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架構與內部運作原理

零知識協處理器(ZK Coprocessors)的架構明確展現其作為鏈下運行、同時與鏈上系統維持加密連結之計算引擎的核心定位。本模組將深入剖析這類系統的架構設計、資料與計算流程,以及支援無信任驗證的加密原語。無論是希望將協處理器整合進應用程式的開發者,還是欲評估其可靠性與安全性的分析師,深入理解此架構都極為關鍵。

ZK 協同處理器的核心元件

ZK 協同處理器由多個關鍵元件組成,這些元件彼此協作,以在運算卸載時維持可驗證性。系統的核心為執行環境,通常建構為零知識虛擬機(zkVM)或特定領域的電路編譯器。此環境負責解讀程式碼或運算任務,並將其轉譯為適合生成零知識證明的算術電路。

證明者作為負責執行運算並產生加密證明的主體,會接收輸入資料,在鏈下執行必要的邏輯,並建立簡潔的證明,證明運算正確無誤,同時不洩漏敏感資訊。驗證者則通常是部署於目標區塊鏈上的智慧合約,能以極少資源驗證這些證明。經過精心設計,驗證流程所需運算量遠低於原始運算,從而實現高效率的鏈上驗證。

另一個重要的支援元件是資料介面,負責協同處理器如何自不同來源存取資訊。有些協同處理器直接查詢鏈上數據,其他則整合歷史數據或外部資料集,例如去中心化儲存網路或鏈下 API。這些資料的完整性必須可驗證,通常藉由 Merkle 證明或類似的加密承諾機制達成。

運算流程

ZK 協同處理器運作遵循明確流程,將複雜運算與輕量驗證分離。當去中心化應用程式或智慧合約需要進行無法於鏈上高效執行的運算時,便會啟動此流程。請求會傳送至協同處理器,由其彙整所需輸入,來源可能包含區塊鏈狀態、外部資料來源或用戶提供的資訊。

輸入資料彙整完成後,協同處理器會在 zkVM 或電路環境執行運算。在此階段,原始運算轉譯為結構化的算術電路,進而產生零知識證明。證明可摘要整個執行過程,讓驗證時不需再次執行原始運算。

證明生成後,會將結果送回區塊鏈。驗證者智慧合約隨即利用公鑰對該證明進行驗證。證明通過驗證後,運算結果即被採納,可用於更新鏈上狀態、觸發智慧合約邏輯,或作為後續去中心化運作的輸入。此流程兼顧運算正確性與高效率。

證明生成技術

證明生成為 ZK 協同處理器架構中計算密度最高的環節。專家表示,這一環節倚賴先進的加密技術,例如多項式承諾與多標量乘法,將運算轉換成一系列代數約束,最終藉由求解這些約束生成簡潔證明。

現代系統透過多種優化技術加速這一流程。例如快速傅立葉轉換(FFT)或數論轉換(NTT)可顯著提升多項式運算效率,是 zk-SNARK 和 zk-STARK 技術的核心。遞迴技術近年來日益重要,允許證明彼此嵌套。遞迴證明系統實現遞增式驗證,可將大型運算拆解為更小的證明,最後聚合成單一簡潔驗證。

這些優化對於讓 ZK 協同處理器有效應用於實際工作負載至關重要。缺乏這些優化時,證明生成過程可能過於緩慢或消耗資源,影響鏈下運算的效益。

鏈上驗證

驗證階段在目標區塊鏈上進行,架構設計優先考量運算成本最小化。協同處理器提交證明後,驗證者合約會利用預先計算的參數執行驗證演算法。對於 zk-SNARK 系統,這通常涉及常數時間配對檢查;zk-STARK 驗證者則仰賴基於雜湊的承諾與 FRI(快速 Reed-Solomon 互動式 Oracle 接近證明)協定。

零知識證明具備簡潔特性,驗證時通常只需數千位元組資料,且所需鏈上運算 gas 極少。如此高效率使 ZK 協同處理器可切實應用於生產環境。證明不僅確認運算正確,也同時驗證輸入完整性與輸出確定性。

安全模型與威脅

ZK 協同處理器的安全性奠基於密碼學安全與系統設計雙重基礎。密碼學層面,其安全取決於底層問題的難度,如橢圓曲線配對或以雜湊為基礎的承諾。只要這些基本密碼學原語維持安全,產生的證明無從偽造。

但協同處理器的實作方法或資料來源仍可能存在弱點。惡意證明者可能企圖規避電路約束或輸入錯誤資料。為降低這些風險,協同處理器普遍會依賴公開輸入承諾、Merkle 根或可信資料來源,以證明輸入的正當性。對電路進行審計及嚴謹形式驗證,對於預防設計錯誤同樣關鍵。

更廣泛的系統也必須應對活躍性與可用性問題。若協同處理器過於集中或僅由單一營運商掌控,將引入潛在信任假設或審查風險。新興設計正積極發展去中心化協同處理器網路,讓多個證明者可在證明生成過程中競爭或協作,進一步減少對單一實體的依賴。

免責聲明
* 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本課程不作為投資理財建議。
* 本課程由入駐Gate Learn的作者創作,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絕不代表Gate Learn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