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8 日,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釋出一項重磅訊號:外國交易委員會(FBOT)諮詢為合法在岸交易活動帶來了必要的監管明確性。這意味著長期受限於美國市場之外的海外交易所,如今終於擁有合法回歸的途徑。
過去幾年,幣安(Binance)、Bybit 等大型交易所因監管壓力,被迫對美國用戶設下限制,甚至直接退出市場。無數美國交易人不是受限於美國本土平台產品稀缺,就是使用代理連線至海外交易。現在,CFTC 清楚表明:只要透過 FBOT 註冊,這些平台無需轉型為「美國本土交易所」(DCM),就能合法地為美國用戶提供服務。
代理主席 Caroline D. Pham 在聲明中特別指出,這是為了「將被趕出美國的交易活動拉回來」。在川普政府力推的「加密衝刺」(Crypto Sprint)政策背景下,這份文件標誌著監管風向的重大轉變。
過去幾年,美國對加密產業的態度幾乎完全「執法驅動」。拜登任內,前 SEC 主席 Gary Gensler 高舉「監管即懲罰」旗幟,從幣安到眾多項目方都成為打擊對象。2023 年,幣安遭逢 43 億美元重罰並「全面退出」美國市場,導致整個行業產生不確定感。
美國失去的不僅僅是幾家交易所,更是整個市場板塊:美國本土用戶被迫流向海外,資金也隨之外流;海外平台穩居衍生品市場龍頭,幣安、OKX、Bitget 日交易量動輒數百億,而美國本土交易所僅居二線,Coinbase 日衍生品交易量僅 60 億美元,這種落後局面其實源自前 SEC 對永續期貨、質押以及槓桿的多項限制。同時,新加坡、香港、歐盟也快步推出更具彈性的框架,美國原本享有的「監管紅利」正漸漸被侵蝕。
因此,CFTC 這一行動格外具備時機性。8 月初,CFTC 剛啟動「加密衝刺」(Crypto Sprint)計畫,並公開徵詢「加密貨幣現貨是否能在指定合約市場(DCM)上市」的意見。短短數週,監管部門就收到大量有關「外國交易所如何重返美國」的詢問,輿論聲量與業界壓力,促使 CFTC 必須給出明確的答案。
接納海外交易所,不僅是對過去幾年「監管過嚴」的修正,更是美國再度爭奪全球市場份額的新起點。在「加密衝刺」的背景下,這份指南象徵美國市場對國際投資者的開放:美國交易人理應與全球投資者並肩,享受最深流動性和最多元產品。
CFTC 此份 FBOT 諮詢,最直接的意義,就是把美國交易人重新帶回全球主池。過去,美國本土交易所因監管束縛,產品單一、流動性有限,許多用戶或是被迫接受平庸體驗,或是冒險轉往海外平台。如今,隨著合規道路明朗,美國交易人終於能像亞洲和歐洲投資者一樣,享有更深厚的流動性與更豐富的產品選擇。這不僅提升市場效率,也意味美國再度能夠連結全球金融舞台。部分業者甚至預料,未來幾個月內比特幣和以太坊流動性將迎來成長。
對於長期受阻於美國市場外的海外交易所來說,這同樣是一紙期待已久的「通行證」。幣安、Bybit、OKX 等巨頭過去因合規壓力切斷美國用戶,如今則迎來合規回歸的途徑。美國市場龐大的用戶基數與強勁交易需求,早已讓這些平台垂涎,FBOT 註冊架構則為其提供了合法擴張的鑰匙。對平台來說,這是新的成長空間。對用戶而言,更多競爭者加入將帶來更低手續費、更優產品與服務。
這份諮詢還為美國本土交易所創造了更公平的競爭環境。過去數年,美國加密市場幾乎由美國本土少數平台獨佔。隨著 FBOT 註冊渠道打開,海外巨頭終於擁有合法合規的回歸方式。市場不再是美國本土交易所的「保留地」,而是真正進入多方競爭的新階段。更多競爭者參與,意味著價格競爭更激烈、產品迭代更迅速、服務標準更提升。對美國投資者而言,這對美國投資者而言具有重要正面影響——不用再被動接受,而能在更開放、更公平的市場中,享有全球頂尖平台所提供的流動性和創新。
這份指南除了釐清流程外,也有助於美國監管形象的修復。過去數年,美國給市場留下的印象是「僵化、處罰優先」,政策模糊、執法頻繁,導致資金及項目方大量出走。如今,CFTC 展現「願意聆聽、及時修正」的態度,不僅是對過度監管的調整,更是向全球市場宣示:美國正邁向透明、開放、規則化的新時代。如果這項訊號被市場接收,必定能重建投資人與開發者信心,促使資本與創新回流美國。而這,正是「加密衝刺」的真正核心——這體現於制度層面的具體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