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诺yi
vip
用戶暫無簡介
第一個發明這種詐騙方式的人真是天才。
抓住人性的貪念,私信 kol 聲稱有個地推內盤,私募底部籌碼,讓kol打u宣發。
有好幾種割法,私募的不夠打滿內盤,直接跑路。
私募的夠多,上線瘋狂出貨,進行二次收割。
能信內幕的人也是傻逼,這個行業有人說給你內幕=我想割你。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Four的中文名叫啥已經不重要,整個過程充滿扭捏。
從害怕被質疑內幕又走向另一個極端:投票。
馬上羣會湧現一大幫投票的佣金單,你追我趕的拉人5塊錢一單刷票。
最終好不容易決定了中文名,但又開啓了新一輪舉報冠軍刷票的撕逼大戰。
故事的最後,在一片罵聲中,中文幣也跌入谷底。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爲回報川普的赦免之恩,請問 CZ 投桃報李會先奶哪個幣?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我看見一個幣圈男孩。
前幾天他無憂無慮,瀟灑自在。
現在的他,一身煙味,滿臉滄桑。
我很心疼,於是我伸手摸了下鏡子。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ARES 確認是一個老外主導的項目,Tron+電影角度,明天要在電影院拉盤?
TRX1.87%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很多人把 @bluwhaleai 理解成“鏈上信用分”。
其實更準確的說法是,它在做一層可組合的金融智能,把分散在 37 條鏈與傳統銀行裏的數據主權,匯聚—加密—建模,然後沉澱爲一份 0–1000 的 Whale Score。
這份分數不是花哨的面板,而是一種可流通的“智能信用”,能被 AI 代理實時調用,用來做資產監控、風險預警、自動執行與產品匹配。
用戶與生態:覆蓋約 360 萬用戶、月活約 230 萬,已接入 4,780 個企業帳戶;處在 Sui 生態,將成爲 Sui 上首個 AI 治理代幣。
團隊與路徑:CEO Han Jin(伯克利 IEOR、福布斯 U30)+ CTO Adam Rowell(斯坦福博士),融資累計超 1 億美金。
代幣機制: $BLUAI 總量 100 億,模型查詢即銷毀,形成使用即通縮;初始流通約 12.28%,團隊/投資人鎖 12 個月後 36–48 個月線性釋放,節點激勵與真實用量掛鉤。
近期節奏:空投查詢 10 月 16 日(UTC 14:00),TGE 10 月 21 日。
如果說 Web2 時代的“芝麻分”是靜態畫像,BluWhale 的價值在於把“財務行爲—數據主權—AI 執行”閉環做成了可復用的基礎設施。
當個人數據被還原爲可計算的資產,並由智能體實時調度,金融服務才有可能真正按“個人語境”響應。
這正是 $BLUAI 的長期敘事。
SUI6.49%
查看原文
post-image
post-image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這個靈境包割的項目,一上來就說對標A16z。
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對標誰這句話就和小米要對標特斯拉一個道理。
項目方下次發pr還是要弄點原創性的東西,這樣太不尊重韭菜了。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暫時的挫折,無法代表一生。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這個市場裏,全世界有上億在交易的人,但真正能長期盈利的,大概也就一兩萬人。
換句話說,平均兩萬人裏,才有一個能跑出來。
這已經不是努力不努力的問題,而是“極端稀缺”的智力與心性組合。比考清北還難。
這個市場不分層。
無論你是kol、老韭菜,還是剛註冊交易所的新手,都在同一個深水池裏。
系統不會根據水平分班,它只會用波動、情緒、槓杆、流動性來淘汰人。
這就是幣圈——一個真正零門檻、零容忍、零情面的競技場。
即便你暫時盈利、領先,也只是階段性的。
因爲每天都有新的人進來,也有人被清退。
你不僅要和當下的對手競爭,還要和未來的算法、AI、甚至更年輕的交易者競爭。
要想活下來,只能不斷更新自己的認知結構、學習邏輯、和對市場的敏感度。
巴菲特被稱爲傳奇,不只是因爲他賺了多少錢,而是因爲他從11歲到90歲,
在這場“認知的馬拉松”裏,一直在進化。
他能在十幾億人中保持領先幾十年,這是交易員的最高境界。
如果能走出來,交易員也是世界上最自由的職業。
不需要和任何人打交道,不需要辦公室,不需要通勤。
只要有網、有屏幕,你就能在東京的咖啡館、冰島的木屋、或者巴釐島的海邊工作。
財富自由只是副產物,真正的自由是對時間和選擇的掌控。
在幣圈,這種人極少。
但只要有一個人能做到,那市場就永遠有希望。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這輪黑天鵝後,暴富的人會越來越少。
不是因爲機會沒了,而是週期變了。
從之前的盛世,到現在的反復橫盤,
大家都在“養傷”——虧過、被割過、透支過信任。
真正能持續“造血”的人,越來越稀少。
牛市時靠流動性,熊市靠信仰,
但現在連信仰都開始分層了。
很多人嘴上喊着 All in,
錢包裏卻只剩幾百U在苟。
新資金沒進來,老玩家在撤,
項目方要續命、交易所要收入、機構要兌付。
每個環節都在榨取最後一點流動性。
市面上熱鬧的,並不代表繁榮,
只是泡沫還沒徹底冷。
過去的“財富神話”,
靠的是敘事、共識和瘋狂的預期管理。
那種隨便一個幣十倍、百倍的時代,
可能再也不會那麼容易回來了。
現在的幣圈,更像一個慢性出血的世界。沒人能長期做莊,沒人敢長期做夢。
真正的機會,
也許不在暴漲,而在活下去。
能穿越週期的人,不一定最聰明,
但一定最冷靜。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富人不外傳的20條賺錢規律:
1、未來可能“悶聲發大財”的行業:醫美、牙科、眼鏡店、陪診、萌寵、新媒體、大健康、情感陪伴。
2、輩輩開荒不如十年寒窗,十年寒窗不如三代從商。
3、打工就是打工,千萬別用力過猛,一天也就一兩百,沒必要拼命壞了身體。
4、父母和學校從小教給我們的東西,只適用於安心打工,卻不適應於混社會,且往往還會成爲絆腳石。
5、富人只要不亂來,一輩子都是富人。窮人要是不亂來,一輩子都是窮人。窮人洗澡,富人洗腦。
6、嫌你窮,怕你富,恨你有,笑你無,這是五千年不變的人性定律。
7、99%的人都是看結果,別人只會羨慕你的財富,並不會在意它是怎麼來的。
8、小事要忍,大事要狠,不要輕易相信別人。
9、賺錢很重要,想賺錢也是人之常情,但比賺錢更重要的是讓你自己變得有價值。
10、想變得富有,不要從事過於勞累的工作,不要從事簡單重復的純體力工作。
11、富人賺大錢的本質:少做事,永遠做最重要的事。因爲整天忙着工作的人,沒有時間來賺錢。
12、沒有永遠的朋友,但利益可以。
13、男人發不了財的主要原因,大多是因爲太老實,做事瞻前顧後,抹不開面子。
14、事以密成,語以泄敗,還沒有結果的事不要拿出來張揚炫耀,容易不靈。
15、親戚來訪怎麼接待:窮親戚,去外面高檔餐廳喫飯;富親戚,親自下廚做飯。
16、不花錢就想解決問題的人,一輩子只能在底層。
17、人的一生,靠勤奮取得的成就,其實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年輕人創業,就搞輕資產。
幾千塊、幾萬塊去創,不要多,不借錢,不負債,不賣車賣房。
只要你賣給客戶的東西,比他付的錢更有價值;
只要你選的品類,市場大、易變現、利潤高、復購好,最好先收錢後交付;
這個小生意就值得做,把它做大。
成功了,就賺錢了;失敗了,經驗也是書上學不來的,同樣寶貴。失敗幾次,就基本能成功賺點錢了。
因爲缺的經驗,都在幾次低成本創業裏補起來了。
幾千塊、幾萬塊的創業,不斷折騰,這樣就不會虧得傾家蕩產。打工又能很快賺回來,繼續創業。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人,一定要賺讓自己“輕鬆”的錢。
中午,我在劉姐店裏喝了口雞蛋湯,眼神堅定地對博雅醫生說了這句話,把她逗笑了。
她說:“誰不想賺輕鬆的錢呢?可這世上有輕鬆的錢嗎?”
我說:“有。”
我十年前跑過外賣,當時一天累得氣喘籲籲,最多能賺85塊;而我好兄弟少奇,一天最多能賺650,收入比我高8倍,高就高在天賦上。
我曾想帶他做自媒體,讓他嘗試寫作,他說真寫不了。140字的短,夠他憋一天;而我卻能3小時相對輕鬆地寫出10多條,更新速度比他快10多倍,這同樣是高在天賦上。
如果我倆調換位置,我氣喘籲籲送外賣,他在工作室看着電腦“白頭搔更短”,我們都會覺得每天累極了,但都賺不到錢。
喬丹打籃球,能打出世界冠軍;巴菲特炒股,能炒成股界傳奇。但讓他倆調換位置,不僅會泯然於衆人,而且都會累得氣喘籲籲。
累,是天賦用錯地方的體感。
窮,是天賦用錯地方的結果。
如此想來,自己很是幸運。讓很多人“白頭搔更短”的寫作,於我而言已變成一種消遣。
所以,一定要賺讓自己“輕鬆”的錢,不是慫恿你走捷徑,而是告訴你:
天賦一旦用對地方,可吊打努力。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告訴大家一個賺錢的新思路:從看新聞開始。
很多人覺得新聞離自己太遠,都是國家大事、政策文件,跟賺錢有什麼關係?
但你仔細想想,新聞其實是世界財富流動的預告片,誰能讀懂風向,誰就能提早卡位。
普通人看新聞,是在獲取信息;會賺錢的人看新聞,是在尋找趨勢。
比如,联准会降息這條新聞,投資者看到的是資金要重新流動;
東南亞制造業崛起,做跨境的立刻想到代工、貨源和訂單正在轉向;
甚至是現在AI很火,哪裏都能刷到,普通人想的都是怕被替代,或者看看新鮮技術,而厲害的內容創業者看到的,是新的提效紅利。
同樣的信息,不同的思維,結果天差地別。
這就是看新聞的本質價值:你不是在讀信息,而是在讀未來。
每一條政策、每一次技術革新、每一個社會變化,都是在提醒你下一個錢流往哪去。
你看新能源、AI、健康消費、出海、銀發經濟……它們在成爲趨勢之前,早就一次次出現在新聞版面裏。
所以,看新聞其實是最低成本的趨勢訓練營。你要養成一個習慣:
看到新聞,不光只是感嘆一句“又變天了”,而是多問一句:
“這件事對我意味着什麼?”
“我能不能在這個變化裏找到自己的位置?”
看懂風向的人,往往比努力奔跑的人更快到終點。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GIGGLE $GDOG
兄弟們BSC的打新項目來了
GIGGLEDOG爲慈善而生的狗,市場大熱點
MINT網站:
@gdogcoin_
5%的稅,在#GIGGLE 上做了改進
更有利於市場建設
2%持幣分紅,1%回流底池,2%用於捐贈cz的教育項目
$GDOG 合約:0x3d6e9edec50fbd9dc46154e9e932ae62e2322df6
最低打0.01bnb最高打1bnb,網站顯示打的數量1對應0.01bnb,100對應1bnb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 @MCNEx_web3 & @MCNLabs 正在用“三大支柱”戰略重塑 DeFi,驅動數字金融的下一時代。
來看他們是如何積蓄勢能的 ⬇️
🔹 MSN 超級增長
• 由 @MCNLabs 孵化,MSN 日漲幅接近 +100%,成爲 DeFi 的真正“超級炸彈”。
• 引爆社區 FOMO,將 @MCNEx_web3 推向數字金融新世代“黑馬”之位。
🔹 @MCNEx_web3 擴張版圖
• 建立在合規 + 創新之上(SEC Reg D 備案 & 美國 MSB 牌照)。
• 已覆蓋 13 個國家,僅一年吸引 20 萬+ 用戶。
• Split Contracts(拆分合約)簡化交易、降低槓杆風險,讓 DeFi 新手也能輕鬆上手——預計 3–5 年內有望對標永續合約。
🔹 @MCNLabs 生態成長
• 擁有 1 億美金孵化基金,聚焦熱點項目與流量金融。
• MT 作爲生態連接器,整合流量並強化社區採用。
🔹 三大增長支柱
1️⃣ 合約交易 → 流動性與用戶
2️⃣ MT Connector → 流量聚合
3️⃣ MSN Asset → 激活社區力量
🔹 即將推出的創新
• $MEX:“交易即挖礦”+ 持幣分紅
• RWA 數字投資銀行
• 面向創作者的 KOLFi 交易平台
• McnX:AI 驅動交易生態
• Mchat:加密原生社交網絡
👉 完整文章:
#Mcn
MSN12.83%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人生回報率最高的13件事:
1、每天運動30分鍾
2、每週讀完一本書
3、每年學項新技能
4、早晨冥想10分鍾
5、多喫彩虹色蔬菜
6、每週見3位朋友
7、睡前寫感恩日記
8、周末去公園吸氧
9、生氣時數10秒再說話
10、每週嘗試陌生路線
11、周五寫周復盤
12、壓力大時寫流水帳
13、晚上手機放客廳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 熱門話題查看更多
  • 置頂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