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伺服器概念股從頭看起:台廠AI浪潮下的翻身機會

我作為科技股投資者多年,親眼見證了AI浪潮如何徹底改變傳統伺服器產業!這些曾經默默無聞的代工廠如今搖身一變成為全球科技巨頭爭相合作的對象,真是令人感嘆啊!

傳統伺服器和AI伺服器有著天壤之別。一般伺服器主要依靠CPU提供算力,而AI伺服器除CPU外還加裝GPU和特殊應用晶片,價格差異驚人!根據數據顯示,傳統x86架構伺服器成本約1萬美元,而一台搭載8顆高階GPU的AI伺服器成本高達27萬美元!

台廠在全球AI伺服器供應鏈中的地位

鴻海在這場AI戰役中絕對是台灣的龍頭,據中國媒體報導,鴻海占據全球AI伺服器市場40%的份額!他們從GPU模組到整機櫃都有涉獵,是真正的全產業鏈參與者。

我朋友在鴻海工作,他私下跟我透露公司近期從Meta、Google到各大晶片廠商的訂單多到忙不過來,加班加到快瘋了!這些年來,台灣廠商默默耕耘的技術實力,現在終於獲得世界認可。

製程方面,台灣廠商在各階段都佔據重要位置:

  • L6階段(主機板製造):英業達市佔率達6成,是絕對霸主
  • L10階段(整機組裝):鴻海提供一條龍解決方案
  • L11和L12階段(整機架設和軟體整合):緯穎專注於資料中心整體方案

業內廠商實力如何分配?

英業達和廣達在主機板製造方面有絕對優勢,根據DIGITIMES的報告,英業達在L6階段市佔率高達60%,廣達也有超過20%。而且廣達正積極向上游擴展,計劃在泰國新建L6產線,同時拓展到L10-L12階段,這種垂直整合的策略讓人不得不佩服。

緯穎則是專注於L6和L12階段,並積極擴大在馬來西亞的產能,主要服務美系客戶。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指出,緯穎今年的成長動能主要來自亞馬遜AWS、Meta和輝達B系列晶片的訂單。

台廠面臨的挑戰與前景

但不是所有廠商都能在這場AI盛宴中分一杯羹。一些小型代工廠已經被擠出市場,因為他們沒有核心技術和足夠的資本投入。更讓人擔憂的是,雲端服務商開始投入自研晶片(ASIC)和機櫃,這會不會威脅到代工廠的地位?

我認為這種擔憂有些過度。TrendForce分析師龔明德表示,這對伺服器代工商影響不大,因為他們主要提供雲端服務商所需的方案,無論客戶選擇GPU還是ASIC的AI伺服器方案。差別在於自研方案會更倚重代工廠的設計研發能力,反而是另一種商機。

未來展望

傳統伺服器廠商成功轉型為AI伺服器供應商的能力,將決定他們在未來幾年的市場地位。隨著生成式AI和大型語言模型需求持續增長,台灣代工廠在L6至L12各階段的製造能力,將進一步強化在國際市場的地位。

數據顯示,AI伺服器出貨量在2024年將成長42%,2025年預計仍有28%增長,占整體伺服器比例將達15%。雖然AI伺服器占整體伺服器出貨比重不到兩成,但憑藉著「一櫃AI伺服器要價新台幣6,500萬元」的高單價,讓它成為推動台廠營收成長的主要動力。

這不僅是科技趨勢,更是投資機會。台廠在這場AI革命中已不再只是代工角色,而是技術和製造的關鍵力量。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 置頂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