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市場的長期發展中,**「牛市」與「熊市」**如同潮汐起落,是市場自然循環的一部分。大多數投資者偏好牛市的繁榮與樂觀氛圍,但真正考驗投資耐心與判斷力的,往往是熊市來臨之際。
熊市(Bear Market)通常指某一金融指標從高點下跌20%以上的情況,這種下跌趨勢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舉例來說,當道瓊指數在2022年9月26日收盤跌至29260.81點時,相較於同年1月5日的36952.65點高點,跌幅已超過20%,正式進入熊市階段。相對地,當資產價格從低點上漲超過20%,則被稱為牛市(Bull Market)。
值得注意的是,熊市概念不僅適用於股票,還可以描述債券、房地產、貴金屬、大宗商品、匯率、加密資產等各類資產的走勢。
需要注意: 熊市是資本市場的專有概念,主要指資產價格自高點大幅下跌。這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負的通貨緊縮現象不同,後者反映的是更深層的經濟問題。雖然兩者可能同時出現,但概念並不等同。
此外,「熊市」與「市場修正(correction)」也有區別。市場修正指的是資產價格從高點回落10%~20%,通常屬於短期調整,發生頻率較高,持續時間較短。相比之下,熊市是較長期、系統性的市場低迷,對投資者心理與資產配置的影響更為深遠。
熊市的最直接表現是資產價格從近期高點下跌超過20%。根據部分金融監管機構的定義,當主要股指在至少兩個月內下跌20%或更多時,可視為市場進入熊市階段。
以標普500指數為例,熊市平均持續時間約為367天。回顧近期的5次熊市,指數平均下跌38%才開始反轉,而要重返前期高點通常需要數年時間。
熊市常伴隨著經濟衰退、失業率攀升等宏觀經濟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央行往往會採取量化寬鬆等政策來刺激經濟。歷史經驗表明,在量化寬鬆政策實施前的市場反彈通常只是熊市中的暫時回升。
熊市的出現往往與資產泡沫過度膨脹有關。當市場參與者表現出非理性的投資熱情時,監管機構可能會採取緊縮政策來抑制通膨,這可能觸發階段性熊市。
熊市的形成通常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以下是幾個常見的誘因:
◾ 市場信心崩塌
當投資者對未來經濟前景感到悲觀時,消費者會增加儲蓄並減少非必需品消費,企業可能會縮減招聘和擴張計劃,資本市場對企業未來盈利能力的預期下降,導致大量資金撤離市場。這三者相互影響,可能引發股價短期內急劇下跌。
◾ 資產價格泡沫破裂
當資產價格被炒作到極高水平,沒有新的買家願意接盤時,價格就會開始下跌。這種情況下可能會引發踩踏效應,加速資產價格的下跌速度。價格的劇烈波動進而導致市場信心崩潰。
◾ 金融或地緣政治風險
重大事件如金融機構倒閉、主權債務危機、戰爭衝突等,都可能引發市場恐慌。例如,俄烏衝突推高能源價格,增加了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中美貿易摩擦也對企業供應鏈和利潤造成了衝擊。
◾ 貨幣政策收緊
如央行提高利率、縮減資產負債表等措施,會減少市場流動性,抑制企業和消費者支出,進而對股市產生壓力。
◾ 外部衝擊
自然災害、疫情爆發或能源危機等突發事件,都可能導致全球市場大幅下跌。比如2020年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就引發了一輪市場恐慌。
讓我們按時間順序回顧美股近期經歷的幾次重要熊市。
2022年的熊市始於1月4日。主要原因是疫情後全球央行大規模量化寬鬆導致通膨上升,加上俄烏衝突推高大宗商品價格進一步加劇通膨壓力。美聯儲為抑制通膨而大幅加息並縮減資產負債表,同時市場信心下降,尤其是前期漲幅較大的科技股受到較大衝擊。
由於抑制通膨的政策仍在持續,市場預期這輪熊市可能延續至2023年。
2019年底中國武漢出現新型冠狀病毒,2020年疫情在全球蔓延引發市場恐慌,這是歷史上最短暫的熊市。從2020年2月12日道瓊指數高點29568點,到3月23日最低點18213點,再到3月26日收盤22552點(上漲超過20%),僅用了不到兩個月時間就脫離熊市。
各國政府汲取2008年金融危機的教訓,迅速實施量化寬鬆政策以維持市場流動性,有效化解了危機,並開啟了為期兩年的強勁牛市。
這次熊市始於2007年10月9日,當天道瓊斯指數收於14,164.43點,到2009年3月6日跌至6,544.44點,跌幅高達53.4%。
此次危機的根源可以追溯到2000年網絡泡沫破裂和2001年911事件後,美聯儲大幅降息刺激經濟。低利率環境導致房地產市場快速升溫,銀行為追求更高利潤而放寬貸款標準,並將高風險貸款包裝成金融產品售出。當房價上漲過快,央行開始加息以控制通膨,房地產投資降溫引發連鎖反應,最終導致2008年股市崩盤。直到2013年3月5日,道瓊斯指數才恢復到2007年的高點水平。
這次股市泡沫主要源於1990年代互聯網的蓬勃發展,許多高科技公司紛紛上市。然而,這些公司大多缺乏實際盈利能力,僅靠概念炒作,導致嚴重的估值泡沫。當市場出現撤資跡象時,引發了嚴重的踩踏效應。
2000年的熊市結束了美股史上最長的牛市,並引發了次年的經濟衰退。2001年的911恐怖襲擊更加劇了股市的下跌,震驚全球。
1987年10月19日,道瓊工業指數單日暴跌22.62%,成為華爾街著名的「黑色星期一」。1980年代初期美國經濟繁榮,經歷了數年牛市,但到了1987年,美聯儲不斷提高利率,加上中東局勢緊張,市場開始進入盤整階段。同時,程式化交易的出現加劇了市場波動,當股價短期大幅下跌時觸發自動賣出指令,進一步加速了股價下跌。
政府吸取了1929年經濟大蕭條的教訓,在市場恐慌發生後迅速採取了一系列穩定措施,如降息、引入熔斷機制等,避免市場進一步恐慌。市場在16個月後回到原先高點,雖然也引發了全球市場的一次恐慌,但相比1929年持續十年的蕭條,這次市場恢復得相對較快,也表明市場已經學會如何更好地應對和消化負面信息。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對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實施石油禁運並減產,導致油價在半年內從每桶3美元飆升至12美元。這場危機加劇了美國已有的通膨壓力,引發了「滯脹」現象——1974年GDP下降4.7%,但通膨率卻高達12.3%。
美股自1973年1月高點開始下跌,主要受經濟放緩和利率上升影響,隨後的石油危機和水門事件進一步打擊市場信心。最終標普500指數累計下跌48%,道瓊指數跌幅超過50%,熊市持續21個月,是美股近代史上持續時間較長、跌幅也較深的一次系統性崩盤。儘管美聯儲後來試圖通過加息抑制通膨,但政策效果不佳,熊市結束後經濟復甦仍然緩慢。
在股市處於熊市階段時,投資者應當:
除了保留現金外,若想繼續投資,可以考慮:
考慮到熊市中下跌概率較高,投資者可以考慮使用做空工具,如差價合約(CFD)等金融產品。這些工具允許投資者在市場下跌時也能獲利,但同時也需要注意相應的風險。
面對熊市,保持理性、耐心和長期視角至關重要。適當的風險管理和資產配置策略可以幫助投資者度過市場低迷期,並為未來的牛市做好準備。
9.5萬 熱度
1.1萬 熱度
6352 熱度
17.1萬 熱度
5.6萬 熱度
什麼是熊市?熊市的前兆與因應策略
在金融市場的長期發展中,**「牛市」與「熊市」**如同潮汐起落,是市場自然循環的一部分。大多數投資者偏好牛市的繁榮與樂觀氛圍,但真正考驗投資耐心與判斷力的,往往是熊市來臨之際。
熊市的定義
熊市(Bear Market)通常指某一金融指標從高點下跌20%以上的情況,這種下跌趨勢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舉例來說,當道瓊指數在2022年9月26日收盤跌至29260.81點時,相較於同年1月5日的36952.65點高點,跌幅已超過20%,正式進入熊市階段。相對地,當資產價格從低點上漲超過20%,則被稱為牛市(Bull Market)。
值得注意的是,熊市概念不僅適用於股票,還可以描述債券、房地產、貴金屬、大宗商品、匯率、加密資產等各類資產的走勢。
需要注意: 熊市是資本市場的專有概念,主要指資產價格自高點大幅下跌。這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負的通貨緊縮現象不同,後者反映的是更深層的經濟問題。雖然兩者可能同時出現,但概念並不等同。
此外,「熊市」與「市場修正(correction)」也有區別。市場修正指的是資產價格從高點回落10%~20%,通常屬於短期調整,發生頻率較高,持續時間較短。相比之下,熊市是較長期、系統性的市場低迷,對投資者心理與資產配置的影響更為深遠。
熊市的典型特徵
1. 資產價格大幅下跌
熊市的最直接表現是資產價格從近期高點下跌超過20%。根據部分金融監管機構的定義,當主要股指在至少兩個月內下跌20%或更多時,可視為市場進入熊市階段。
2. 持續時間較長
以標普500指數為例,熊市平均持續時間約為367天。回顧近期的5次熊市,指數平均下跌38%才開始反轉,而要重返前期高點通常需要數年時間。
3. 經濟衰退與失業率上升
熊市常伴隨著經濟衰退、失業率攀升等宏觀經濟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央行往往會採取量化寬鬆等政策來刺激經濟。歷史經驗表明,在量化寬鬆政策實施前的市場反彈通常只是熊市中的暫時回升。
4. 資產泡沫嚴重
熊市的出現往往與資產泡沫過度膨脹有關。當市場參與者表現出非理性的投資熱情時,監管機構可能會採取緊縮政策來抑制通膨,這可能觸發階段性熊市。
導致熊市的主要因素
熊市的形成通常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以下是幾個常見的誘因:
◾ 市場信心崩塌
當投資者對未來經濟前景感到悲觀時,消費者會增加儲蓄並減少非必需品消費,企業可能會縮減招聘和擴張計劃,資本市場對企業未來盈利能力的預期下降,導致大量資金撤離市場。這三者相互影響,可能引發股價短期內急劇下跌。
◾ 資產價格泡沫破裂
當資產價格被炒作到極高水平,沒有新的買家願意接盤時,價格就會開始下跌。這種情況下可能會引發踩踏效應,加速資產價格的下跌速度。價格的劇烈波動進而導致市場信心崩潰。
◾ 金融或地緣政治風險
重大事件如金融機構倒閉、主權債務危機、戰爭衝突等,都可能引發市場恐慌。例如,俄烏衝突推高能源價格,增加了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中美貿易摩擦也對企業供應鏈和利潤造成了衝擊。
◾ 貨幣政策收緊
如央行提高利率、縮減資產負債表等措施,會減少市場流動性,抑制企業和消費者支出,進而對股市產生壓力。
◾ 外部衝擊
自然災害、疫情爆發或能源危機等突發事件,都可能導致全球市場大幅下跌。比如2020年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就引發了一輪市場恐慌。
近期美股熊市回顧
讓我們按時間順序回顧美股近期經歷的幾次重要熊市。
1. 2022年熊市:通膨高企引發政策收緊
2022年的熊市始於1月4日。主要原因是疫情後全球央行大規模量化寬鬆導致通膨上升,加上俄烏衝突推高大宗商品價格進一步加劇通膨壓力。美聯儲為抑制通膨而大幅加息並縮減資產負債表,同時市場信心下降,尤其是前期漲幅較大的科技股受到較大衝擊。
由於抑制通膨的政策仍在持續,市場預期這輪熊市可能延續至2023年。
2. 2020年新冠疫情引發全球恐慌
2019年底中國武漢出現新型冠狀病毒,2020年疫情在全球蔓延引發市場恐慌,這是歷史上最短暫的熊市。從2020年2月12日道瓊指數高點29568點,到3月23日最低點18213點,再到3月26日收盤22552點(上漲超過20%),僅用了不到兩個月時間就脫離熊市。
各國政府汲取2008年金融危機的教訓,迅速實施量化寬鬆政策以維持市場流動性,有效化解了危機,並開啟了為期兩年的強勁牛市。
3.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
這次熊市始於2007年10月9日,當天道瓊斯指數收於14,164.43點,到2009年3月6日跌至6,544.44點,跌幅高達53.4%。
此次危機的根源可以追溯到2000年網絡泡沫破裂和2001年911事件後,美聯儲大幅降息刺激經濟。低利率環境導致房地產市場快速升溫,銀行為追求更高利潤而放寬貸款標準,並將高風險貸款包裝成金融產品售出。當房價上漲過快,央行開始加息以控制通膨,房地產投資降溫引發連鎖反應,最終導致2008年股市崩盤。直到2013年3月5日,道瓊斯指數才恢復到2007年的高點水平。
4. 2000年網絡泡沫
這次股市泡沫主要源於1990年代互聯網的蓬勃發展,許多高科技公司紛紛上市。然而,這些公司大多缺乏實際盈利能力,僅靠概念炒作,導致嚴重的估值泡沫。當市場出現撤資跡象時,引發了嚴重的踩踏效應。
2000年的熊市結束了美股史上最長的牛市,並引發了次年的經濟衰退。2001年的911恐怖襲擊更加劇了股市的下跌,震驚全球。
5. 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10月19日,道瓊工業指數單日暴跌22.62%,成為華爾街著名的「黑色星期一」。1980年代初期美國經濟繁榮,經歷了數年牛市,但到了1987年,美聯儲不斷提高利率,加上中東局勢緊張,市場開始進入盤整階段。同時,程式化交易的出現加劇了市場波動,當股價短期大幅下跌時觸發自動賣出指令,進一步加速了股價下跌。
政府吸取了1929年經濟大蕭條的教訓,在市場恐慌發生後迅速採取了一系列穩定措施,如降息、引入熔斷機制等,避免市場進一步恐慌。市場在16個月後回到原先高點,雖然也引發了全球市場的一次恐慌,但相比1929年持續十年的蕭條,這次市場恢復得相對較快,也表明市場已經學會如何更好地應對和消化負面信息。
6. 1973-1974年石油危機與滯脹衝擊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對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實施石油禁運並減產,導致油價在半年內從每桶3美元飆升至12美元。這場危機加劇了美國已有的通膨壓力,引發了「滯脹」現象——1974年GDP下降4.7%,但通膨率卻高達12.3%。
美股自1973年1月高點開始下跌,主要受經濟放緩和利率上升影響,隨後的石油危機和水門事件進一步打擊市場信心。最終標普500指數累計下跌48%,道瓊指數跌幅超過50%,熊市持續21個月,是美股近代史上持續時間較長、跌幅也較深的一次系統性崩盤。儘管美聯儲後來試圖通過加息抑制通膨,但政策效果不佳,熊市結束後經濟復甦仍然緩慢。
面對熊市的投資策略
策略一:降低投資組合風險
在股市處於熊市階段時,投資者應當:
策略二:關注熊市中表現良好的標的
除了保留現金外,若想繼續投資,可以考慮:
策略三:利用適合熊市的金融工具
考慮到熊市中下跌概率較高,投資者可以考慮使用做空工具,如差價合約(CFD)等金融產品。這些工具允許投資者在市場下跌時也能獲利,但同時也需要注意相應的風險。
面對熊市,保持理性、耐心和長期視角至關重要。適當的風險管理和資產配置策略可以幫助投資者度過市場低迷期,並為未來的牛市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