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 广场「创作者认证激励计划」开启:入驻广场,瓜分每月 $10,000 创作奖励!
无论你是广场内容达人,还是来自其他平台的优质创作者,只要积极创作,就有机会赢取豪华代币奖池、Gate 精美周边、流量曝光等超 $10,000+ 丰厚奖励!
参与资格:
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即可报名👇
1️⃣ 其他平台已认证创作者
2️⃣ 单一平台粉丝 ≥ 1000(不可多平台叠加)
3️⃣ Gate 广场内符合粉丝与互动条件的认证创作者
立即填写表单报名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7159
✍️ 丰厚创作奖励等你拿:
🎁 奖励一:新入驻创作者专属 $5,000 奖池
成功入驻即可获认证徽章。
首月发首帖(≥ 50 字或图文帖)即可得 $50 仓位体验券(限前100名)。
🎁 奖励二:专属创作者月度奖池 $1,500 USDT
每月发 ≥ 30 篇原创优质内容,根据发帖量、活跃天数、互动量、内容质量综合评分瓜分奖励。
🎁 奖励三:连续活跃创作福利
连续 3 个月活跃(每月 ≥ 30 篇内容)可获 Gate 精美周边礼包!
🎁 奖励四:专属推广名额
认证创作者每月可优先获得 1 次官方项目合作推广机会。
🎁 奖励五:Gate 广场四千万级流量曝光
【推荐关注】资源位、“优质认证创作者榜”展示、每周精选内容推荐及额外精选帖激励,多重曝光助你轻
稳定币的三重困境:BIS报告揭示数字货币未来挑战
稳定币的三重困境与未来之路
数字资产领域中,稳定币无疑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创新之一。它们通过与法币挂钩,在波动的加密世界中构建了一个价值"避风港",并逐渐成为去中心化金融和全球支付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市值的快速增长似乎预示着一种新型货币形态的崛起。
然而,国际清算银行(BIS)在其2025年5月经济报告中发出了严厉警告。BIS指出稳定币并非真正的货币,其繁荣背后潜藏着可能动摇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这一论断引发了对稳定币本质的重新审视。
本文将深入解读BIS报告提出的货币"三重门"理论 - 单一性、弹性和完整性,分析稳定币面临的困境,并探讨数字货币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重门:单一性之困 - 稳定性的挑战
货币的"单一性"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基石,意味着任何时间、地点,一单位货币的价值都应等同于其面值。这种价值的恒定统一是货币履行基本职能的前提。
BIS认为,稳定币的价值锚定机制存在先天缺陷,无法从根本上保证与法币的1:1兑换。其信任来源于私营发行方的商业信用和储备资产,而非国家信用,这使其面临"脱钩"风险。
历史上的"自由银行时代"(1837-1863年的美国)就是一个警示。当时各州特许的私人银行可发行自己的银行券,理论上可兑换成贵金属,但实际价值因发行银行的信誉而异。这种混乱局面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BIS认为,今天的稳定币正是这一历史乱象的数字翻版。
近期算法稳定币UST的崩盘事件更是生动展示了当信任链条断裂时,所谓的"稳定"是何等脆弱。即便是资产抵押型稳定币,其储备资产的构成、审计和流动性也一直备受质疑。
第二重门:弹性之殇 - 100%准备金的局限性
货币的"弹性"指金融体系根据经济活动需求动态创造和收缩信用的能力,是市场经济自我调节、持续增长的关键。
BIS指出,特别是那些标榜100%高质量流动性资产作为准备金的稳定币,实际上是一种"窄银行"模型。这种模型虽然看似安全,但完全牺牲了货币的"弹性"。
传统银行体系中,初始存款通过信用创造可以派生出更多货币,支持实体经济运转。而在稳定币体系中,资金被"锁定"为储备,无法用于放贷,缺乏自我调节和支持经济增长的能力。
这种"无弹性"特性不仅限制了稳定币自身发展,还可能对现有金融体系构成冲击。如果大量资金从商业银行流出转而持有稳定币,将导致银行可用于放贷的资金减少,可能引发信贷紧缩,最终伤害到需要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和创新活动。
第三重门:完整性之缺 - 匿名性与监管的博弈
货币的"完整性"要求支付系统安全、高效,并能有效防范非法活动。这需要健全的法律框架、明确的权责划分和强大的监管执行能力。
BIS认为,稳定币尤其是建立在公有链上的稳定币,其匿名性与去中心化特性对金融"完整性"构成了严峻挑战,使传统金融监管手段难以奏效。
在公链上,大额资金可以在几分钟内在匿名地址间转移,且手续费低廉。虽然交易记录是公开的,但要将地址与现实世界的个人或实体对应起来异常困难,这为非法资金跨境流动提供了便利。
相比之下,传统国际银行转账虽然效率较低、成本较高,但每笔交易都处于严密的监管网络中。汇款行、收款行和中间代理行都必须遵守各自国家的法规,对交易双方身份进行核实,并向监管机构报告可疑交易。
稳定币的技术特性从根本上挑战了这种基于中介机构的监管模式。这是全球监管机构对其保持高度警惕,并呼吁将其纳入全面监管框架的根本原因。
补充思考:技术脆弱性与系统性影响
除了经济学层面的挑战,稳定币在技术层面也存在潜在风险。它高度依赖互联网和底层区块链网络,一旦发生大规模网络中断或针对性攻击,整个系统可能陷入停滞甚至崩溃。长远来看,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的发展也可能对现有加密体系构成威胁。
稳定币的崛起还在与传统银行争夺存款资源,可能削弱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而稳定币发行方通过购买美国国债来支撑其价值的过程,实际上也受到银行体系准备金的约束,并非可以无限扩张。
未来展望:在"围剿"与"招安"之间
稳定币的未来正走向十字路口,面临监管"围剿"与被纳入主流金融体系的"招安"两种可能。
BIS提出了一个基于央行货币、商业银行存款和政府债券"代币化"的"统一账本"方案,旨在吸收代币化技术优势,同时将其置于中央银行主导的信任基础之上。
市场演进可能呈现分化态势:一部分稳定币发行商将积极拥抱监管,实现完全透明化;另一部分可能选择在监管相对宽松的地区运营,继续服务特定利基市场。
稳定币的"三重门"困境既揭示了其自身缺陷,也反映了现有金融体系的不足。未来的发展道路或许在于审慎融合顶层设计与市场创新,在"围剿"与"招安"之间寻求平衡,以实现更高效、安全、普惠的金融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