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资产可“编程” 价值将由谁定义?

作者:张烽

“资产”作为人类价值承载的核心,从古老的贝壳、贵金属到现代的房产、股票和数字版权,不断演变。我们对资产的认知、定义和交易方式,构成了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基石。

随着Web3时代的来临,一种全新的资产形态——可编程资产(Programmable Assets)——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撼动并重塑着延续数百年的价值逻辑。要理解这场变革的深刻性,我们首先需要审视传统资产的价值根基。

一、传统资产的三大价值支柱:稀缺性、效用性与所有权

传统资产的价值逻辑,建立在三个相对稳固的支柱之上:

**稀缺性(Scarcity)**是价值的经典来源。无论是自然界中储量有限的金矿,还是艺术家创作的独一无二的画作,亦或是上市公司发行的固定数量的股票,“物以稀为贵”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稀缺性人为或天然地创造了供求关系中的张力,是资产定价的核心锚点。

效用性(Utility),即资产必须能满足人类的某种需求。房屋提供居住或经营的场所,股票代表对公司的所有权和未来收益的索取权,软件许可证授予使用特定程序的权利。效用性是资产的内在价值基础,没有效用的稀缺,只能是空中楼阁。

**所有权(Ownership),**一套成熟的法律与社会契约体系(如地契、股权证书、版权法)来确权和保障资产的排他性占有。所有权使得资产的交易、抵押和继承成为可能,它是资产价值得以在市场中实现和流转的制度前提。

这套逻辑下,资产本质上是静态的、被动的和封闭的。一幅名画被收藏家购入后,便静静地悬挂在墙上;它的价值会随市场波动,但画作本身不会改变。一张股票证书代表了权利,但无法自动执行这些权利。传统资产更像是一个“价值孤岛”,其价值的释放严重依赖外部的、中心化的中介和司法体系。

二、可编程资产:概念与革命性特征

可编程资产,是基于区块链技术,通过智能合约赋予其行为逻辑的数字资产。当下而言最常见的形态包括同质化代币(如BTC、ETH)和非同质化代币(NFT)。其革命性特征在于:

代码即法律(Code is Law):资产的规则由预写的、自动执行的智能合约定义,无需第三方中介即可确保规则的实施。

可组合性(Composability):如同乐高积木,可编程资产可以与其他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应用(DApp)无缝连接、嵌套组合,创造出全新的金融产品和应用场景。

透明与不可篡改:资产的发行、交易历史和所有权记录在公开的分布式账本上,极大增强了信任,降低了验证成本。

这些特征将资产从一个静态的“价值记录”,转变为一个动态的“价值单元”。

三、可编程资产:动态、主动、可交互的价值单元

可编程资产不再是沉默的“物”,而是被赋予了“生命”的、活跃的经济智能体。其价值逻辑呈现出三个鲜明的新特征:

动态价值(Dynamic Value),即资产的价值不再是固定或仅由外部市场决定,而是可以通过预设条件自动演化。例如,一个NFT可以编程设定,每次转售时,原创作者都能自动获得一定比例的版税。这使得资产本身成为了一条持续的、自动化的收入渠道,价值随着流转而不断积累和再分配。

主动价值(Active Value),即资产可以主动响应外部条件,为自己“创造”或“捕获”价值。在DeFi(去中心化金融)中,用户可以将持有的NFT作为抵押品,主动参与借贷协议以赚取利息或借出资金。资产从被动的“价值存储”转变为主动的“价值生产工具”。

可交互价值(Interactive Value),即资产成为通往特定体验、社区和权力的“钥匙”。持有某个项目的治理代币,不仅代表经济权益,更直接意味着对社区提案的投票权。资产成为参与和互动的凭证,其价值与持有者在生态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力深度绑定。

四、价值逻辑的重塑:从“拥有什么”到“能做什么”

基于以上特征,可编程资产正在从四个维度上重塑价值逻辑:

从“静态稀缺”到“程序化稀缺”:稀缺性不再仅仅是发行总量的固定,而是可以通过代码动态管理。例如,可以设计一种资产,其总供应量随着参与用户数量的增加而缓慢释放,将稀缺性与生态增长挂钩。

从“固定效用”到“可组合效用”:资产的价值边界被极大拓宽。一个游戏中的NFT武器,可能因为与另一个DeFi协议的组合,而具备了抵押借贷的金融效用。其价值是其基础效用与所有潜在可组合场景效用的总和,即“乐高效应”。

从“法律所有权”到“算法自主权”:所有权不再完全依赖法律文件的背书,而是由加密学保障的、链上可验证的私钥控制。这种“自主托管”模式,降低了信任成本,实现了全球范围内无障碍的、点对点的资产转移。

从“价值孤岛”到“网络节点”:资产的价值不再孤立,而是深度嵌入一个庞大的、开放的可编程经济网络中。其价值与网络的健康度、活跃度及其在网络中的连接能力正相关。

五、案例剖析:AI与Web3融合的生成式短视频

让我们以一个结合了AI与Web3的前沿案例——生成式短视频NFT——来具体呈现这场价值逻辑的变革。

假设有一位数字艺术家“小英”,她不再仅仅创作一个固定的视频文件,而是创作了一个“可编程的短视频生成器”作为NFT。

传统模式:Aria制作一个10秒的MP4视频,作为NFT出售。买家拥有这个MP4文件的所有权。其价值取决于视频的艺术性、Aria的名气和市场的喜好。它是一个静态资产。

可编程资产模式:小英创作的是一个由智能合约管理的生成式艺术项目。

动态价值:智能合约规定,该NFT每被交易一次,其视频的风格就会根据新的持有者钱包地址的特征(通过算法生成一个“艺术种子”)发生一次微妙的演变。同时,小英永久享有每次交易的版税。这样,资产的价值与其生命历程(交易历史)绑定,每一次转手都在为其增添新的故事和独特性。

主动与交互价值:持有该NFT不仅是为了观赏,更是为了参与创作。持有人可以输入文本提示(如“星空下的赛博城市”),调用集成的AI视频生成模型(如Sora),生成一段独一无二的、属于自己的视频变体。这个新生成的视频同样被记录在链上,作为原NFT的“衍生资产”,其所有权归持有人。资产从一个消费品,变成了一个创造工具。

可组合效用:这个NFT可以被“质押”到小英创建的专属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中。质押者不仅可以通过质押赚取新的代币奖励,还获得了对小英未来创作方向的投票权。此时,该资产兼具了收藏品、创作工具、生息资产和治理凭证四重效用。它的价值是其艺术价值、工具价值、金融价值和社区价值的复合体。

在这个案例中,估值逻辑被彻底改变。我们不能再简单地用“艺术家名气+视频制作成本”来估算其价值。而必须评估:

其智能合约设计的巧妙程度(是否激励长期持有和良性流转?)

其AI模型的能力和独特性(生成的内容是否足够惊艳?)

其社区(DAO)的活跃度和共识强度(治理权是否有价值?)

它在整个Web3生态中的可组合潜力(能否与其他项目联动?)

可编程资产的出现,标志着价值逻辑从“物理范式”向“数字范式”的根本性迁移。它不再将资产视为一个需要被监护和交易的、凝固的价值客体,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开放的、可编程的、能够主动参与价值创造过程的经济主体。这场变革的核心,是从关注“你拥有什么”(What you have),转向关注“你拥有的东西能做什么”(What your asset can DO)。

而且,这不仅是一场技术革新,更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学与社会学实验。它正在重新定义财富、产权和协作的模式。对于企业、创作者和每一位参与者而言,理解并拥抱可编程资产的价值新逻辑,不再是一个前瞻性的课题,而是在即将到来的价值互联网时代,抓住未来增长钥匙的必然要求。

BTC-1.19%
ETH0.8%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 置顶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