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广场活动:#发帖赢代币TRUST 💥
在 Gate 广场发布与 TRUST 或 CandyDrop 活动 相关的原创内容,即有机会瓜分 13,333 枚 TRUST 奖励!
📅 活动时间: 2025年11月6日 – 11月16日 24:00(UTC+8)
📌 相关详情:
CandyDrop 👉 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7990
📌 参与方式:
1️⃣ 在 Gate 广场发布原创内容,主题需与 TRUST 或 CandyDrop 活动相关;
2️⃣ 内容不少于 80 字;
3️⃣ 帖子添加话题: #发帖赢代币TRUST
4️⃣ 附上任意 CandyDrop 活动参与截图。
🏆 奖励设置(总奖池:13,333 TRUST)
🥇 一等奖(1名):3,833 TRUST / 人
🥈 二等奖(3名):1,500 TRUST / 人
🥉 三等奖(10名):500 TRUST / 人
📄 注意事项:
内容必须原创,禁止抄袭或灌水;
获奖者需完成 Gate 广场身份认证;
活动最终解释权归 Gate 所有。
打工人选择自称“牛马”而非卡皮巴拉、小猫咪或小狗狗等形象,主要源于以下社会文化、语言隐喻和群体心理的深层原因:
---
一、象征意义的核心差异
1. 牛马:劳动工具属性的直接映射
牛和马作为传统农耕社会的核心劳动力,其形象天然承载着“被驱使”“高强度劳动”“低自主权”的隐喻。这与当代打工人的职场处境高度契合——重复性工作、被资本支配、缺乏上升空间等。例如,工厂工人常被比作“牛”般机械劳作,而销售或项目人员则像“马”一样奔波不止。
2. 卡皮巴拉:情绪稳定的解压符号
卡皮巴拉(水豚)的走红源于其“佛系”“情绪稳定”的标签,更多被年轻人用于缓解压力,而非直接映射劳动状态。它的形象偏向被动接受现实,而非主动表达对劳动关系的批判。
3. 小猫咪/小狗狗:情感依赖的萌化符号
猫狗作为宠物代表被宠爱、被照顾的形象,与打工人“被剥削”“自我工具化”的群体认知相悖。这类称呼更适合表达亲密关系或情感需求,而非职场困境的集体共鸣。
---
二、历史与文化的延续性
1. 底层劳动者的历史符号
“牛马”一词早在民国时期就被用于描述底层劳工,如鲁迅笔下“盛世的牛马,乱世的炮灰”的比喻。这种历史延续性强化了其作为阶级符号的认同感,而卡皮巴拉等新兴网络符号缺乏类似的文化根基。
2. 自嘲传统的演变
从“社畜”到“牛马”,打工人的自嘲始终围绕“非人化劳动”展开。牛马的动物属性更贴近工具性(如耕田、拉车),而卡皮巴拉作为异宠,更多代表都市青年的猎奇和解压。
---
三、群体心理与表达需求
1. 黑色幽默的抗争性
“牛马”的自称带有强烈的反讽意味,既承认被异化的现实,又通过戏谑消解无力感。例如,打工人用“牛马”调侃加班、低薪,隐含对劳动价值的质疑。而卡皮巴拉等形象过于温和,难以承载此类尖锐表达。
2. 身份认同的凝聚力
“牛马”已成为一种集体身份标签,通过共享符号形成群体共鸣。例如,网络热梗“牛马东升西落,拉垮至死不渝”将个体困境升华为群体叙事。相比之下,卡皮巴拉更多是个人情绪寄托,缺乏阶级批判的公共性。
---
四、语言传播的适配性
1. 方言与网络梗的融合
“牛马”起源于东北方言(原指“爱吹牛但无能的人”),经网络传播后语义泛化,更易被不同地域、行业的打工人接受。而“卡皮巴拉”作为音译词,传播门槛较高,且与劳动场景关联较弱。
2. 简洁性与冲击力
“牛马”二字简洁有力,符合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表达习惯,而“卡皮巴拉”“小猫咪”等称呼因音节复杂或萌化属性,削弱了批判力度。
---
总结
“牛马”因其工具属性、历史隐喻和抗争性表达,成为打工人群体困境的精准投射;而卡皮巴拉、小猫咪等形象因文化符号的差异性和表达力不足,难以替代这一角色。本质上,这种选择反映了打工人对劳动异化的清醒认知,以及通过自嘲寻求共鸣的集体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