL 做過風險分析,特別指出我國《關於防範 NFT 相關金融風險的倡議》提到「堅決遏制 NFT 金融化證券化傾向,嚴防範非法金融活動風險。」從該維度上看,即使 KOL 將 keys 設置為 NFT 數字藏品,但依然無法匹配我國有關數字藏品的發行規則及要求,也會面臨法律合規問題。
那麼,現下 Friend.Tech 官方團隊宣佈停止運營,又會對平臺上的 KOL 造成什麼影響呢?曼昆律所高孟陽律師指出:
首先,在平臺內發幣這個行為本身,在國內就是非法的,這是國內幣圈的一個基本常識,是否涉及非法經營罪,亦或是其他違法犯罪是一個極大的變數。某種層面說,這是時刻懸在 KOL 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敬而遠之恐怕才是正解。而當平臺宣佈停止運營時,FOMO(恐懼情緒)可能會導致用戶向市場拋售平臺 Token 以及 keys,導致市場崩盤,進而促進 KOL 與粉絲之間的利益矛盾,引發後續的法律風險。
其次,還有一種潛在的問題。部分 KOL 在為了讓更多的人買自己的 keys,可能會在公共平臺、私域流量領地,對於自己的代幣進行一些似是而非的「承諾」、「保證」,以吸引玩家進場接盤「抬轎子」。而最後鬱金香泡沫破裂,最後的接盤俠保不齊會掀桌子,採取舉報、控告等非正常手段挽損,那此時 KOL 就很難全身而退了,這一點不可不警覺。
曼昆律師總結
幣圈的 KOL 和 Web3 用戶總會不斷湧入創新項目,SocialFi 平臺通常是他們的選擇之一。很多國內 KOL 入駐 SocialFi 平臺後,依靠自己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來實現共贏。掙錢嘛,不寒磣,但也要保持審慎。
為幫助 KOL 規避潛在的法律風險,曼昆律師提出以下建議:
1 入駐前審查項目背景
審查項目的背景情況,瞭解項目的合規狀況,過於誇張的項目不要碰。建議 KOL 自問:「這個項目合規嗎?商業模式合法嗎?用戶玩法誇張嗎?項目前景長遠嗎?」如果這些問題都不確定,那 KOL 們就要小心了。
2 參與後合理推廣
在運營和推廣過程中,瞭解自身對項目的貢獻力,找準定位,推廣也要嚴格按照基本法,不要因過度推銷而陷入法律責任,也不要越俎代庖避免成為替罪羊。
3 應對風險提前佈局
如遇項目跑路風險或發現項目的不確定性,需提前做好應對預案,比如安全離場、安撫粉絲等方案,降低自身的風險性,保護自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