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十年间,稳定币逐渐成为加密市场的流动性支柱,无论是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抵押池,还是跨境结算的中介媒介,USDT 几乎无所不在。直至 2025 年,由 Tether 与 Bitfinex 联手推出的 Stable,是一条专为稳定币交易与支付而生的 Layer 1 公链,它的诞生不仅是一项技术工程,更是一场关于数位美元主权的战略布局。

(来源:stable)
不同于追求通用性的以太坊或模组化的 Celestia,Stable 采取单一任务导向设计思维,它只服务一件事:稳定币的流通与清算。如果说以太坊是一条开放的多用途高速公路,那么 Stable 更像是一条由 Tether 自建的金融高铁,只承载稳定币的资金流动,这种极致聚焦,让它在速度、稳定性与成本控制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准。
Stable 采用全新设计的 StableBFT 共识机制,兼具拜占庭容错与高吞吐特性,并完全相容 EVM(Ethereum Virtual Machine),开发者可直接将原有的以太坊 DApp 移植至 Stable,无须重写代码,无缝享受更低的手续费与更快的交易确认。
在测试网中,Stable 的平均交易确认时间仅 350 毫秒,TPS(每秒交易量)最高可达 10,000,在现有公链中名列前茅,这种近乎即时的清算速度,对于金融应用与跨境支付来说,意义非凡。
Stable 的最大创新,或许是将 USDT 作为原生 Gas 代币,传统公链要求用户持有额外的原生代币(如 ETH 或 TRX)以支付手续费,这在支付场景中无疑是一种摩擦,Stable 直接将 Gas 与交易媒介统一,以 USDT 支付网路费用,并且点对点转帐完全免费。
这样的设计不仅降低了使用门槛,也让稳定币的价值回归其本质,稳定、可预测、可用于日常支付,包括手续费甚至低至 0.1 美分以下,让 Stable 更接近传统金融基础设施的使用体验。
Stable 的定位并非仅止于加密世界的转帐链,而是企图构建下一代 全球支付与清算层,在高效共识与低延迟架构下,用户几乎可在毫秒级完成资金传输,这让跨境结算、企业清算、甚至 Web3 应用内支付都能以更低成本完成。Stable 的性能优势让它具备 Web2 等级体验、Web3 等级信任的潜力,弥合了使用者体验与去中心化架构之间的落差。
Tether 并不打算让 Stable 成为一座孤岛,透过与 LayerZero 的整合,USDT 将能在多条公链间自由流通,实现真正的跨链互操作性。同时,Stable 提供多项针对机构用户的功能模组,包括:
企业级保证区块空间(Reserved Block Space)
批次交易处理(Batch Transaction)
隐私模式(Private Transfer Mode)
这些功能使其更贴近银行、支付服务商与大型金融机构的实际需求,且 PayPal Ventures 已确认投资 Stable,并计画将其稳定币 PYUSD 整合进网路,进一步巩固 Stable 作为全球稳定币清算层的地位。
目前全球过半的 USDT 流通于 TRON 网路,代表交易费用与系统控制权并非完全掌握在 Tether 手中,而 Stable 的推出,正是为了夺回这一主权。
与 TRON 使用 TRX 支付 Gas 不同,Stable 直接以 USDT 结算费用,并让整个交易收益回流至 Tether 生态,对高频交易与支付应用而言,Stable 显然更贴近使用者行为的逻辑。

(来源:stable)
Stable 团队宣布,第二阶段预存活动将于 11 月 6 日(UTC+8) 启动,规模高达 5 亿美元,仅开放给通过 KYC 的合格用户。参与者需以 USDC 存款,最终将转换为 Stable 网路上的原生 USDT,以支撑初期流动性,这不仅是技术启动,更是机构资金进入新基础设施的前哨战。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 Web3 内容,点击注册:https://www.gate.com/
Stable 的诞生象征稳定币不再依附于他人的基础架构,而是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主权层。对使用者而言,这代表更快、更便宜、更稳定的支付体验;对 Tether 而言,则意味著控制权、收益与生态价值的全面回流。当加密世界进入稳定币驱动的新阶段,Stable 不仅是一条公链,更是 USDT 经济体迈向独立主权的开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