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原文標題《如何保障加密貨幣安全防護?單靠區塊鏈技術遠遠不足》
蒙面搶匪夜闖銀行如今已成歷史,現在的竊賊不必苦思如何關閉銀行金庫的攝影機或精心規劃逃離路線,因為搶案不再發生於上鎖的保險箱,反而在區塊鏈中瞬間完成。駭客只需要一行巧妙的程式碼和一個可被利用的漏洞,受害者往往是在損失發生後才得知。
科技急速發展促使網路犯罪日益複雜,這些犯罪行為不僅難以避免,攻擊手法持續演變,其發展速度甚至超過最先進的安全防護方案。攻擊者持續適應網路環境變化,透過尋找新漏洞來繞過傳統防線。這個悖論不禁讓人質疑:如果區塊鏈底層技術本身安全穩固,為何加密貨幣交易所仍屢屢受害?僅在2022年,駭客就竊取超過38億美元加密貨幣。這一切並非因他們破解了加密演算法,而是利用了科技漏洞與人為疏忽。安全問題越趨嚴峻,多種因素交錯更加劇了挑戰的複雜性,包括技術限制、人為因素、監管差異,以及數位資產儲存、交易與失竊的方式。
真正的安全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議題,更關鍵在於能同時應對智慧合約漏洞、社交工程攻擊,並適應不斷變化的監管環境等多重複雜風險。
在量子運算尚未落實於現實應用前,一般認為基於強大加密技術的區塊鏈驗證安全性具有堅實基礎,然而這種安全大多只涵蓋區塊鏈地址和共識層。絕大多數加密貨幣竊案都是發生在區塊鏈與傳統金融系統互通的環節,例如交易所冷錢包、熱錢包被劫持、智慧合約漏洞與社交工程攻擊等。中心化交易所為了確保流動性,必須維持錢包持續連網,也因此成為駭客的攻擊目標。
雖然去中心化金融(DeFi)協議能解除託管風險,替用戶提供另一種選擇,但同時也不可避免帶來新型漏洞。即使是資深開發者在撰寫複雜智慧合約程式碼時,也難免有失誤。
中心化交易所(CEX)與去中心化平台的安全策略,反映出截然不同的理念和取捨。以Bybit為例,採取多重嚴密安全措施,包括多重簽章錢包設計、將95%以上資產離線冷儲存,以及定期由網路安全專家進行滲透測試等。然而,中心化系統仍有單點失效與內部人員風險,這些措施並無法徹底消除所有風險。
去中心化平台讓用戶完全掌控資產、消除託管風險,同時也帶來全新挑戰。雖然DeFi程式碼皆公開透明、可供社群審查,但區塊鏈不可變性導致一旦漏洞遭利用就無法修復。智慧合約複雜,使一般用戶難以準確應對,可見技術門檻與實際可用性之間存在極大落差。解決之道應擺脫單純的中心化與去中心化二元選擇。Bybit正積極探索混合方案,把DeFi自行託管優勢結合企業級安全防護,利用AI驅動的交易監控,即時分析逾5000項風險參數。這種技術整合極為重要,但僅靠技術遠遠不足。隨著AI攻擊更趨複雜,駭客透過機器學習可模擬正常流量行為,因此持續安全教育對開發者與終端用戶都不可或缺。
即便網路威脅持續演化,Bybit始終致力於為用戶提供最高標準的安全保障。除了AI技術,我們更專注於強化智慧型、自我進化的安全風控能力。系統不僅能從自身經驗學習,也能分析整個生態系統的風險事件及錯誤,主動發掘並識別最新攻擊手法,確保安全協議時時領先新興威脅,給用戶最強防護。這份承諾不只體現在基礎架構,更落實於每當發生事件時的安全回應。每當發生事件時,Bybit即刻啟動全面取證調查,彙整經驗並吸取教訓、強化受影響或可能受影響的系統,並持續與社群透明溝通。這些行動確保我們不僅能有效因應威脅,更能不斷優化防禦機制,牢牢掌控網路犯罪的趨勢變化。
有效監管或許是提升加密安全最強力的工具,前提是制度能夠正確落實。強制儲備證明、標準化智慧合約稽核要求,以及國際反洗錢合作,都能在不扼殺創新的前提下大幅降低系統性風險。相反,過度寬泛的監管,例如把所有加密資產視為證券,或試圖限制隱私技術發展,往往會帶來更多問題。
風險導向監管強調應聚焦於實際威脅,而非一刀切規定。業界需要明確的指引,既能解決安全問題,又保留區塊鏈創新潛力。這種平衡對於建立大眾對機構的信心及推動主流採用加密資產至關重要。
加密產業安全不僅止於技術課題,更是一項持續承諾。重點並非加密貨幣是否能被守護,而在於業界是否願意投入資源並做出艱難抉擇,讓安全化為現實。對Bybit而言,這代表以Zero Trust 原則建立架構、維持透明安全實踐、推動產業間威脅資訊共享。持續安全升級與事後應對行動,正是我們積極防禦、保障用戶及加密生態的最佳證明。面對急劇擴張的生態,安全不能僅是事故發生後的補救措施,而是所有建設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