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稳定币将主导Web3支付未来 U卡只是过渡形态

robot
摘要生成中

U卡困境与加密支付的未来发展

当前支付赛道处于质变前的中间形态阶段。虽然现有产品在设计细节、可用性和合规性上有所提升,但距离建立完整可持续的Web3支付框架还有一定距离。这种尚未成型的状态反而成为近期市场热议的焦点之一。

U卡作为加密支付的最新形态,本质上是一种过渡机制。它通过绑定链上账户与稳定币余额,结合合规的链下消费接口,实现了Web2与Web3资产逻辑的融合。U卡迅速获得关注,一方面源于用户对链上资产日常消费的期待,另一方面也反映稳定币正试图从传统场景向C端零售和本地支付拓展。

然而,U卡运营模式高度依赖传统金融体系的许可,难以长期持续。严格来说,U卡并非稳定盈利的商业模式,而只是一种依赖外部许可的服务形式。项目方需要依赖多层金融中介完成清算,自身仅是链条末端的执行者。U卡运营成本极高,本质上是亏本生意。项目方既无稳定手续费收入,也缺乏话语权,却要承担用户服务压力。

要改变这一局面,项目方可考虑两种路径:一是加入账户体系,作为生态连接加密行业,在合规机制上获得话语权;二是等待美国稳定币法案完善,绕开现有清算系统,抓住美元稳定币带来的新机遇。

对钱包和交易所而言,U卡更多是增强用户粘性的辅助功能。但对缺乏流量入口和金融基础设施经验的Web3初创团队来说,想靠补贴和规模打造可持续U卡项目难度较大。

加密支付的困境源于传统金融结算体系。然而,对加密支付的定义仍存在争议。有人主张模仿日常生活的扫码支付,也有人在匿名网络中探索新含义。后者认为支付的本质不是清算,而是流通,这种观点在区块链发展中得到广泛实践。

以潮汕人、印巴系地下钱庄为例,他们构建了基于关系、信任和资产循环的数字生态。这种"数字钱庄"的核心是信任,资金流转和延迟结算都依赖于信任。在这种机制下,支付不再是一对一关系,而是一种不断流转的一对多对一形态。

事实上,"数字钱庄"式的封闭生态结构已在链上运行多年,解决了部分资金灰色流通问题,但未能将加密支付推向主流应用。相反,真正具有全球化潜力并逐步接近用户端的,是以美元稳定币为核心、依托合规网络构建的链上结算体系。

地下钱庄式的链上结构早已存在,无论是东南亚灰产套利组织还是俄罗斯军方通过USDT进行国际结算,都已具备成熟手段。然而,这类模型并非为普通用户设计,而是服务于需要规避监管的场景。

从系统性视角看,真正能规模化的支付体系需要资金能自由进出,而非仅仅实现资金沉淀。TON红包系统等链上积分账户虽具商业价值,但难以打破生态壁垒,无法与现实世界账户体系稳定映射。

推动Web3支付从"暗网"走向"主网"的是美国政策层面对稳定币支付网络的扶持。2024年美国财政部推动GENIUS法案,稳定币首次被赋予"战略支付基础设施"定位。多家金融科技公司迅速推进美元稳定币在国际结算、商户收单、平台结算中的应用扩展。

随着美元全球货币地位面临挑战,美国正试图构建"美元+美元稳定币"的新型双轨货币体系。稳定币已成为美国在国际金融竞争中的战略工具,从国会立法到财政部引导,从传统银行参与到支付网络嵌入,美元稳定币的推进正全面加速。

数字钱庄式的支付模型难以承载这样的战略体系。地下钱庄模式本质在于逃避监管,而美国要构建的是监管嵌入式的全球金融网络。数字钱庄依赖社群信任与灰色空间套利,而美元稳定币体系必须建立在合规金融机构、监管许可链条之上。

加密行业的未来将与传统金融全面融合、相互嵌套。无论是大型金融机构推出自有稳定币,还是支付巨头集成链上支付,都表明传统金融正加速进入链上世界,其标准是合规、透明、可监管。

Web3支付的真正未来,是构建在美元稳定币与合规结算通道基础上的网络。它既能承接去中心化的开放性,也能借助现有法币体系的信用基石。这个体系允许资金自由进出,强调身份抽象但不逃避监管,融合用户意图但不脱离法律边界。在此框架下,资金不仅能进入Web3世界,更能自由离开,服务于全球商品与劳务交换。

TON-1.85%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6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