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推穩定幣鞏固美元霸權,亞洲多國入局:數字金融新戰場已開啓!

在全球金融版圖劇烈變動的今天,一場圍繞“穩定幣”的無聲戰爭已然打響。這不僅僅是加密技術的又一次迭代,更是一個牽動全球貨幣權力格局的全新戰場。在這場競賽中,美國正試圖將其傳統的美元霸權延伸至數字領域,然而,以中國、日本、韓國、印度爲首的亞洲力量正迅速崛起,以多元化和本土化的策略發起挑戰。一個由美元、歐元和亞洲多國貨幣共同構成的數字金融新秩序,正在這場東西方的角力中逐漸成形。

美國的陽謀

要理解美國在穩定幣領域的積極布局,就必須看清其背後深層的經濟與政治動機。俄羅斯總統普丁的高級顧問安東·科比亞科夫(Anton Kobyakov)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推動穩定幣,是其應對超過35兆美元巨額國債的“終局計劃”之一。他認爲,華盛頓正試圖復制其在1930年代(美元與黃金脫鉤)和1970年代(廢除金本位)的劇本,通過重塑貨幣規則,將其國內的財政問題成本轉嫁給全世界。

這套劇本的具體操作路徑清晰可見。2025年頒布的《GENIUS法案》爲美元穩定幣提供了聯邦級別的法律框架,其核心要求之一,便是穩定幣的儲備資產必須是現金或短期美國國債。這一規定巧妙地爲美國國債創造了一個龐大且持續增長的“俘虜市場”。數據顯示,穩定幣發行商已悄然成爲美國國債的第三大買家和第四大持有者。從川普政府公開承認穩定幣是鞏固美元儲備貨幣地位的最佳方式,到其本人聲稱加密貨幣有潛力“消滅”美國巨額債務,都揭示了這場“數字美元化”運動的真正目的:在不進行痛苦的財政改革的前提下,維持其金融體系的運轉。

然而,這種策略真的能高枕無憂嗎?有經濟學家發出警告,雖然穩定幣在短期內能增加對美國國債的需求,暫時緩解財政壓力,但這無異於飲鴆止渴。它非但不能解決美國長期存在的財政失衡和政治分裂問題,反而可能因爲創造了虛假的繁榮而推遲了必要的結構性改革。長遠來看,美元的地位終究取決於美國經濟的健康狀況、財政的穩健性以及聯準會維持低通膨的能力,而非金融工具的巧妙設計。穩定幣這根看似能拉動需求的繩索,最終也可能成爲美國“用來自縊的繩索”。

亞洲的覺醒

面對美國的數字美元攻勢,亞洲並非被動的接受者。恰恰相反,這個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正以驚人的速度和決心,構建屬於自己的數字金融未來。根據數據,亞太地區(APAC)的加密貨幣交易量在截至2025年6月的一年中飆升了69%,達到2.36兆美元,已成爲全球加密活動增長最快的驅動力,其交易量時常超越北美,僅次於歐洲。

這股浪潮背後的驅動力,是對“美元霸權神話”的深刻反思。許多亞洲國家對“美元化2.0”抱持高度警惕,亞洲金融危機的慘痛教訓依然歷歷在目——當時,以美元計價的企業債務在本地貨幣貶值時成爲了壓垮經濟的稻草。因此,與其全盤接受美元穩定幣,亞洲各國更傾向於發展與本國貨幣掛鉤的穩定幣,以維護自身的貨幣主權和金融穩定。

這種“穩定幣多元化”的趨勢正在亞洲各地上演: 日本的領跑:日本已成爲該領域的先行者,其修訂後的《支付服務法》爲穩定幣創建了全球較完善的法律框架之一,將其定義爲“電子支付工具”。這一舉措極大地刺激了市場,不僅日圓穩定幣JPYC即將推出,SBI集團、Circle和Ripple等巨頭也宣布將聯合發行日圓穩定幣。受此利好,日本的鏈上交易價值同比增長高達120%,冠絕亞洲。韓國的轉向:韓國正從央行數字貨幣(CBDC)研究轉向鼓勵私營部門發行韓元穩定幣,並計劃在2025年10月提交全面的監管法案。憑藉其高度發達的金融科技基礎設施和民衆對移動支付的廣泛接受度,韓國有望在零售支付和跨境匯款領域迅速普及穩定幣應用。香港與新加坡的競逐:作爲傳統的金融中心,香港和新加坡正通過清晰的許可制度展開激烈競爭。香港於2025年8月實施的《穩定幣條例》,爲其成爲亞洲穩定幣樞紐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的布局:中國正探索發行與人民幣掛鉤的穩定幣,作爲其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減少對美元依賴的更廣泛戰略的一部分。借助香港的試點,一個由中國主導的、專注於“一帶一路”貿易結算的數字貨幣走廊呼之欲出。印度與東南亞的基層力量:在印度、越南、菲律賓等國,加密貨幣的採用更多源於草根階層的實際需求。無論是高達30億美元的月度匯款市場、年輕人尋求額外收入的途徑,還是對沖本國貨幣通膨的避險工具,穩定幣正在填補傳統金融服務的空白,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印度更是憑藉其龐大的市場規模和機構參與度,在全球加密採用指數中高居榜首。

多極化格局

隨着亞洲各國的入局和新技術的發展,長期由Tether(USDT)和Circle(USDC)雙頭壟斷的穩定幣市場正被迅速打破。2024年3月,兩者合計市佔率一度高達91.6%,但如今已降至83%左右,且仍在持續下滑。

推動這一結構性變化的主要有三大力量: 中介機構的“自行發幣”:過去依賴第三方發行穩定幣的交易所、錢包和DeFi協議,如今紛紛選擇推出自有穩定幣。他們希望將儲備資產產生的利息收益和用戶流量掌握在自己手中,擺脫對USDT和USDC的依賴。收益分享模式的興起:新興穩定幣如Ethena的USDe、Agora的AUSD等,將儲備金產生的收益與代幣持有者或合作平台分享,通過提供極具吸引力的年化收益率(APY)來搶奪市場份額。這場激烈的“收益爭奪戰”正迫使整個行業重新思考其商業模式。傳統金融巨頭的入場:隨着監管框架的明朗化,摩根大通、美國銀行等華爾街巨頭已開始探討成立穩定幣聯盟。一旦這些擁有龐大資產規模和客戶基礎的銀行正式進場,將徹底改變遊戲規則。

這一切都預示着,穩定幣市場正從“雙強獨大”走向一個由交易所、金融科技公司、新創企業和傳統銀行共同參與的“多極化”時代。

兆元級穩定幣

這場圍繞穩定幣的東西方競賽,實質上是對未來全球支付和結算體系主導權的爭奪。據行業估計,如果全球跨境支付中僅有1%至2%轉移到代幣化軌道上,每年產生的鏈上交易額就將高達2至4兆美元。

目前來看,三股力量正在角逐這塊巨大的蛋糕: 美國模式:依靠《GENIUS法案》的政策確定性和美元的現有優勢,通過將穩定幣嵌入現有支付網絡,加速美元穩定幣的普及。歐洲模式:以《MiCA法案》和即將推出的數字歐元爲核心,通過設置使用門檻限制非歐元穩定幣在歐盟境內的支付應用,優先鞏固歐元在本土的數字地位。亞洲模式:不追求單一貨幣的全球主導,而是專注於建立多個區域性貿易和支付“走廊”,通過香港、新加坡等樞紐,推動日圓、韓元、離岸人民幣等多種穩定幣的應用。

這場競賽的勝負,將不再僅僅由市值大小決定。監管的清晰度、真實世界的實用性、與實體經濟的結合深度,以及各國的政策敏銳度和執行力,將共同決定誰能最終勝出。首個達到兆元市值的穩定幣或許仍將與美元掛鉤,但在一個日益多極化的世界裏,“後來居上”的故事隨時可能發生。數字金融的新戰場已經開啓,而未來的世界貨幣版圖,正在此刻被重新繪制。

#穩定幣

USDC-0.03%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