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說,本益比這玩意兒真是股市投資者最愛拿來當聖杯的指標之一!老實說,我之前也是每次聽到投顧老師說「這家公司本益比多少多少,所以股價合理」就像聽到神諭一樣。但經過這些年的投資教訓,我可不會再單純被數字矇騙了。
簡單講,本益比(PE或PER)就是看你投資股票要花多少年才能回本的指標。舉個例子,台積電現在本益比13左右,理論上你要13年才能賺回現在的投資成本。聽起來時間很長對吧?但這比某些科技股動輒幾十倍的本益比可是便宜太多了!
計算方式很簡單:股票價格除以每股盈餘(EPS)。像台積電520元股價,EPS是39.2元,本益比就是13.3倍。
但這只是表面數字,背後可沒那麼單純!
市場上的本益比數字通常有三種:
最扯的是什麼?各家券商預估的EPS常常差很多!搞得我們小散戶更加迷惑。我認為靜態和滾動本益比更可靠,至少是已經發生的事實。
這問題如同問「什麼身高才算高?」—完全沒有絕對標準!必須要拿來比較。
我通常用兩種比較方式:
不同產業本益比差異太大了。台灣2023年初汽車工業類本益比竟高達98.3,航運業只有1.8!拿來比完全不合理。
就像台積電的13倍PE,要跟聯電的8倍和台亞的47倍比較,才能知道台積電估值位置—看起來處於中間偏低。
台積電現在13倍的PE低於過去5年90%的數值,意味著相比自己過去的估值,現在算便宜。
這就是為什麼我會在看到台積電跌到500元左右就開始買入的原因,雖然可能還不是最低點。
我最愛的本益比工具就是「河流圖」,直觀地顯示目前股價位於哪個估值區間。就像河流一樣,上下有幾條不同顏色的線,代表不同倍數的本益比。
現在台積電位於13-14.8倍之間,屬於低估區域。但別以為發現低估就能賺大錢!市場有時就是不管你的估值分析,繼續讓低估的股票更低估。
本益比有三大缺陷,很多人都忽略了:
忽略債務影響:兩家公司本益比相同,但一家負債累累,一家健康無負債,你選哪家?當然後者更安全!
數字誤導性:有時本益比高是因為公司短期獲利衰退,但體質優良;有時本益比低只是因為公司未來將面臨困境。
無法評估未獲利企業:許多新創或生技公司都還沒獲利,根本無法用本益比評估,卻可能是最好的投資機會。
這也是為何在那些平台常常看到評論說「這麼低本益比還不買?」的股票,卻持續下跌的原因。數字背後的故事才是重點!
本益比只是工具,不是聖杯。真正的投資決策還需要考量公司未來成長性、產業前景、管理能力等多重因素。別被單一數字蒙蔽了眼睛,那些最賺錢的股票往往不是本益比最低的!
11.7萬 熱度
2.8萬 熱度
1.6萬 熱度
17.1萬 熱度
2427 熱度
本益比是什麼?教你如何利用本益比找到股票真正價值
我得說,本益比這玩意兒真是股市投資者最愛拿來當聖杯的指標之一!老實說,我之前也是每次聽到投顧老師說「這家公司本益比多少多少,所以股價合理」就像聽到神諭一樣。但經過這些年的投資教訓,我可不會再單純被數字矇騙了。
本益比到底是什麼鬼?
簡單講,本益比(PE或PER)就是看你投資股票要花多少年才能回本的指標。舉個例子,台積電現在本益比13左右,理論上你要13年才能賺回現在的投資成本。聽起來時間很長對吧?但這比某些科技股動輒幾十倍的本益比可是便宜太多了!
計算方式很簡單:股票價格除以每股盈餘(EPS)。像台積電520元股價,EPS是39.2元,本益比就是13.3倍。
但這只是表面數字,背後可沒那麼單純!
三種讓人混亂的本益比
市場上的本益比數字通常有三種:
最扯的是什麼?各家券商預估的EPS常常差很多!搞得我們小散戶更加迷惑。我認為靜態和滾動本益比更可靠,至少是已經發生的事實。
本益比到底多少才合理?
這問題如同問「什麼身高才算高?」—完全沒有絕對標準!必須要拿來比較。
我通常用兩種比較方式:
同業比較
不同產業本益比差異太大了。台灣2023年初汽車工業類本益比竟高達98.3,航運業只有1.8!拿來比完全不合理。
就像台積電的13倍PE,要跟聯電的8倍和台亞的47倍比較,才能知道台積電估值位置—看起來處於中間偏低。
歷史比較
台積電現在13倍的PE低於過去5年90%的數值,意味著相比自己過去的估值,現在算便宜。
這就是為什麼我會在看到台積電跌到500元左右就開始買入的原因,雖然可能還不是最低點。
河流圖:最直觀的估值工具
我最愛的本益比工具就是「河流圖」,直觀地顯示目前股價位於哪個估值區間。就像河流一樣,上下有幾條不同顏色的線,代表不同倍數的本益比。
現在台積電位於13-14.8倍之間,屬於低估區域。但別以為發現低估就能賺大錢!市場有時就是不管你的估值分析,繼續讓低估的股票更低估。
本益比的騙局
本益比有三大缺陷,很多人都忽略了:
忽略債務影響:兩家公司本益比相同,但一家負債累累,一家健康無負債,你選哪家?當然後者更安全!
數字誤導性:有時本益比高是因為公司短期獲利衰退,但體質優良;有時本益比低只是因為公司未來將面臨困境。
無法評估未獲利企業:許多新創或生技公司都還沒獲利,根本無法用本益比評估,卻可能是最好的投資機會。
這也是為何在那些平台常常看到評論說「這麼低本益比還不買?」的股票,卻持續下跌的原因。數字背後的故事才是重點!
本益比只是工具,不是聖杯。真正的投資決策還需要考量公司未來成長性、產業前景、管理能力等多重因素。別被單一數字蒙蔽了眼睛,那些最賺錢的股票往往不是本益比最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