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人民幣周二保持平穩,USD/CNH爲7.1134 (僅下跌0.1%),交易員們屏息以待明天的通脹數據。坦白說,我不期待有什麼值得慶祝的。八月份的消費者價格指數預計同比下降0.2%,而七月份的讀數持平。又一個月在通縮區間?給我一個痛快。北京的經濟鼓吹者不斷承諾復蘇,而消費者卻在收緊錢包,工廠則在掙扎。中國人民銀行今天將美元/人民幣基準設置爲7.1008——略低於昨天。典型的中央銀行舉動:輕微推動貨幣,同時祈禱通脹不會進一步下滑。我以前見過這樣的操作,而且很少有好的結果。## 人民幣的技術展望:下行螺旋持續從圖表來看,USD/CNH 自一月以來一直在下滑,盡管在四月的 7.4291 峯值附近有過可憐的反彈嘗試。我們剛剛觸及自 2024 年十一月以來的新低,7.1000 是下一個關鍵支撐位。如果那個支撐位破裂?預計將自由下跌至去年九月份的6.9713低點。如果支撐位在7.1000左右保持,我們可能會看到反彈至100日移動平均線7.1873。## "韌性"經濟?別讓我笑政府宣稱2025年上半年GDP增長5.3%,據稱由消費和非美國出口支撐。然而,正如BNP Paribas的Christine Peltier所指出的,"對抗通貨緊縮的鬥爭遠未勝利。"7月的工業活動放緩至5.7%,(低於6.6%,)而制造業投資收縮1.3%。這些不是健康的跡象——它們是閃爍的紅色警告燈。中國國際金融公司的部分分析師預測,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可能會暴跌至-0.4%,並引用了“高基數效應”和食品價格疲軟這一便利的借口。與此同時,生產者價格持續下跌,因爲需求依然疲軟,原材料成本下降。## 北京自創的困境領導層在其意識形態驅動的 "反內卷 "運動(與旨在減少產能過剩和 "清理競爭 ")之間陷入了僵局,而現實是這些政策壓制了困境行業的就業。巴黎銀行指出,成功取決於“政府可持續支持內需的能力”。然而,他們的努力顯得可笑地不夠。消費者補貼和定向降息未能阻止零售銷售增長從今年早些時候超過5%驟降至7月的3.7%。## 明天的CPI:政策可信度的審判日這份通脹報告不僅僅是另一個經濟指標——它還是對中國整個經濟戰略的信譽測試。如果通貨緊縮加劇(而我懷疑它會),市場將要求採取更強的行動,無論是通過貨幣寬松還是財政刺激。至於人民幣?在短期內,它可能會對美元升值,但這僅僅是因爲美元本身面臨問題——並不是因爲有人真正看好中國的經濟前景。
人民幣懸而未決,面對中國通貨緊縮鬥爭的關鍵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測試
離岸人民幣周二保持平穩,USD/CNH爲7.1134 (僅下跌0.1%),交易員們屏息以待明天的通脹數據。坦白說,我不期待有什麼值得慶祝的。
八月份的消費者價格指數預計同比下降0.2%,而七月份的讀數持平。又一個月在通縮區間?給我一個痛快。北京的經濟鼓吹者不斷承諾復蘇,而消費者卻在收緊錢包,工廠則在掙扎。
中國人民銀行今天將美元/人民幣基準設置爲7.1008——略低於昨天。典型的中央銀行舉動:輕微推動貨幣,同時祈禱通脹不會進一步下滑。我以前見過這樣的操作,而且很少有好的結果。
人民幣的技術展望:下行螺旋持續
從圖表來看,USD/CNH 自一月以來一直在下滑,盡管在四月的 7.4291 峯值附近有過可憐的反彈嘗試。我們剛剛觸及自 2024 年十一月以來的新低,7.1000 是下一個關鍵支撐位。
如果那個支撐位破裂?預計將自由下跌至去年九月份的6.9713低點。如果支撐位在7.1000左右保持,我們可能會看到反彈至100日移動平均線7.1873。
"韌性"經濟?別讓我笑
政府宣稱2025年上半年GDP增長5.3%,據稱由消費和非美國出口支撐。然而,正如BNP Paribas的Christine Peltier所指出的,"對抗通貨緊縮的鬥爭遠未勝利。"
7月的工業活動放緩至5.7%,(低於6.6%,)而制造業投資收縮1.3%。這些不是健康的跡象——它們是閃爍的紅色警告燈。
中國國際金融公司的部分分析師預測,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可能會暴跌至-0.4%,並引用了“高基數效應”和食品價格疲軟這一便利的借口。與此同時,生產者價格持續下跌,因爲需求依然疲軟,原材料成本下降。
北京自創的困境
領導層在其意識形態驅動的 "反內卷 "運動(與旨在減少產能過剩和 "清理競爭 ")之間陷入了僵局,而現實是這些政策壓制了困境行業的就業。
巴黎銀行指出,成功取決於“政府可持續支持內需的能力”。然而,他們的努力顯得可笑地不夠。消費者補貼和定向降息未能阻止零售銷售增長從今年早些時候超過5%驟降至7月的3.7%。
明天的CPI:政策可信度的審判日
這份通脹報告不僅僅是另一個經濟指標——它還是對中國整個經濟戰略的信譽測試。如果通貨緊縮加劇(而我懷疑它會),市場將要求採取更強的行動,無論是通過貨幣寬松還是財政刺激。
至於人民幣?在短期內,它可能會對美元升值,但這僅僅是因爲美元本身面臨問題——並不是因爲有人真正看好中國的經濟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