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點- 歷史告訴我們,炒作的技術需要時間來成熟 - 這是華爾街始終忘記的事情。- 人工智能可能是革命性的,但它目前的估值讓我有嚴重的互聯網泡沫的感覺。- 量子計算和比特幣國庫策略是目前同時發生的另外兩種潛在危險的市場狂熱。在過去的30多年裏,我看到投資者追逐一個又一個“顛覆性的創新”,把錢投入到所有承諾將徹底改變一切的新技術中。還記得90年代中期的互聯網熱潮嗎?當時每個人都失去了理智,標準普爾500、道瓊斯指數,尤其是以科技爲主的納斯達克都漲得瘋狂。別誤會我——互聯網確實改變了一切。它打破了商業的地理障礙,爲像我這樣的投資者普及了信息。突然間,任何人都可以訪問以前由華爾街看門人保管的財務報表和管理演示。這種透明度讓人們樂於爲那些承諾瘋狂增長率的互聯網公司支付溢價估值。但是當時沒有人想聽到的事實是:新技術需要時間來成熟。公司需要弄清楚如何有效地將這些創新變現。這一令人不安的真相就是我們看到一個又一個泡沫破裂的原因——從互聯網泡沫到基因組學,再到3D打印,再到區塊鏈,再到元宇宙。現在前所未有的是,我們可能正面臨三個投機泡沫同時出現。我從未見過這樣的情況。## 人工智能泡沫:炒作與硬件的碰撞自從互聯網出現以來,沒有什麼能讓華爾街如此興奮。普華永道分析師預測,到2030年,人工智能可能爲全球GDP增加15.7萬億美元——這個數字巨大到幾乎沒有意義。當然,英偉達的GPU確實在推動人工智能革命,而Palantir的平台正在幫助政府分析大量數據。這兩家公司都有真正的業務,並且增長令人印象深刻。但讓我們談談估值。從歷史上看,引領技術革命的公司在市銷率方面的高峯通常在30到40之間。英偉達已經達到了30,而Palantir則達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115!這些數字在歷史上從未能夠持續。更重要的是,大多數投入AI基礎設施的企業尚未弄清楚如何優化它。公司們花了數年時間才有效地實現互聯網的盈利——爲什麼AI會有所不同呢?我們正走向一個審判。## 量子計算:所有承諾,無利潤盡管人工智能已經火熱了三年,但量子計算在過去一年中變得炙手可熱。這項技術利用量子力學來解決傳統計算機無法處理的問題 - 可能會從藥物開發到供應鏈等方面徹底改變一切。波士頓諮詢集團估計,到2040年,量子計算可能會增加$850 億的經濟價值。但這個日期應該告訴你一些事情——我們談論的是未來的潛力,而不是當前的現實。與此同時,純量子股票完全脫離現實。IonQ在過去一年中上漲了452%,盡管預計2025年收入僅爲$91 百萬,而其估值爲$12 億。Rigetti更糟——預計今年僅賺$8 百萬,而估值爲$5 億!這兩家公司都遠未盈利。這讓我想起了元宇宙熱潮時的情形,直到那場泡沫壯觀地破裂。## 比特幣財政陷阱第三個同時出現的泡沫或許是最危險的——上市公司使用現金或發行股票/債務來購買比特幣以充實它們的資產負債表。所謂的理由是爲了應對美元貶值而抗擊通貨膨脹。比特幣的2100萬個代幣限制創造了“稀缺性”,而美元的供應卻在不斷擴張。這種思維使得邁克爾·塞勒的策略積累了超過3%的所有比特幣。但實際上發生的是:沒有競爭優勢的掙扎公司正在購買比特幣作爲最後一搏。大多數公司通過發行股票或舉債來爲這些購買提供資金,從而稀釋股東的權益。當他們需要現金時會發生什麼?他們將拋售他們的比特幣並導致市場崩潰。更糟糕的是,投資者爲了擁有這些公司支付了超過500%的溢價,而直接購買比特幣則要簡單得多。這絕對是瘋狂的,當比特幣再次進行例行的50%以上的修正時,這種情況將不可避免地崩潰。歷史並不總是重演,但確實有韻律。這三個泡沫不會在同一天全部破裂,但毫無疑問——清算即將到來。
股市三重威脅:三個即將破裂的泡沫
關鍵點
歷史告訴我們,炒作的技術需要時間來成熟 - 這是華爾街始終忘記的事情。
人工智能可能是革命性的,但它目前的估值讓我有嚴重的互聯網泡沫的感覺。
量子計算和比特幣國庫策略是目前同時發生的另外兩種潛在危險的市場狂熱。
在過去的30多年裏,我看到投資者追逐一個又一個“顛覆性的創新”,把錢投入到所有承諾將徹底改變一切的新技術中。還記得90年代中期的互聯網熱潮嗎?當時每個人都失去了理智,標準普爾500、道瓊斯指數,尤其是以科技爲主的納斯達克都漲得瘋狂。
別誤會我——互聯網確實改變了一切。它打破了商業的地理障礙,爲像我這樣的投資者普及了信息。突然間,任何人都可以訪問以前由華爾街看門人保管的財務報表和管理演示。這種透明度讓人們樂於爲那些承諾瘋狂增長率的互聯網公司支付溢價估值。
但是當時沒有人想聽到的事實是:新技術需要時間來成熟。公司需要弄清楚如何有效地將這些創新變現。這一令人不安的真相就是我們看到一個又一個泡沫破裂的原因——從互聯網泡沫到基因組學,再到3D打印,再到區塊鏈,再到元宇宙。
現在前所未有的是,我們可能正面臨三個投機泡沫同時出現。我從未見過這樣的情況。
人工智能泡沫:炒作與硬件的碰撞
自從互聯網出現以來,沒有什麼能讓華爾街如此興奮。普華永道分析師預測,到2030年,人工智能可能爲全球GDP增加15.7萬億美元——這個數字巨大到幾乎沒有意義。
當然,英偉達的GPU確實在推動人工智能革命,而Palantir的平台正在幫助政府分析大量數據。這兩家公司都有真正的業務,並且增長令人印象深刻。
但讓我們談談估值。從歷史上看,引領技術革命的公司在市銷率方面的高峯通常在30到40之間。英偉達已經達到了30,而Palantir則達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115!這些數字在歷史上從未能夠持續。
更重要的是,大多數投入AI基礎設施的企業尚未弄清楚如何優化它。公司們花了數年時間才有效地實現互聯網的盈利——爲什麼AI會有所不同呢?我們正走向一個審判。
量子計算:所有承諾,無利潤
盡管人工智能已經火熱了三年,但量子計算在過去一年中變得炙手可熱。這項技術利用量子力學來解決傳統計算機無法處理的問題 - 可能會從藥物開發到供應鏈等方面徹底改變一切。
波士頓諮詢集團估計,到2040年,量子計算可能會增加$850 億的經濟價值。但這個日期應該告訴你一些事情——我們談論的是未來的潛力,而不是當前的現實。
與此同時,純量子股票完全脫離現實。IonQ在過去一年中上漲了452%,盡管預計2025年收入僅爲$91 百萬,而其估值爲$12 億。Rigetti更糟——預計今年僅賺$8 百萬,而估值爲$5 億!
這兩家公司都遠未盈利。這讓我想起了元宇宙熱潮時的情形,直到那場泡沫壯觀地破裂。
比特幣財政陷阱
第三個同時出現的泡沫或許是最危險的——上市公司使用現金或發行股票/債務來購買比特幣以充實它們的資產負債表。
所謂的理由是爲了應對美元貶值而抗擊通貨膨脹。比特幣的2100萬個代幣限制創造了“稀缺性”,而美元的供應卻在不斷擴張。這種思維使得邁克爾·塞勒的策略積累了超過3%的所有比特幣。
但實際上發生的是:沒有競爭優勢的掙扎公司正在購買比特幣作爲最後一搏。大多數公司通過發行股票或舉債來爲這些購買提供資金,從而稀釋股東的權益。當他們需要現金時會發生什麼?他們將拋售他們的比特幣並導致市場崩潰。
更糟糕的是,投資者爲了擁有這些公司支付了超過500%的溢價,而直接購買比特幣則要簡單得多。這絕對是瘋狂的,當比特幣再次進行例行的50%以上的修正時,這種情況將不可避免地崩潰。
歷史並不總是重演,但確實有韻律。這三個泡沫不會在同一天全部破裂,但毫無疑問——清算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