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的气候危机:关于环保区块链和绿色洗白的真相

1000亿美元的碳足迹

加密货币的能源消耗引发了全球性的辩论。仅比特币的电力消耗就超过了像阿根廷这样的整个国家。但随着行业面临去绿色化的压力,一些项目对可持续性提出了大胆的声明,而其他一些项目则在悄然进行创新。关于环保区块链和值得警惕的绿色洗白策略,我们来看看真相。


问题 – 加密货币的碳足迹

区块链的能源使用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原因如下:

1. 工作量证明(PoW):

  • 比特币和以太坊 (pre-merge) 使用 PoW,这需要大量的计算能力。
  • 比特币的年能源消耗:约150 TWh (比瑞典多)。

2. 电子废物:

  • 采矿硬件很快就会过时,导致电子垃圾。
  • 示例:比特币挖矿每年产生 ~30,000 吨电子垃圾。

3. 公众感知:

高能耗已导致像中国这样的国家禁止,并受到全球监管机构的审查。

专业提示:使用Digiconomist等工具来跟踪区块链的能源消耗。


解决方案-环保区块链

几个项目正在引领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1.以太坊 2.0

  • 过渡到权益证明(PoS),能源利用率降低约99.95%。
  • 现在消耗的能量比 YouTube 少。

2.Algorand (ALGO)

  • 使用了一种纯权益证明(PPoS)共识机制,声称实现碳中和。
  • ClimateTrade合作,以抵消排放。

3.Hedera Hashgraph (HBAR)

  • 声称是最节能的区块链,使用哈希图共识。
  • 每笔交易的能源使用量:0.0001 kWh (vs。比特币的 1,173 kWh)。

4.奇亚(XCH)

  • 使用存储而非计算的 (PoST),即空间和时间证明。
  • 批评者认为,由于硬盘磨损,它仍然消耗大量能源。

示例: 以太坊在2022年的合并将其每年的碳排放量减少约1100万吨。


绿色洗牌陷阱 - 需要注意的事项

并非所有“环保”的说法都是真实的。以下是识别绿色洗牌的方法:

1. 模糊的声明:

  • 声称自己是“碳中和”的项目,没有证据或第三方审计。

2. 抵消而不减少

  • 依赖碳抵消而不解决潜在的能源使用问题。

3. 误导性指标

  • 忽略总网络消耗,而突出每笔交易的能源效率。

专业提示:寻找具有第三方认证的项目(,例如CarbonNeutral,ClimatePartner)。


如何负责任投资——绿色加密货币指南

以下是支持环保区块链的方法:

1.研究能源使用

  • 使用Crypto Climate AccordCCAF等资源来比较区块链的可持续性。

2. 支持PoS项目:

  • 投资于诸如以太坊2.0、卡尔达诺和索拉纳之类的PoS区块链。

3.倡导变革

  • 支持比特币矿业委员会等倡议,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4. 抵消您的足迹:

  • 使用像Moss.Earth这样的平台来抵消与加密货币相关的排放。

未来 - 加密货币可以走向绿色吗?

行业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一些项目正在取得进展,而其他一些项目落后。关键趋势要关注:

1. 可再生能源挖矿:

  • 比特币矿工越来越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水力发电。

2.监管压力

  • 政府可能会对加密项目征收碳税或能源限制。

3.消费者需求

  • 随着意识增强,环保的区块链技术可能获得竞争优势。

示例: 特斯拉确认50%的挖矿使用可再生能源后,恢复了对比特币的支付。


结论:通往更绿色的加密未来之路 加密货币的气候危机是真实的,但解决方案也是真实的。通过支持环保区块链并揭露绿色洗白,我们可以推动行业走向可持续发展。

🚀 想要更多见解? 订阅Meta Crypto Master,获取有关加密货币可持续性、市场趋势和投资策略的更新。

*免责声明:这不是财务建议。始终做自己的研究。


CTA“与关心加密货币未来的朋友分享这一点,并在下方发表您对绿色洗白的看法!”


#CryptoClimate #环保加密货币 #Greenwashing #元宇宙加密大师 #Blockchain #以太坊 #Bitcoin #Algorand #Hedera #加密投资 #CryptoCommunity #加密教育 #加密洞察 #CryptoNews #DeFi #CryptoPortfolio #金融自由 #加密策略


NOT-6.97%
ETH-0.59%
ALGO-2.19%
查看原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