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市场的长期发展中,**「牛市」与「熊市」**如同潮汐起落,是市场自然循环的一部分。大多数投资者偏好牛市的繁荣与乐观氛围,但真正考验投资耐心与判断力的,往往是熊市来临之际。
熊市(Bear Market)通常指某一金融指标从高点下跌20%以上的情况,这种下跌趋势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举例来说,当道琼指数在2022年9月26日收盘跌至29260.81点时,相较于同年1月5日的36952.65点高点,跌幅已超过20%,正式进入熊市阶段。相对地,当资产价格从低点上涨超过20%,则被称为牛市(Bull Market)。
值得注意的是,熊市概念不仅适用于股票,还可以描述债券、房地产、贵金属、大宗商品、汇率、加密资产等各类资产的走势。
需要注意: 熊市是资本市场的专有概念,主要指资产价格自高点大幅下跌。这与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增率为负的通货紧缩现象不同,后者反映的是更深层的经济问题。虽然两者可能同时出现,但概念并不等同。
此外,「熊市」与「市场修正(correction)」也有区别。市场修正指的是资产价格从高点回落10%~20%,通常属于短期调整,发生频率较高,持续时间较短。相比之下,熊市是较长期、系统性的市场低迷,对投资者心理与资产配置的影响更为深远。
熊市的最直接表现是资产价格从近期高点下跌超过20%。根据部分金融监管机构的定义,当主要股指在至少两个月内下跌20%或更多时,可视为市场进入熊市阶段。
以标普500指数为例,熊市平均持续时间约为367天。回顾近期的5次熊市,指数平均下跌38%才开始反转,而要重返前期高点通常需要数年时间。
熊市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失业率攀升等宏观经济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往往会采取量化宽松等政策来刺激经济。历史经验表明,在量化宽松政策实施前的市场反弹通常只是熊市中的暂时回升。
熊市的出现往往与资产泡沫过度膨胀有关。当市场参与者表现出非理性的投资热情时,监管机构可能会采取紧缩政策来抑制通膨,这可能触发阶段性熊市。
熊市的形成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是几个常见的诱因:
◾ 市场信心崩塌
当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前景感到悲观时,消费者会增加储蓄并减少非必需品消费,企业可能会缩减招聘和扩张计划,资本市场对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预期下降,导致大量资金撤离市场。这三者相互影响,可能引发股价短期内急剧下跌。
◾ 资产价格泡沫破裂
当资产价格被炒作到极高水平,没有新的买家愿意接盘时,价格就会开始下跌。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引发踩踏效应,加速资产价格的下跌速度。价格的剧烈波动进而导致市场信心崩溃。
◾ 金融或地缘政治风险
重大事件如金融机构倒闭、主权债务危机、战争冲突等,都可能引发市场恐慌。例如,俄乌冲突推高能源价格,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中美贸易摩擦也对企业供应链和利润造成了冲击。
◾ 货币政策收紧
如央行提高利率、缩减资产负债表等措施,会减少市场流动性,抑制企业和消费者支出,进而对股市产生压力。
◾ 外部冲击
自然灾害、疫情爆发或能源危机等突发事件,都可能导致全球市场大幅下跌。比如2020年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就引发了一轮市场恐慌。
让我们按时间顺序回顾美股近期经历的几次重要熊市。
2022年的熊市始于1月4日。主要原因是疫情后全球央行大规模量化宽松导致通膨上升,加上俄乌冲突推高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加剧通膨压力。美联储为抑制通膨而大幅加息并缩减资产负债表,同时市场信心下降,尤其是前期涨幅较大的科技股受到较大冲击。
由于抑制通膨的政策仍在持续,市场预期这轮熊市可能延续至2023年。
2019年底中国武汉出现新型冠状病毒,2020年疫情在全球蔓延引发市场恐慌,这是历史上最短暂的熊市。从2020年2月12日道琼指数高点29568点,到3月23日最低点18213点,再到3月26日收盘22552点(上涨超过20%),仅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就脱离熊市。
各国政府汲取2008年金融危机的教训,迅速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以维持市场流动性,有效化解了危机,并开启了为期两年的强劲牛市。
这次熊市始于2007年10月9日,当天道琼斯指数收于14,164.43点,到2009年3月6日跌至6,544.44点,跌幅高达53.4%。
此次危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2000年网络泡沫破裂和2001年911事件后,美联储大幅降息刺激经济。低利率环境导致房地产市场快速升温,银行为追求更高利润而放宽贷款标准,并将高风险贷款包装成金融产品售出。当房价上涨过快,央行开始加息以控制通膨,房地产投资降温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导致2008年股市崩盘。直到2013年3月5日,道琼斯指数才恢复到2007年的高点水平。
这次股市泡沫主要源于1990年代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许多高科技公司纷纷上市。然而,这些公司大多缺乏实际盈利能力,仅靠概念炒作,导致严重的估值泡沫。当市场出现撤资迹象时,引发了严重的踩踏效应。
2000年的熊市结束了美股史上最长的牛市,并引发了次年的经济衰退。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更加剧了股市的下跌,震惊全球。
1987年10月19日,道琼工业指数单日暴跌22.62%,成为华尔街著名的「黑色星期一」。198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繁荣,经历了数年牛市,但到了1987年,美联储不断提高利率,加上中东局势紧张,市场开始进入盘整阶段。同时,程式化交易的出现加剧了市场波动,当股价短期大幅下跌时触发自动卖出指令,进一步加速了股价下跌。
政府吸取了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教训,在市场恐慌发生后迅速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措施,如降息、引入熔断机制等,避免市场进一步恐慌。市场在16个月后回到原先高点,虽然也引发了全球市场的一次恐慌,但相比1929年持续十年的萧条,这次市场恢复得相对较快,也表明市场已经学会如何更好地应对和消化负面信息。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施石油禁运并减产,导致油价在半年内从每桶3美元飙升至12美元。这场危机加剧了美国已有的通膨压力,引发了「滞胀」现象——1974年GDP下降4.7%,但通膨率却高达12.3%。
美股自1973年1月高点开始下跌,主要受经济放缓和利率上升影响,随后的石油危机和水门事件进一步打击市场信心。最终标普500指数累计下跌48%,道琼指数跌幅超过50%,熊市持续21个月,是美股近代史上持续时间较长、跌幅也较深的一次系统性崩盘。尽管美联储后来试图通过加息抑制通膨,但政策效果不佳,熊市结束后经济复苏仍然缓慢。
在股市处于熊市阶段时,投资者应当:
除了保留现金外,若想继续投资,可以考虑:
考虑到熊市中下跌概率较高,投资者可以考虑使用做空工具,如差价合约(CFD)等金融产品。这些工具允许投资者在市场下跌时也能获利,但同时也需要注意相应的风险。
面对熊市,保持理性、耐心和长期视角至关重要。适当的风险管理和资产配置策略可以帮助投资者度过市场低迷期,并为未来的牛市做好准备。
8.2万 热度
1.4万 热度
8272 热度
17.1万 热度
826 热度
什么是熊市?熊市的前兆与因应策略
在金融市场的长期发展中,**「牛市」与「熊市」**如同潮汐起落,是市场自然循环的一部分。大多数投资者偏好牛市的繁荣与乐观氛围,但真正考验投资耐心与判断力的,往往是熊市来临之际。
熊市的定义
熊市(Bear Market)通常指某一金融指标从高点下跌20%以上的情况,这种下跌趋势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举例来说,当道琼指数在2022年9月26日收盘跌至29260.81点时,相较于同年1月5日的36952.65点高点,跌幅已超过20%,正式进入熊市阶段。相对地,当资产价格从低点上涨超过20%,则被称为牛市(Bull Market)。
值得注意的是,熊市概念不仅适用于股票,还可以描述债券、房地产、贵金属、大宗商品、汇率、加密资产等各类资产的走势。
需要注意: 熊市是资本市场的专有概念,主要指资产价格自高点大幅下跌。这与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增率为负的通货紧缩现象不同,后者反映的是更深层的经济问题。虽然两者可能同时出现,但概念并不等同。
此外,「熊市」与「市场修正(correction)」也有区别。市场修正指的是资产价格从高点回落10%~20%,通常属于短期调整,发生频率较高,持续时间较短。相比之下,熊市是较长期、系统性的市场低迷,对投资者心理与资产配置的影响更为深远。
熊市的典型特征
1. 资产价格大幅下跌
熊市的最直接表现是资产价格从近期高点下跌超过20%。根据部分金融监管机构的定义,当主要股指在至少两个月内下跌20%或更多时,可视为市场进入熊市阶段。
2. 持续时间较长
以标普500指数为例,熊市平均持续时间约为367天。回顾近期的5次熊市,指数平均下跌38%才开始反转,而要重返前期高点通常需要数年时间。
3. 经济衰退与失业率上升
熊市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失业率攀升等宏观经济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往往会采取量化宽松等政策来刺激经济。历史经验表明,在量化宽松政策实施前的市场反弹通常只是熊市中的暂时回升。
4. 资产泡沫严重
熊市的出现往往与资产泡沫过度膨胀有关。当市场参与者表现出非理性的投资热情时,监管机构可能会采取紧缩政策来抑制通膨,这可能触发阶段性熊市。
导致熊市的主要因素
熊市的形成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是几个常见的诱因:
◾ 市场信心崩塌
当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前景感到悲观时,消费者会增加储蓄并减少非必需品消费,企业可能会缩减招聘和扩张计划,资本市场对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预期下降,导致大量资金撤离市场。这三者相互影响,可能引发股价短期内急剧下跌。
◾ 资产价格泡沫破裂
当资产价格被炒作到极高水平,没有新的买家愿意接盘时,价格就会开始下跌。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引发踩踏效应,加速资产价格的下跌速度。价格的剧烈波动进而导致市场信心崩溃。
◾ 金融或地缘政治风险
重大事件如金融机构倒闭、主权债务危机、战争冲突等,都可能引发市场恐慌。例如,俄乌冲突推高能源价格,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中美贸易摩擦也对企业供应链和利润造成了冲击。
◾ 货币政策收紧
如央行提高利率、缩减资产负债表等措施,会减少市场流动性,抑制企业和消费者支出,进而对股市产生压力。
◾ 外部冲击
自然灾害、疫情爆发或能源危机等突发事件,都可能导致全球市场大幅下跌。比如2020年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就引发了一轮市场恐慌。
近期美股熊市回顾
让我们按时间顺序回顾美股近期经历的几次重要熊市。
1. 2022年熊市:通膨高企引发政策收紧
2022年的熊市始于1月4日。主要原因是疫情后全球央行大规模量化宽松导致通膨上升,加上俄乌冲突推高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加剧通膨压力。美联储为抑制通膨而大幅加息并缩减资产负债表,同时市场信心下降,尤其是前期涨幅较大的科技股受到较大冲击。
由于抑制通膨的政策仍在持续,市场预期这轮熊市可能延续至2023年。
2. 2020年新冠疫情引发全球恐慌
2019年底中国武汉出现新型冠状病毒,2020年疫情在全球蔓延引发市场恐慌,这是历史上最短暂的熊市。从2020年2月12日道琼指数高点29568点,到3月23日最低点18213点,再到3月26日收盘22552点(上涨超过20%),仅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就脱离熊市。
各国政府汲取2008年金融危机的教训,迅速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以维持市场流动性,有效化解了危机,并开启了为期两年的强劲牛市。
3.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这次熊市始于2007年10月9日,当天道琼斯指数收于14,164.43点,到2009年3月6日跌至6,544.44点,跌幅高达53.4%。
此次危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2000年网络泡沫破裂和2001年911事件后,美联储大幅降息刺激经济。低利率环境导致房地产市场快速升温,银行为追求更高利润而放宽贷款标准,并将高风险贷款包装成金融产品售出。当房价上涨过快,央行开始加息以控制通膨,房地产投资降温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导致2008年股市崩盘。直到2013年3月5日,道琼斯指数才恢复到2007年的高点水平。
4. 2000年网络泡沫
这次股市泡沫主要源于1990年代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许多高科技公司纷纷上市。然而,这些公司大多缺乏实际盈利能力,仅靠概念炒作,导致严重的估值泡沫。当市场出现撤资迹象时,引发了严重的踩踏效应。
2000年的熊市结束了美股史上最长的牛市,并引发了次年的经济衰退。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更加剧了股市的下跌,震惊全球。
5. 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10月19日,道琼工业指数单日暴跌22.62%,成为华尔街著名的「黑色星期一」。198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繁荣,经历了数年牛市,但到了1987年,美联储不断提高利率,加上中东局势紧张,市场开始进入盘整阶段。同时,程式化交易的出现加剧了市场波动,当股价短期大幅下跌时触发自动卖出指令,进一步加速了股价下跌。
政府吸取了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教训,在市场恐慌发生后迅速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措施,如降息、引入熔断机制等,避免市场进一步恐慌。市场在16个月后回到原先高点,虽然也引发了全球市场的一次恐慌,但相比1929年持续十年的萧条,这次市场恢复得相对较快,也表明市场已经学会如何更好地应对和消化负面信息。
6. 1973-1974年石油危机与滞胀冲击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施石油禁运并减产,导致油价在半年内从每桶3美元飙升至12美元。这场危机加剧了美国已有的通膨压力,引发了「滞胀」现象——1974年GDP下降4.7%,但通膨率却高达12.3%。
美股自1973年1月高点开始下跌,主要受经济放缓和利率上升影响,随后的石油危机和水门事件进一步打击市场信心。最终标普500指数累计下跌48%,道琼指数跌幅超过50%,熊市持续21个月,是美股近代史上持续时间较长、跌幅也较深的一次系统性崩盘。尽管美联储后来试图通过加息抑制通膨,但政策效果不佳,熊市结束后经济复苏仍然缓慢。
面对熊市的投资策略
策略一:降低投资组合风险
在股市处于熊市阶段时,投资者应当:
策略二:关注熊市中表现良好的标的
除了保留现金外,若想继续投资,可以考虑:
策略三:利用适合熊市的金融工具
考虑到熊市中下跌概率较高,投资者可以考虑使用做空工具,如差价合约(CFD)等金融产品。这些工具允许投资者在市场下跌时也能获利,但同时也需要注意相应的风险。
面对熊市,保持理性、耐心和长期视角至关重要。适当的风险管理和资产配置策略可以帮助投资者度过市场低迷期,并为未来的牛市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