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波所謂的「互不接盤牛市」中,迷因幣 $PEPE 一直表現出色。今年以來,該幣多次刷新歷史高點。就在前日(21 日),受以太坊現貨 ETF 利好消息推動,$PEPE 再度創下 0.0000137 美元的歷史新高。截至發稿時,其市值已突破 57.4 億美元,在整體加密市場排名躍升至第 25 位。本文將為讀者梳理 PEPE 的起源、代幣經濟學等多方面資訊,幫助大家深入了解 PEPE 的崛起歷程。## PEPE 幣簡介PEPE 幣於 2023 年 4 月問世,以 2005 年網絡漫畫形象 Pepe The Frog(佩佩蛙)為原型,是建立在以太坊區塊鏈上的迷因幣(Meme)。根據官方描述,PEPE 幣的誕生源於對狗狗幣、柴犬幣等一系列以狗為主題的迷因幣的厭倦。這些迷因幣因設計了複雜的代幣經濟學,偏離了迷因幣的娛樂本質。因此,PEPE 的目標是打破這些框架,成為迷因幣之王,並借鑑了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競選口號,喊出「讓迷因幣再次偉大」。## 源自網絡迷因文化的佩佩蛙佩佩蛙(Pepe the Frog)的形象由漫畫家 Matt Furie 創作。Furie 表示,他刻意將名字取得與英文「尿尿(pee)」相近,以增添趣味。佩佩蛙首次亮相於 2005 年的網絡漫畫《男孩俱樂部》中,是四個主角之一,喜好飲酒作樂。漫畫中的諸多靈感和幽默元素都來自 Furie 與室友和家人的日常生活。真正讓這隻青蛙走紅的漫畫片段是:佩佩蛙每次如廁時都會將褲子褪至腳踝,並且尿得滿馬桶都是。被朋友撞見後,他說了一句「感覺不錯蛙(Feel Good Man)」,這一幕成為佩佩蛙成為群體創作迷因的起點。起初,Furie 對於這一現象只是覺得「無所謂,挺有趣的」,但他沒想到事態會逐漸失控……## PEPE 演變為爭議焦點佩佩蛙形象的轉變,要從它進入 4chan 開始說起。4chan 是美國的一個圖片討論板,是許多網絡迷因、政治運動或網絡攻擊的發源地。在 4chan,網友開始將佩佩蛙改造成「悲傷蛙」,特徵是淚眼汪汪和紅唇。單看圖片,悲傷之情溢於言表。佩佩蛙成為了許多「邊緣人」和「怪咖」的代言人,這個形象也讓它在網絡上迅速走紅。佩佩蛙的爆紅並未帶來正面影響。當佩佩蛙的形象開始在 4chan 論壇外被使用時,4chan 的用戶感到不滿,認為佩佩蛙已有歸屬。於是,他們惡意篡改佩佩蛙的形象,將其與種族主義、極端主義等結合,以阻止外人使用這個形象。他們將所有惡毒的玩笑都集中在佩佩蛙身上,仇恨的種子也在佩佩蛙的形象中萌芽。隨著局勢逐漸失控,一起校園槍擊案更讓佩佩蛙徹底黑化。佩佩蛙與兇手持槍、駕豪車的圖像開始廣泛流傳,配文也超越了「純屬玩笑」的界限。## 創作者親手「終結」佩佩蛙2005 年的佩佩蛙歡樂純真,但如今的佩佩蛙已脫離了 Matt Furie 的掌控。在 2021 年的一部紀錄片中,Furie 曾表示自己「非常不悅」,沒想到自己創作的青蛙會被世俗社會濫用和糟蹋。心痛之餘,他在 2017 年決定親手結束佩佩蛙的生命,《男孩俱樂部》的成員也為他舉行了葬禮。然而,這並未能阻止佩佩蛙在網絡上持續傳播和生存。同時,Matt Furie 也為了「被惡意濫用」的佩佩蛙著作權奔波,他希望與反詆毀聯盟(ADL)合作為佩佩蛙洗白,讓佩佩蛙成為一股「正面力量」。ADL 執行長格林布拉特曾說:「佩佩蛙從未打算成為仇恨的象徵,我們會和 Furie 及他的藝術家團隊合作重塑佩佩蛙,讓佩佩蛙成為一股正面力量,或至少幫助教育大眾偏見與盲從的危害。」## PEPE 幣的創建者PEPE 幣是由匿名人士部署的。根據以太坊區塊鏈瀏覽器 Etherscan 的記錄,PEPE 的智能合約部署地址可追溯到以 0x2afae... 開頭的地址。去年 8 月,PEPE 幣團隊被爆出售了 16 兆枚 PEPE,並修改了多重簽名錢包權限。創始人的身份也被揭露:他是一名不到 30 歲的攝影師,用發行 PEPE 幣的收入購買了一輛價值 86.5 萬美元的「藍寶堅尼」。此外,他們並未給佩佩蛙(Pepe the Frog)的原創者 Matt Furie 任何報酬。## PEPE 幣的交易平台目前 PEPE 除了可以在去中心化交易所上兌換,還能夠在 Gate 等主流中心化交易所上直接買賣。同時也擁有衍生品市場(永續合約)。## PEPE 的代幣經濟學PEPE 幣的發行總量為 420,690,000,000,000 枚(其中 420 和 69 分別象徵了美國的大麻文化和性文化)。### 代幣分配:- 93.1% 注入 Uniswap 流動性池。- 6.9% 保存在項目方控制的多重簽名錢包中,用作交易所上幣、跨鏈橋和流動性池資金。該錢包可通過搜尋 ENS 域名「pepecexwallet.eth」找到。### 機制:- 通縮機制:每次交易都會銷毀一定比例的代幣,從而減少供應量。- 再分配機制:每筆交易費用的一部分將分配給 PEPE 持有者,以鼓勵長期持有和社區參與。### 特點:- 無預售。- 無高額交易稅。- 官方銷毀了 LP 代幣並放棄合約權限,承諾絕不跑路(Rug Pull)。免責聲明:本文包含來自第三方的見解,不構成財務建議。可能包含贊助內容。請詳閱相關條款。
佩佩蛙掀起「互不接盤牛市」熱潮,PEPE 再創新高,從搞笑迷因到加密貨幣新星之路
在這波所謂的「互不接盤牛市」中,迷因幣 $PEPE 一直表現出色。今年以來,該幣多次刷新歷史高點。就在前日(21 日),受以太坊現貨 ETF 利好消息推動,$PEPE 再度創下 0.0000137 美元的歷史新高。截至發稿時,其市值已突破 57.4 億美元,在整體加密市場排名躍升至第 25 位。
本文將為讀者梳理 PEPE 的起源、代幣經濟學等多方面資訊,幫助大家深入了解 PEPE 的崛起歷程。
PEPE 幣簡介
PEPE 幣於 2023 年 4 月問世,以 2005 年網絡漫畫形象 Pepe The Frog(佩佩蛙)為原型,是建立在以太坊區塊鏈上的迷因幣(Meme)。
根據官方描述,PEPE 幣的誕生源於對狗狗幣、柴犬幣等一系列以狗為主題的迷因幣的厭倦。這些迷因幣因設計了複雜的代幣經濟學,偏離了迷因幣的娛樂本質。因此,PEPE 的目標是打破這些框架,成為迷因幣之王,並借鑑了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競選口號,喊出「讓迷因幣再次偉大」。
源自網絡迷因文化的佩佩蛙
佩佩蛙(Pepe the Frog)的形象由漫畫家 Matt Furie 創作。Furie 表示,他刻意將名字取得與英文「尿尿(pee)」相近,以增添趣味。佩佩蛙首次亮相於 2005 年的網絡漫畫《男孩俱樂部》中,是四個主角之一,喜好飲酒作樂。漫畫中的諸多靈感和幽默元素都來自 Furie 與室友和家人的日常生活。
真正讓這隻青蛙走紅的漫畫片段是:佩佩蛙每次如廁時都會將褲子褪至腳踝,並且尿得滿馬桶都是。被朋友撞見後,他說了一句「感覺不錯蛙(Feel Good Man)」,這一幕成為佩佩蛙成為群體創作迷因的起點。
起初,Furie 對於這一現象只是覺得「無所謂,挺有趣的」,但他沒想到事態會逐漸失控……
PEPE 演變為爭議焦點
佩佩蛙形象的轉變,要從它進入 4chan 開始說起。4chan 是美國的一個圖片討論板,是許多網絡迷因、政治運動或網絡攻擊的發源地。
在 4chan,網友開始將佩佩蛙改造成「悲傷蛙」,特徵是淚眼汪汪和紅唇。單看圖片,悲傷之情溢於言表。佩佩蛙成為了許多「邊緣人」和「怪咖」的代言人,這個形象也讓它在網絡上迅速走紅。
佩佩蛙的爆紅並未帶來正面影響。當佩佩蛙的形象開始在 4chan 論壇外被使用時,4chan 的用戶感到不滿,認為佩佩蛙已有歸屬。於是,他們惡意篡改佩佩蛙的形象,將其與種族主義、極端主義等結合,以阻止外人使用這個形象。他們將所有惡毒的玩笑都集中在佩佩蛙身上,仇恨的種子也在佩佩蛙的形象中萌芽。
隨著局勢逐漸失控,一起校園槍擊案更讓佩佩蛙徹底黑化。佩佩蛙與兇手持槍、駕豪車的圖像開始廣泛流傳,配文也超越了「純屬玩笑」的界限。
創作者親手「終結」佩佩蛙
2005 年的佩佩蛙歡樂純真,但如今的佩佩蛙已脫離了 Matt Furie 的掌控。在 2021 年的一部紀錄片中,Furie 曾表示自己「非常不悅」,沒想到自己創作的青蛙會被世俗社會濫用和糟蹋。
心痛之餘,他在 2017 年決定親手結束佩佩蛙的生命,《男孩俱樂部》的成員也為他舉行了葬禮。然而,這並未能阻止佩佩蛙在網絡上持續傳播和生存。
同時,Matt Furie 也為了「被惡意濫用」的佩佩蛙著作權奔波,他希望與反詆毀聯盟(ADL)合作為佩佩蛙洗白,讓佩佩蛙成為一股「正面力量」。ADL 執行長格林布拉特曾說:
「佩佩蛙從未打算成為仇恨的象徵,我們會和 Furie 及他的藝術家團隊合作重塑佩佩蛙,讓佩佩蛙成為一股正面力量,或至少幫助教育大眾偏見與盲從的危害。」
PEPE 幣的創建者
PEPE 幣是由匿名人士部署的。根據以太坊區塊鏈瀏覽器 Etherscan 的記錄,PEPE 的智能合約部署地址可追溯到以 0x2afae... 開頭的地址。
去年 8 月,PEPE 幣團隊被爆出售了 16 兆枚 PEPE,並修改了多重簽名錢包權限。創始人的身份也被揭露:他是一名不到 30 歲的攝影師,用發行 PEPE 幣的收入購買了一輛價值 86.5 萬美元的「藍寶堅尼」。此外,他們並未給佩佩蛙(Pepe the Frog)的原創者 Matt Furie 任何報酬。
PEPE 幣的交易平台
目前 PEPE 除了可以在去中心化交易所上兌換,還能夠在 Gate 等主流中心化交易所上直接買賣。同時也擁有衍生品市場(永續合約)。
PEPE 的代幣經濟學
PEPE 幣的發行總量為 420,690,000,000,000 枚(其中 420 和 69 分別象徵了美國的大麻文化和性文化)。
代幣分配:
機制:
特點:
免責聲明:本文包含來自第三方的見解,不構成財務建議。可能包含贊助內容。請詳閱相關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