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10 日至 11 日,市場大額拋售 6,000 萬美元,直接造成 193 億美元的市值消失。這並非市場崩盤,也不是高槓桿部位遭批次清算,而是因預言機系統失效所致。
類似事件並不罕見。自 2020 年 2 月起,這類攻擊模式已多次成功,產業累積損失數億美元,涉及數十個案例。2025 年 10 月的事件,規模較先前最大預言機攻擊放大 160 倍——並非技術更高明,而是系統擴容時,核心漏洞未獲根本改善。
五年來的經驗教訓,最終未獲重視。本文將深入分析其原因。
所有槓桿平台都面臨一項根本挑戰:如何精確定價抵押品,同時防止價格遭人為操控?
過度敏感 → 易遭操控攻擊;過度穩定 → 難以反映真實損失。
2025 年 10 月選擇敏感方案。預言機緊貼現貨價格,隨著 6,000 萬美元市場拋售,即時下調抵押品估值,引發大規模清算。系統嚴格依設計運作。
但此設計本質上存在災難性缺陷。
在剖析 2025 年 10 月事件前,必須明白:類似情境已反覆發生。
攻擊藍圖(2020-2022 年)
2020 年 2 月:bZx(35 萬美元 + 63 萬美元),單一來源預言機。閃電貸操控 Uniswap 上 WBTC 價格,14.6% 供應量用於影響 bZx 信賴的價格源。
2020 年 10 月:Harvest Finance(被竊 2,400 萬美元,流動性擠兌 5,700 萬美元),7 分鐘閃電貸 5,000 萬美元,操控 Curve 穩定幣價格,導致基礎設施崩潰與資金撤離,後續損失遠超初始竊盜。
2020 年 11 月:Compound(清算 8,900 萬美元),DAI 在 Coinbase Pro 價格飆升至 1.30 美元,其他平台無此價格。Compound 預言機以 Coinbase 為基準,因單一場域價格而清算用戶。操控 30 萬訂單深度僅需 10 萬美元。
2022 年 10 月:Mango Markets(1,170 萬美元),初始資本 500 萬美元,MNGO 代幣多平台暴漲 2,394%,以虛高抵押品借出 1,170 萬美元。利用竊得的治理代幣投票自授 4,700 萬美元「漏洞獎金」。CFTC 首度對預言機操控執法。
共同邏輯
所有攻擊均照同一套路:
2020-2022 年,預言機操控攻擊共 41 起,累計竊走 4,032 萬美元。
產業反應:分散、緩慢且殘缺。多數平台仍採現貨依賴型預言機,冗餘性不足。
直到 2025 年 10 月,危機再度升級。
2025 年 10 月 10 日 5:43,6,000 萬美元 USDe 拋售至現貨市場。
合理設計的預言機:衝擊有限,由多方獨立數據源共同吸收。
本次預言機:直接引發災難。
6,000 萬美元拋售 → 預言機下調抵押品估值(wBETH、BNSOL、USDe) →
大規模清算 → 基礎設施過載 → 流動性真空 → 193 億美元市值消失
放大效應
根本原因並非技術複雜,而是同樣的漏洞在機構級規模下重現。
權重分布難題
預言機高度依賴主交易所現貨價格。當單一場域成交量占主導:
一名分析師直指邏輯缺陷:「因為[該交易所]的 USDe/BNSOL/wBETH 成交量最大,即使按預言機權重,也應參照現貨價。」
這種直覺——信任最大市場——五年來已導致數十億美元損失。成交量集中不是價格更精準的證據,而是操控空間的證明。
預定漏洞窗口
預言機方法升級提前八天公告。攻擊者擁有:
以往攻擊利用既有漏洞,2025 年 10 月則利用預言機切換窗口——此漏洞僅因改進提前公告而產生。
最直接證據顯示,此次事件是預言機失效而非資產實質受損:
主交易所:USDe 價格 0.6567 美元,wBETH 430 美元;其他場域:不到 30 個基點偏差
鏈上資金池:幾乎無影響
正如 Ethena 的 Guy 指出:「事件期間,市場可即時兌回的穩定幣抵押品超過 90 億美元。」
預言機來源場域價格劇烈波動,其他市場價格基本穩定。預言機報告被操控的價格,系統依據該價清算,其他場域並無此價。
這正是 Compound 2020 年模式:孤立場域被操控,預言機如實報告,造成重大損失。
分析師 agintender 揭示放大機制:
「批量清算造成伺服器忙碌,數百萬請求湧入。做市商無法即時掛單,流動性出現真空。」
這正是 Harvest Finance 的規模化翻版。攻擊觸發的清算速度遠超基礎設施處理能力,市場做市商無法回應,流動性消失,連鎖效應自我強化。
Harvest 2020 年 10 月基礎設施崩潰(TVL 由 10 億美元跌至 5,990 萬美元),教訓早已明顯:預言機系統必須考量壓力下基礎設施承載力。
2025 年 10 月證明,我們至今未吸取教訓。
Ethena 的 Guy 指出核心設計挑戰:預言機必須區分暫時錯位(市場雜訊)與永久受損(真實損失)。
2025 年 10 月呈現兩種應對方案:
高敏感度方案(失敗交易所)
即 bZx/Harvest 路線:信任現貨市場,卻遭操控摧毀。
高穩定性方案(DeFi 倖存者)
這屬於過度修正。雖優於系統性失敗,但並不理想。
行業有五年時間開發更精細方案,結果既無最優也不合格——反而在機構層級選擇了災難性極端。
定理:所有槓桿系統,只要滿足:
則:操控成本 < 連鎖反應可獲利金額
多次實證:
系統規模線性成長,損失卻呈指數級放大。操控成本大致穩定(由場域流動性決定),可獲利金額隨槓桿總額暴增。
2025 年 10 月在空前規模下驗證此定理。
絕不可只依賴單一場域價格,尤其是自有訂單簿。這是 bZx 2020 年 2 月的教訓。合理預言機設計需:
預言機價格 = 加權平均:
權重不如獨立性重要。若所有數據源可同步操控,實則等同單一源。
預言機應依市場狀況自動調整敏感度:
2020 年閃電貸攻擊後,TWAP(時間加權平均價格)預言機廣泛採用,專為防止單筆操控。但 2025 年 10 月仍採即時現貨響應,彷彿五年毫無進步。
預言機系統必須可在連鎖事件下持續運作:
Harvest Finance 2020 年 10 月基礎設施崩潰後,系統容量在壓力下的重要性早已不容忽視。批量清算會產生指數級負載,系統不僅要應對首筆清算,更要能承載千筆同時清算,尤其做市商失效、用戶恐慌時。
公告與實施間的八天窗口成為已知攻擊點。更佳做法:
這是全新教訓,也符合理論邏輯:絕不可提前公開可利用的變更。2025 年 10 月攻擊者有八天充分準備,精確掌握漏洞窗口。
理論上,五年實證已證明:
定理:所有槓桿系統,只要滿足:
則:操控成本 < 連鎖反應可獲利金額
多次實證驗證:
規律明顯:系統規模線性擴展,損失指數級放大。操控成本相對穩定(由可操控場域流動性決定),可獲利金額隨槓桿總額暴增。
2025 年 10 月實證驗證此定理。
這不只是單一平台失敗,更暴露產業五年來持續存在的系統性漏洞:
多數平台仍採現貨型預言機,儘管自 2020 年以來所有重大攻擊均利用此漏洞。業界明知現貨易遭操控,也知 TWAP 與多源預言機更安全,但落實仍不徹底。
主因在於:速度與敏感性原本是優勢,卻極易變成隱憂。即時價格更新看似精準——直到遭人操控。
主導場域成為系統單點故障。不論 bZx 依賴 Uniswap、Compound 依賴 Coinbase,或 2025 年 10 月平台依賴自有訂單簿,場域變了,漏洞未變。
當某平台成交量占主導,用其作主要預言機源似乎合理,但價格源集中風險如同任何系統集中風險:短期無礙,一旦被利用即極其致命。
只為常態市場設計的系統,遇壓力必然崩潰。2020 年 Harvest Finance 已證明此事。2025 年 10 月顯示,我們仍只為平穩行情設計,僅寄望市場維持穩定並非有效策略。
提前公告改進會造成攻擊窗口。預言機公告與實施間的八天空窗,為技術型攻擊者提供路線圖與時程,令其精準打擊、精確利用。
這是舊問題的新表現。以往攻擊利用既有漏洞,2025 年 10 月則利用預言機切換窗口——此漏洞因改進提前揭露而存在。
即時改進
每項數據源須彼此獨立。若操控一處可影響另一處,冗餘性即失效。
Compound 案例顯示,某場域的「正確」價格未必代表全市場,預言機需能識別。
目標不是禁止清算,而是防止被操控價格引發批量清算。
系統若無法承載批量清算負載,危機將進一步放大。必須列為設計底線。
長期解決方案
1. 去中心化預言機網路採成熟預言機方案,如 Chainlink、Pyth 或 UMA,實現多源聚合與抗操控機制。雖不完美,仍遠勝易受攻擊的單一現貨型預言機。bZx 2020 年後整合 Chainlink,預言機攻擊不再發生,這並非巧合。
2. 儲備證明整合包裝資產與穩定幣,需鏈上驗證抵押品價值。USDe 應以可驗證儲備定價,而非訂單簿動態。技術已成熟,落實尚待跟進。
3. 分階段清算分批執行,防止批量放大:
4. 即時稽核監控預言機操控跡象:
2025 年 10 月攻擊很可能有預警。凌晨 5:43 拋售 6,000 萬美元 USDe 應觸發警報。若監控未發現,顯示系統仍有缺陷。
2025 年 10 月 10-11 日的批量清算,並非槓桿過度或市場恐慌所致,而是預言機設計失誤在大規模下放大。一筆 6,000 萬美元市場操作被放大為 193 億美元市值毀滅,只因價格系統無法區分操控與真實價格發現。
但這並非新型失敗模式。bZx(2020 年 2 月)、Harvest(2020 年 10 月)、Compound(2020 年 11 月)、Mango(2022 年 10 月),每次皆如出一轍。
產業已付出五次慘痛代價,損失逐次飆升:
關鍵在於產業是否能真正記取相關教訓。
所有槓桿平台都該自問:
五年歷史已證明,預言機操控不是假設風險或邊緣案例——而是有據可查、反覆出現、極具利潤的攻擊模式,且隨市場規模成長而升級。
2025 年 10 月事件證明,當這些教訓在機構層級遭忽略,後果極其嚴峻。這次攻擊既不複雜也不新穎,只是同一本劇本,在更大系統、已知漏洞窗口下重演。
預言機為整個系統基礎,若出現漏洞,可能導致系統性失敗。自 2020 年 2 月起,產業已為此反覆付出數十億美元。唯一問題是,2025 年 10 月的代價是否足夠讓產業真正行動。
在現代互聯市場,預言機設計不僅是數據源技術,更關乎系統性穩定。一次失誤,6,000 萬美元足以摧毀 193 億美元。
若未能吸取教訓,將持續承擔重複錯誤所造成的成本。
我們的分析基於公開市場數據、平台聲明及五年預言機操控案例。所有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僅供參考,並不代表任何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