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探討維持系統健全與激勵機制一致性時,資產銷毀與重新分配的優缺點。
不少人誤以為只要發生懲罰,被沒收資產就會自動銷毀、令總供應量減少。事實並非如此。
懲罰(slashing)指回收惡意參與者的資產;而銷毀與重新分配則是回收後資產的後續處理方式。
如前所述,資產可選擇銷毀或重新分配:銷毀會減少總供應,重新分配則將價值移轉至其他方(未必是受損方)。此外,協議設計也可獨立執行銷毀,無需經過懲罰程序。
以加密領域知名協議EigenCloud為例。營運者未履行職責會被懲罰,是一種良好的激勵機制:惡意行為者受到懲戒。過去,遭罰資產會直接銷毀(目前仍可選擇銷毀),而非重新分配。
我們認為,在此類系統中銷毀被懲罰資產相當於自斷生態系統活力。營運者被懲罰合理,但:
既然能保留價值並分配給受損者,為何選擇銷毀?可靠方能獲得更多獎勵,受損用戶得到補償,價值留存於生態系統,僅資產流向改變。這將帶來更多創新場景:
經濟安全不僅能在事件發生前保護用戶,也能於事後補償,這與銷毀機制大不相同。重新分配已於Cap等協議落地,懲罰所得資產會分配給受損的 cUSD 持有者。
銷毀資產操作簡單,無須考量資產後續流向,直接銷毀且無人受益,雖好處有限但風險也低。資產重新分配則大幅改變規則,實際流程(自惡意方扣除→分配給受損方)遠比表面複雜。
惡意營運者可能與惡意 AVS 合謀。現行 AVS 可自由設定懲罰邏輯,即使不公也能執行。有懲罰機制時,AVS 惡意行為意義不大,因營運者知曉可能因非客觀因素被罰而不願參與。
而在重新分配機制下,AVS 可將某營運者資產轉移給惡意方(合謀),形成價值抽取。若 AVS 密鑰遭破解,營運者或 AVS 的吸引力也將受到影響。
此時需進一步優化機制設計。營運者創建後不應有「切換類型」選項,應有機制能辨識遭攻破(惡意)的營運者並重新分配價值,並持續監控等措施。
銷毀資金雖更簡單,重新分配則更具公平性,只是執行難度更高。
在最大可提取價值(MEV)場景下,普通用戶與 LP 常無故遭懲罰。用戶兌換資產時可能遇到搶跑或夾擊,導致實際收益(價格)下滑。
他們實際上正被懲罰:投入資產至系統(DEX),持有一段時間,最後獲得遠低於預期的成果。
主要問題有二:
此時,價值被不當提取並重新分配,套利者獲益,無過錯者受損。
銷毀可為所有代幣持有者帶來間接利益,但無法針對 LP 的直接套利損失給予補償。理論上,銷毀能消除套利激勵,但套利利潤一旦提取,識別套利行為極為困難:鏈上交易可見,中心化交易所(CEX)無法揭露交易地址。
此類不合理重新分配可透過應用層排序規則修正,讓 LP 捕捉原本被套利者奪走的價值。如Angstrom已實施此方案,成效良好。
在 MEV 場景中,重新分配及銷毀皆無法根本解決問題,需自機制底層改革。
須強調,重新分配並非萬能解方,並非總能取代銷毀。沒有懲罰環節時,資產銷毀通常是機制設計關鍵。
例如 BNB 每季定期銷毀代幣,這是通縮模型的核心。在此過程中既無套利者,也無受損用戶,因此無法執行重新分配。
以太坊(ETH,EIP-1559)機制亦相同,基礎手續費被銷毀,產生通縮效應。以太坊壅塞時,手續費可能居高不下,有人建議將基礎手續費轉入國庫基金補貼手續費。但這樣弊大於利:
還有其他類似情境,但重點是:重新分配並非萬能解方,若銷毀獨立發生(無懲罰環節),幾乎沒有理由以重新分配取代。
綜合來看,沒有懲罰環節時,重新分配通常不如銷毀機制;但若涉及懲罰,重新分配往往優於銷毀。
加密領域激勵機制持續面臨挑戰,各協議間差異顯著。若經濟價值能直接強化系統安全性或其他核心功能,更適合保留並合理分配給誠實參與者,促進公平與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