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成功的投機泡沫至少會留下鐵路,而我們製造的泡沫只剩下截圖,甚至連一顆像樣的鬱金香球莖都沒有。全都是空氣泡沫,監管也無力干預。接著,就陷入令人難以自拔的上癮。
這一切都發生在由網紅熱潮推動、行動成癮的躁動世界。這裡的人自豪地宣揚所支持的毫無價值加密資產,令傳統產業人士望而卻步。
但我們卻樂於讓業內人士每次穩賺無風險收益,而後來者只能承擔無回報的風險,平均如此。還能碰碰樂透運氣。
馬歇爾·麥克盧漢一語道破:媒介即訊息。一場槍擊案登上新聞,僅過數小時,加密圈青年便雇用網紅推出RIPCharlieKirk迷因幣。這只是數千個「Charlie/Kirk」名稱騙局中的一個。該幣9月10日幾乎零起步,當日收盤近500萬美元,隨即跌至高點約1/15。現在的產品就是如此:一個可截圖的幣種代號,沒有獲利、沒有價值,只有名字和一張圖片。
數據來源:Pump.fun
佛羅里達交易員Evan Rademaker對彭博社表示,他買了3萬美元RIPCharlieKirk,虧損1.7萬美元後賣出,追漲再虧。
發行人和受雇推廣者點燃導火線,接下來靠市場動能和社群媒體完成收割。絕大多數代幣已回落至零點附近,許多最終銷聲匿跡。那些苟延殘喘的幣靠希望心理和沉沒成本效應支撐,早期業內人士則持續獲利。
有時,無用就是全部意義。
Useless Coin幾天內暴漲40倍,至今市值仍近3,200萬。它毫無功能,這就是迷因幣本質——沒有任何應用場景的加密代幣。
事實上,Useless Coin唯一用途就是讓業內人士賺個盆滿缽滿。
即使迷因幣生命週期極短,仍有成千上萬的Rademaker隨時準備在Robinhood或加密錢包裡再拼一把。為什麼?
肥皂泡的定義就是充滿空氣,而資產價格泡沫理應有完全不同的意義。
我們常以宏觀故事自我安慰:愚蠢資金造就了實體資產——運河、鐵路、電力公司、跨洋光纖。也許下一個就是AI。泡沫期間的推動者往往是真信徒,那些未能成功的火箭(如Global Crossing)仍能為社會帶來彈射效應。
但最近風頭都被迷因幣和迷因股搶走了。空氣泡沫,什麼都沒留下。沒有基礎設施,沒有知識產權可供其他矽谷新創使用,沒有可重組的未來業務,所謂持幣公司僅持有一種資產,且你自己也能買,價格還更低。
業內人士靠資產轉移獲利。資產只是笑點,退出才是生意:自己和朋友免費拿幣,然後推廣,最後賣出給更大的傻瓜。
這種財富消耗機制的供給很容易解釋,自古如此。
歷史就是一部炒作與賣出的編年史。
數據來源:Yahoo Finance
過去和現在的差異在於,買家過去都是傻子,他們一無所知,還以為買的是寶貝。有人因此入獄,散戶也一度吸取教訓。
SPAC捲土重來,現在加密持幣公司也加入戰局,有時兩者還會合體(指的就是Cantor Equity Partners)。有家公司曾以內在價值的25倍交易,如今又回歸合理價位,較高點跌去96%,而其主要持倉——比特幣卻創歷史新高。
數據來源:Yahoo Finance
迷因股也在捲土重來,進入meme 2.0時代,有些操盤手依然是原班人馬。Keith Gill,即Roaring Kitty,在迷因股1.0三年後重返舞台。但GameStop如今有了基本面、價格錨定,赤裸操縱變得更難。
操盤手們於是變招。現在「投資」本身就是一文不值,內在價值無須爭論。
每天都有新加密迷因幣,甚至一天100個、1000個。連白宮都捲入其中。$TRUMP幣在1美元以下發行,最高漲至40美元以上,隨後回落。業內人士仍獲利約8倍。3,500萬由特朗普家族提前套現。SPAC/持幣公司進入極端模式。
數據來源:Coingecko.com
這個故事在加密主流發射平台反覆上演。在Solana的Pump.fun,Dune多項分析顯示,超過六成錢包處於虧損,僅0.4%賺到一萬美元以上,81%的代幣從歷史高點跌去九成以上。論財富消耗,數量甚至勝過SPAC。
但發行道德嚴重失守。Solidus Labs揭露,Pump.fun上的98.6%發幣和Raydium上的93%資金池均有詐欺跡象。
很少有騙局超越$TRUMP。當然還有MELANIA。LIBRA事件中,86%交易者共虧損2.51億美元。DOGE、SHIB及其他數十億美元級迷因幣仍活躍。DOGE已迎來第三輪暴漲,市值達400億美元。第三次會幸運嗎?$TRUMP幣目前市值仍在15億美元以上。
但這些泡沫大多體量小、消失快,生命週期極短。多數代幣市值不超過100萬。以下是bonk.fun上的最新案例。$FUNLESS看起來能給投資者帶來的樂趣和$USELESS幣的實際用途一樣多,實話實說。
數據來源:Bonk.fun
即使是小型泡沫也可能極具吸引力。例如我指導的學生今年夏天放棄了諮詢工作,專注於發行加密貨幣並賣出Solana迷因幣,收割散戶。
為何在炒作階段要買業內人士的幣?並非全是受騙者,許多買家心知肚明無實質可言。動機包括:
這些微型泡沫確實有其理由。但既然如此多人虧損,為何依然泛濫?
關鍵在於我們、他們需要賣出。因為那些差點成功的機會會激活類似老虎機的腦迴路,間歇性獎勵讓人不斷下注,總有剛好多的贏家補充池子。一個機會消逝,另一個隨即補位。賣出行為會成為下一輪炒作的推動力。如果大家都贏(如NVIDIA),就沒人再去新賭局。
就像體育博彩,你會輸,而且常輸。體育賭徒很清楚這點,迷因幣玩家也一樣。
但總有新桌、新幣、新行情。社會為此付出的代價就是多巴胺債務和金融虛無。如果你需要房子頭期款,樂透式押注看似合理:1,000美元指數基金幾年不見成效,一次百倍或許明天就實現。
現代泡沫需要買家主動揮空棒。真實企業有天花板和現金流約束,迷因幣卻沒有。如果唯一基本面是後來者數量,上漲空間只受網紅影響力和笑話壽命限制。
業內人士、做市商、平台總是先吃肉。但後來者並不糊塗,這不是投資,不關乎複合成長率,重點就是一次10倍、100倍。如果中獎,頭期款到手;要是沒中,明天還有新一輪炒作。
賭場曾有籌碼、酒水、地毯,如今賭場就在手機裡,配上彩帶介面和社群動態。期望收益不變,交付方式卻大幅提升。推送通知取代了紅地毯。
賭場總需要新賭局。華爾街業內人士和加密圈大佬極擅長提供這些。
迷因已實現金融化,金融也逐漸迷因化。加密、股票、體育博彩、押誰是下任總統——全都一樣。每分鐘都能下注,隨時有新一輪。速度快,不停追下一把。
這也是加密/股票乃至體育博彩平台Robinhood與凱撒娛樂同一天納入標普500的原因。那天他們擦肩而過,凱撒市值僅53億,Robinhood如今已超1,000億。昨天,全球最大期貨交易所ICE宣布戰略投資體育博彩與預測平台Polymarket。
這就是資金流向,只因每天、每筆交易都在呐喊拉斯維加斯,而且更好。
過去的泡沫錯誤定價項目,偶爾推動未來。如今由迷因驅動、流通極薄、期權加持的瘋狂主要是錯誤定價權利、製造退出管道。它們以戲劇性方式轉移財富,只留下一地高光。零成本入場的業內人士永遠賺錢,像SPAC、像以前的非法券商和電話推銷室,只是如今合法了。
非業內人士只能被動承受市場波動。
看起來無害,直到你意識到這其實是一種成癮,與其他賭博無異,也是金融失敗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