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送福,大獎轉不停!Gate 廣場第 1️⃣ 3️⃣ 期秋季成長值抽獎大狂歡開啓!
總獎池超 $15,000+,iPhone 17 Pro Max、Gate 精美週邊、大額合約體驗券等你來抽!
立即抽獎 👉 https://www.gate.com/activities/pointprize/?now_period=13&refUid=13129053
💡 如何攢成長值,解鎖更多抽獎機會?
1️⃣ 進入【廣場】,點頭像旁標識進入【社區中心】
2️⃣ 完成發帖、評論、點讚、社群發言等日常任務,成長值拿不停
100% 必中,手氣再差也不虧,手氣爆棚就能抱走大獎,趕緊試試手氣!
詳情: 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7381
#成长值抽奖赢iPhone17和精美周边# #BONK# #BTC# #ETH# #GT#
除息日股價下跌真的必然嗎?除息後買股票會更划算?
穩定配息的公司,通常代表著扎實的商業模式和健康的現金流。最近幾年,高股息股票成了不少投資人的最愛。被動收入誰不想要?
但新手常常被困惑。除息日股價一定跌嗎?該在除息前還是除息後進場?特別是那種「除息前大買除息後大賣」的操作,到底行不行?
除息日股價下跌...好像不太一定?
理論上講,除息日股價應該會下跌。畢竟股東已經拿到股息了嘛。但現實情況?複雜得多。
有些股票確實會跌,有些卻不會。尤其那些業績穩定的龍頭股,除息日還可能上漲。奇怪吧?
除息除權對股價的影響其實是這樣的:
舉個例:
某公司每股年收益3美元,市盈率10倍,股價30美元。每股還有5美元現金儲備,總估值35美元。
公司決定每股發4美元特別股息,留1美元。派息日2025年10月15日,股權登記日10月10日。
照理說,除息後股價應從35美元變31美元。
但股價又不單受除息影響啊。市場情緒、公司業績、整體行情,都在影響著。
看蘋果公司,2025年第三季除息日那天,股價不但沒跌,還從231美元漲到237美元。漲了2.6%!為什麼?財報太好了,AI業務前景被看好。
「除息前大買除息後大賣」這招管用嗎?
這策略複雜了點。得考慮:
1. 除息前的股價狀態
如果股價已經很高了,有些投資者可能會提前賣出。特別是那些不想繳太多稅的人。太高買進,風險就大了。
2. 歷史表現
股票除息後通常有三種情況:
「填權息」:股價慢慢回到除息前水平。
「貼權息」:股價持續低迷,回不去了。
「平行走勢」:股價減去股息後,按原趨勢繼續走。
2025年上半年,英偉達、微軟這些科技巨頭除息後很快就填權了。它們基本面強,AI前景被看好。但傳統產業?貼權的不少。
3. 隱形成本
稅收問題:
假設你除息前35美元買進,除息日股價變31美元。你不但有浮虧,還得為那4美元股息繳稅。有點虧啊。
交易成本:
台灣股市買賣手續費是0.1425%乘上證券商折扣,還有交易稅(一般股票0.3%,ETF 0.1%)。進進出出,錢就這樣悄悄流走了。
如何有效操作除息策略?
找填權高手:研究哪些公司過去常常能填權。通常是那些成長性好、財務穩健的公司。
看大環境:牛市填權機會大,熊市風險高。
挑時間:別在股價已經飆高時買入。估值合理、技術指標不過熱的時候較好。
算清收益:稅後股息和可能的股價波動,哪個更划算?
別忘交易費:頻繁交易,成本會吃掉不少利潤。
常見問題
除權除息到底是啥?
「除權息」就是公司把賺的錢分給股東,可以是現金(除息)或股票(除權)。
「除息」像是定存的利息,相對穩定。
「除權」則是分股票,價格會跟著市場波動,風險比除息大。
公司會定股權登記日和除權基準日,只有在股權登記日持有股票的人,才有資格拿到分紅。
總之,「除息前大買除息後大賣」這招並不適合所有情況。得看公司基本面、市場環境、交易成本和稅務影響。投資還是要量力而為,別盲目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