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加密新政 | 春天會再度降臨香港嗎?

2022-11-07, 02:57

摘要

1、近些年來,嚴控的防疫政策、政治氣候的轉變、移民潮、外資撤出等利空疊加持續不斷地在衝擊著香港各行各業。

2、2022年10月31日,載入史冊的日子。香港正式發佈《有關香港虛擬資產發展的政策宣言》。

3、香港目前仍是Defi、Cefi、經紀、資產管理、鏈下資產通證化、衍生品創新、出入金方面的創業樂土。

4、對特區政府而言,香港正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或許這次藉助web3能讓香港重回亞洲金融中心的王座。

自從在亞洲的金融地位被新加坡反超後,香港一直致力尋找機會重回亞洲金融中心的寶座,或許Web3.0是個很好的契機。

沉寂

近些年來,嚴控的防疫政策、政治氣候的轉變、移民潮、外資撤出等利空疊加持續不斷地在衝擊著香港各行各業。

2022年9月22日,英國智庫Z/Yen和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聯合發佈的第32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 32)公佈最新排名,美國紐約及英國倫敦繼續位居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榜首及第二位,香港失去亞洲首要金融中心的地位,下跌一級跌落排名第四,取而代之的是新加坡,由半年前公佈第31期排名的第六位,爬升至第三位。

報告提到,香港持續的旅遊限制,在不斷深化影響其正常業務的開展。

尤其2020年中政治氣候開始轉變,英國、加拿大、臺灣等地開設“救生艇”或“專案”計劃,讓港人以讀書、就業等方式移居當地。儘管官方均否認香港有大規模移民潮,但從數字上看,香港的勞動人口正在被“蠶食”。

根據港府統計處2022年第二季最新資料,香港勞動人口總數為375.02萬人,較去年同期減少13.55萬人,下跌3.49%。其中,20至39歲的勞動人口均有減少,20至24歲年齡群組比起同期人數減少14.98%,金融業於2021年第二季的勞動人口約為21萬人,但目前2022年就已減少了1萬多人。

寒蟬效應在持續,香港陷入了長久的沉寂。

王炸

2022年10月31日,載入史冊的日子。

香港特別行政區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於10月31日正式發佈《有關香港虛擬資產發展的政策宣言》,就在香港發展蓬勃的虛擬資產行業和生態圈,闡明政府的政策立場和方針。其中,重點提及了資產支持代幣(asset-backed token,或ABT),意味著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今後將重點發展此類虛擬資產產品。

細讀《宣言》全文,可以發現以下三類的虛擬資產會合法化:

1、NFT。意味著今後在香港發行NFT會被合法化,並將納入政府監管(KYC和反洗錢等)。

2、代幣化資產(即資產支持的代幣ABT)。資產支持的代幣表徵鏈下實物資產(例如黃金或石油)的所有權,代幣的價值由其標的資產決定。此前泰國出現的分時度假房產代幣,以及不少香港創業項目正在探索的黃金、石油、碳排放額度,以及藝術品和收藏品、古董物件代幣化均屬此類。這次港府推出的“綠色債券代幣化”,也是代幣化資產的一種,代幣價值由綠色債券決定。

3、穩定幣和數碼港元。穩定幣是由金融機構發行的,數碼港元可能是由政府授權發行的。可以拭目以待港府在哪些公鏈上發行數碼港元,或者港府會主導單獨推出一條公鏈也是有可能的。

而這些對於目前整個區塊鏈世界來說,都是一個王炸的利好消息。

為什麼是香港?

其實不是怕監管,而是怕隨性的監管,沒有邊界的監管,沒有法律條文的監管。

如今,香港的“加密宣言”正式落地,我們可以給香港多一點時間,多一點期待了,可為什麼是香港?

由於香港歷史上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豐厚積澱,聚集了大量金融、交易、衍生品創新方面的人才,因此香港目前仍是Defi、Cefi、經紀、資產管理、鏈下資產通證化、衍生品創新、出入金方面的創業樂土,也是Web3對衝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的聚集地。

在Web3人才方面,香港以金融人才為主,但在Web3產品研發和運營方面,也有不錯的人才積累。儘管與內地無法相比,但與東南亞和中東地區相較,似仍然有相當優勢。

儘管有這樣那樣的疑慮,植根於普通法系的法治體系猶在。這意味著,一旦立法機構頒佈相關的法例,行政部門會嚴格依條文執行,不會因行政部門的肆意解釋而出現法規朝令夕改、任意執法的情況。簡言之,法規的可預見性仍然很強,這對Web3創業尤為重要。

在法規方面,香港並未禁止數字資產,這也是香港defi和數字資產金融項目眾多的原因。香港證監會和聯交所對數字資產創新及監管也有諸多研究,但目前落地的規定並不多。根據法無明文規定即可為原則,理論上Web3項目是可以在香港發起的,但業界普遍還是有所疑慮,容後文再述。

香港歡迎內地人才移民。香港對內地居民有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科技人才計劃及受養人逗留安排等移民項目,針對互聯網、IT、金融人才的移民條件較為寬鬆,且移民計劃涵蓋配偶和子女。

香港擁有良好的教育體系,私立學校和國際學校林立,孩子安置和上學也較為容易。加上純華人環境,內地Web3人才舉家遷移的心理門檻,較前往其他國家,要小得多。進可攻,退可守,既可作為過渡之地,也可以當作長居之所。

香港政府於去年頒佈了《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計劃以香港北部元朗、天水圍、粉嶺、上水等區域為依託,將其建設為宜居宜業宜遊、以創科為經濟引擎的都會區。預期新一屆特區政府會出臺支持人才引進和數字科技發展的政策。

香港稅制簡單、稅率較低。個人薪俸稅適用累進稅率,最高不超過17%;企業法團利潤200萬港元以下所得稅率為8.25%,超過部分稅率為16.5%。無資本利得稅、股東股息稅,對來源於境外的收入也不徵稅。

這或許就是讓web3.0確保發生在香港的底氣。

香港 VS 新加坡

不過,近些年來,眾多從香港流失的生態,似乎正在注入新加坡。

日前,亞洲頂級加密大會TOKEN2049在新加坡圓滿結束,超7000多位參與者、2000多家全球公司亮相,使其成為加密產業有史以來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活動。

在眾人歡聲笑語推動Web3在新加坡發生的同時,卻無人在意Asia Crypto Week曾連續2年在香港主辦的盛況。

香港無奈讓位,新加坡趁機接棒,在Web3世界,如火如荼的“新港之爭”已開始了暗中角力。

從發展角度來看,處於野蠻生長狀態的Web3需要適當的容錯與創新空間,可預見性的監管路徑與適度的管理規則對其發展尤為重要。對比香港,新加坡對於加密與Web3的態度堪稱積極,以開放的政策大力引導產業發展。

在監管側,新加坡秉持風險導向原則,創新與包容齊頭並進,通過《支付服務法》、《Crypto發售指南》以及《金融業綜合法案》,新加坡奠定了加密牌照許可與責任明晰的基礎,對DeFi等領域提供監管沙盒加強版的綠燈監管方式,即使無牌照許可,也可以豁免狀態合法運營。

而從宏觀環境來看,香港的退讓也早有鋪墊。在內地禁令後,中國加密地位日漸式微,市場轉移,西方強勢崛起,疊加中美衝突與外界對於香港政策中立性的質疑,亞洲世界的Web3中心從香港逐漸過渡至新加坡,交易與資本中心從新加坡開始眺望至西方。

縱觀全局來看,經歷數年窗口期後,目前,新加坡Web3生態是暫時略勝香港一籌的。從加密貨幣交易所來看,新加坡有約47家加密貨幣交易所,而香港,FTX已遠走巴哈馬,曾經佈局香港的BitMEX、CryptoCom也選擇新加坡作為落腳點,本土數字資產交易機構僅30家,較為知名不過OSL與HashKey。

今年,Asia Crypto Week選擇在新加坡舉辦,再次揭示了香港面臨的尷尬困境。

結語

香港,仍是僅次於紐約和倫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各種金融資產的交易量遠高於新加坡。亞洲作為世界財富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區內機構投資者與高淨值個人投資者對於數字資產的需求龐大,大量投資者有意通過香港金融機構參與數字資產市場。

香港正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憑藉國際金融中心的歷史積澱,抓住內地Web2科技人才蜂湧出海創業的機會,只要能以海納百川、敢立潮頭的勇氣,在監管框架上大膽突破,香港是有可能通過Web3革命,重回亞洲金融中心的王座!

我們在Gate.io共同翹首期待,春天再度降臨香港。


免責聲明
作者:Gate.io 研究員 Byron B.
*本文僅代表觀察員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本文內容為原創,版權為Gate.io所有,如需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
分享一下
目錄
gate logo
Gate
即刻交易
加入 Gate 贏取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