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息日股價下跌真的必然嗎?除息後買股票會更划算?

穩定配息的公司,通常代表著扎實的商業模式和健康的現金流。最近幾年,高股息股票成了不少投資人的最愛。被動收入誰不想要?

但新手常常被困惑。除息日股價一定跌嗎?該在除息前還是除息後進場?特別是那種「除息前大買除息後大賣」的操作,到底行不行?

除息日股價下跌...好像不太一定?

理論上講,除息日股價應該會下跌。畢竟股東已經拿到股息了嘛。但現實情況?複雜得多。

有些股票確實會跌,有些卻不會。尤其那些業績穩定的龍頭股,除息日還可能上漲。奇怪吧?

除息除權對股價的影響其實是這樣的:

  • 除權:公司送股或配股,股本增加,每股價值自然就稀釋了。
  • 除息:公司發現金,資產實際減少,股價理應下調。

舉個例:

某公司每股年收益3美元,市盈率10倍,股價30美元。每股還有5美元現金儲備,總估值35美元。

公司決定每股發4美元特別股息,留1美元。派息日2025年10月15日,股權登記日10月10日。

照理說,除息後股價應從35美元變31美元。

但股價又不單受除息影響啊。市場情緒、公司業績、整體行情,都在影響著。

看蘋果公司,2025年第三季除息日那天,股價不但沒跌,還從231美元漲到237美元。漲了2.6%!為什麼?財報太好了,AI業務前景被看好。

「除息前大買除息後大賣」這招管用嗎?

這策略複雜了點。得考慮:

1. 除息前的股價狀態

如果股價已經很高了,有些投資者可能會提前賣出。特別是那些不想繳太多稅的人。太高買進,風險就大了。

2. 歷史表現

股票除息後通常有三種情況:

「填權息」:股價慢慢回到除息前水平。

「貼權息」:股價持續低迷,回不去了。

「平行走勢」:股價減去股息後,按原趨勢繼續走。

2025年上半年,英偉達、微軟這些科技巨頭除息後很快就填權了。它們基本面強,AI前景被看好。但傳統產業?貼權的不少。

3. 隱形成本

稅收問題:

假設你除息前35美元買進,除息日股價變31美元。你不但有浮虧,還得為那4美元股息繳稅。有點虧啊。

交易成本:

台灣股市買賣手續費是0.1425%乘上證券商折扣,還有交易稅(一般股票0.3%,ETF 0.1%)。進進出出,錢就這樣悄悄流走了。

如何有效操作除息策略?

  1. 找填權高手:研究哪些公司過去常常能填權。通常是那些成長性好、財務穩健的公司。

  2. 看大環境:牛市填權機會大,熊市風險高。

  3. 挑時間:別在股價已經飆高時買入。估值合理、技術指標不過熱的時候較好。

  4. 算清收益:稅後股息和可能的股價波動,哪個更划算?

  5. 別忘交易費:頻繁交易,成本會吃掉不少利潤。

常見問題

除權除息到底是啥?

「除權息」就是公司把賺的錢分給股東,可以是現金(除息)或股票(除權)。

「除息」像是定存的利息,相對穩定。

「除權」則是分股票,價格會跟著市場波動,風險比除息大。

公司會定股權登記日和除權基準日,只有在股權登記日持有股票的人,才有資格拿到分紅。

總之,「除息前大買除息後大賣」這招並不適合所有情況。得看公司基本面、市場環境、交易成本和稅務影響。投資還是要量力而為,別盲目跟風。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