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 每周 #精品内容推荐# 开启公布啦:发现优质内容,探索投资见解!
每周五精选5篇优质帖文发布于广场官号,获得“精选标识”及 $50 合约体验券,助您提升社区曝光度!
📢 本周广场精选内容来啦!和大家一起涨知识!
1️⃣ 加密羽先生 分享了 美联储降息及其影响 👉 https://www.gate.com/post/status/13848725
2️⃣ 小羊在Gate炒币养家 解读了 近期行情走向和市场热点事件 👉 https://www.gate.com/post/status/13861615
3️⃣ Sakura_3434 盘点了 当前热门山寨币 👉 https://www.gate.com/post/status/13758659
4️⃣ 晓月日记 带大家关注 SEC放宽ETF申请 👉 https://www.gate.com/post/status/13868140
5️⃣ ALPHA海哥 深入解析 ETH价格走势 👉 https://www.gate.com/post/status/13818273
💬 一起在评论区聊聊:
📜 如何发布符合广场推荐的精品内容帖?
1.帖文聚焦加密见解,如行业新闻、行情分析、币种推荐、行业趣事等。
2.结构清晰,内容详实,分析精准,语言有趣易懂,图文并茂。
3.字数超过30字且内容原创,可附带相关话题、
新加坡收紧Web3监管 DTSP法规重塑数字资产格局
新加坡Web3监管环境的重大转变
新加坡长期以来被誉为"亚洲的特拉华",凭借其清晰的法规、低企业税率和快速注册流程吸引了大量全球企业。这种商业友好环境同样适用于Web3行业,使新加坡成为Web3公司的理想目的地。金融管理局(MAS)较早认识到加密货币的增长潜力,主动制定监管框架,为Web3公司在现有体系内运作提供了空间。
然而,近期新加坡的政策方向出现了显著变化。MAS逐渐收紧监管标准并修订框架,数据显示自2021年以来,超过500份许可证申请中,批准率低于10%。这表明MAS大幅提高了审批标准,并在有限的监管能力下采取了更严格的风险管理措施。
监管收紧的背景
新加坡在加密行业早期就发现了其潜力,通过灵活的法规和监管沙盒吸引了大量公司。然而,现有体系的局限性逐渐显现。一个关键问题是"空壳公司"模式,即企业在新加坡注册实体,但实际运营在海外,利用《支付服务法》(PSA)的监管漏洞。
这种结构使得反洗钱(AML)和反恐融资(CFT)执法变得困难。企业虽在新加坡注册,但运营和资金流动完全在海外,监管机构难以实施有效监管。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将此称为"离岸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VASP)"结构,警告注册地与运营地不一致导致全球监管漏洞。
2022年某些高调公司的倒闭将这些问题变为现实。这些公司在新加坡注册了实体,但实际运营在海外,MAS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监管或执法,导致数十亿美元的损失,新加坡的监管信誉也受到损害。
DTSP法规的关键变化与影响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将于2025年6月30日起实施新的数字Token服务提供商(DTSP)法规,隶属于《金融服务与市场法》(FSMA 2022)第九部分。FSMA整合了MAS此前分散的监管权力,形成全面的金融立法,以应对包括数字资产在内的新金融环境。
新法规旨在解决PSA的局限性。DTSP框架要求所有以新加坡为运营基地或在新加坡开展业务的数字资产公司均须获得许可,无论其用户位于何处。即使仅服务海外客户的公司,若在新加坡运营,也必须遵守。
MAS明确表示,不会向没有实质业务基础的公司发放许可。到2025年6月30日仍未满足要求的公司必须立即停止运营。这不仅是一次临时执法,而是新加坡向以信任为中心的数字金融中心长期转型的信号。
DTSP框架下的监管范围重新定义
DTSP框架大幅扩大了监管范围,包括:在新加坡注册但完全在海外运营的公司;在海外注册但核心功能(如开发、管理、营销)在新加坡的公司;以及新加坡居民以持续商业方式参与的项目,无论其是否隶属于正式组织。
这些变化不仅扩大了监管范围,还要求运营商具备实质性运营能力,包括反洗钱、反恐融资、技术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运营商需评估其新加坡活动是否受监管,是否能在新框架下维持业务。
总结与展望
新加坡的DTSP法规显示出监管机构对加密行业的态度转变。这一变化意味着运营商必须从根本上调整其在新加坡的运营。无法满足新监管标准的公司可能面临艰难抉择:调整运营框架或迁移业务基地。
虽然其他地区如香港、阿布扎比和迪拜也在发展加密监管框架,但这些司法管辖区同样要求为本地用户或在其境内运营的服务取得许可。公司应将迁移视为战略决策,而非简单的监管规避,需综合考虑监管强度、监管方式和运营成本。
新加坡的新监管框架可能短期内造成进入壁垒,但也表明市场将围绕具备足够责任感和透明度的运营商进行重构。该体系的有效性取决于这些结构性变化是否可持续且一致。未来机构与市场的互动将决定新加坡能否被认可为稳定可靠的商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