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ko - 真正的以太坊 L2

要點

  • 由於交易量的增加,以太坊面臨著可擴展性問題,導致費用上漲和交易處理延遲。許多以太坊Layer 2項目沒有重視與以太坊的緊密聯繫,導致L2之間的碎片化和排序器中心化等問題。
  • Taiko致力於成為真正的以太坊Layer 2,通過保持與以太坊的全面互操作性,優先去中心化排序器,併為開發者提供全面支持。
  • Taiko在其主網發佈和社區互動中取得了顯著進展,成功應對了以太坊的可擴展性問題,同時堅持其核心原則。

以太坊於2015年首次推出,旨在通過智能合約和去中心化應用(dApps)最大化區塊鏈技術的潛力。然而,隨著以太坊網絡的用戶數量和交易量激增,它遇到了嚴重的可擴展性問題。

最初,以太坊的交易數量相對較少,因此區塊鏈的處理能力並不是一個顯著的問題。用戶可以快速且低成本地處理交易,網絡運行穩定。然而,隨著以太坊的受歡迎程度飆升,各類去中心化應用(如DeFi、遊戲和NFT市場)紛紛湧現,交易數量迅速增長。結果,交易被打包進區塊所需的時間增加,交易費用也急劇上升。這對從事小額交易或需要快速處理交易的用戶來說尤其負擔沉重。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以太坊基金會和社區探索了多種解決方案。其中最為突出的方案之一是分片(Sharding)。分片是一種可擴展性解決方案,它將區塊鏈網絡分成多個較小的“分片”,大幅提高交易處理量。類似於多臺計算機可以同時處理任務,分片技術允許以太坊網絡更快、更高效地處理更多交易。以太坊計劃引入這項技術,以顯著提升網絡的處理能力。

儘管分片技術帶來了許多有前景的好處,但由於對中心化的擔憂以及技術挑戰導致的開發延遲,以太坊從直接採用分片轉向了Layer 2方案。

隨著以太坊全面接受L2解決方案,多個以太坊Layer 2項目相繼出現。Taiko是這些以太坊L2之一,但它的發展方向與許多其他以太坊L2不同。由於Taiko旨在全面解決現有以太坊L2面臨的問題,在深入探討Taiko之前,讓我們首先了解以太坊L2的發展路徑及其遇到的問題。

1. 以太坊L2區塊鏈的黃金時代

1.1 以太坊L2區塊鏈的興起:各自的方式與理念

以太坊Layer 2包含了旨在提升交易處理速度、降低費用並保持以太坊主網(Layer 1)安全性的區塊鏈基礎設施。最著名的L2類型包括Plasma、Optimistic Rollup和zk Rollup。

以太坊L2項目開始根據其各自的理念、方法和信念開發自己的以太坊L2區塊鏈,同時追求解決以太坊可擴展性問題這一共同目標。結果是,用戶享受到了更低的費用和更快的交易速度。然而,這究竟是方向問題還是速度問題?在以太坊L2區塊鏈大量湧現的背景下,以太坊及其可擴展性問題開始逐漸被忽視。

本質上,以太坊L2是為了解決以太坊的可擴展性問題而創建的,但許多項目逐漸開始更多地專注於推廣自己的主網,而不是解決核心問題。許多以太坊L2項目開始以一種故意削弱與以太坊聯繫的方式運作,僅通過橋接提供有限的價值連接,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完全不支持與以太坊的連接。這導致了實際上與以太坊無關的獨立區塊鏈的產生。

例如,Blast於2024年2月29日上線其主網,最初強調其作為以太坊L2的方向和敘述。然而,在某個節點上,它開始自稱為“全棧鏈”,逐漸與以太坊保持距離。Blast在X平臺(原Twitter)上將其官方賬號從@Blast_L2改為@blast,這並非巧合。

來源:Jim X

這表明,儘管許多以太坊L2聲稱強調它們與以太坊的聯繫,並擴展其可擴展性,但似乎沒有真正的以太坊L2能夠真正堅持與以太坊共同發展的敘事。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

1.1.1 與以太坊的連接性逐漸減弱

許多L2解決方案越來越強調其獨特的功能和特性,導致與以太坊的連接性逐漸下降。這種建立獨立生態系統的願望源於對自主權的追求。然而,這種獨立性可能會阻礙與以太坊主網的互操作性,使用戶難以期望L2和以太坊之間實現無縫交互。結果,原本為解決以太坊可擴展性問題而誕生的L2區塊鏈,最終削弱了網絡的整體完整性。這違背了以太坊可擴展性解決方案的初衷,並可能在整個以太坊生態系統中引發混亂。

1.1.2 為了效率而引入中心化

一些L2項目在追求效率的過程中引入了中心化元素。雖然中心化方法在短期內可能帶來更高的性能和更低的費用,但它們破壞了區塊鏈技術所依賴的去中心化這一根本原則。這可能會導致在技術上的長期信任和安全性犧牲。此外,中心化結構創造了單點故障,增加了安全漏洞的風險,這對用戶和開發者來說都是重大威脅。

1.1.3 忽視了開發者的需求

在構建其生態系統時,L2項目往往給開發者帶來了困惑和負擔。由於每個L2項目採用了不同的技術方法,開發者不得不理解並適應多個平臺。這為開發新的dApp或將現有dApp移植到L2區塊鏈上設置了重大障礙。此外,由於L2區塊鏈之間缺乏標準化協議,開發者不得不為不同的基礎設施修改代碼。這種情況不僅降低了開發者的生產力,也阻礙了以太坊生態系統中的創新和增長。

L2項目可能會辯稱,他們別無選擇,只能做出這些決定以擴展其生態系統並獲得資本支持。然而,這種趨勢最終削弱了以太坊主網的安全性,對整個以太坊生態系統產生了負面影響。

1.2 迴歸核心

來源: Vitalik Buterin Warpcast

2024年7月,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 Buterin發表了一篇文章,批評當前區塊鏈行業對基礎設施的過度投資。Vitalik指出,這種對基礎設施的過度投資源於投資者間接投資於技術方面,而不是直接投資於幣或代幣,以滿足他們的道德良知。他的觀察似乎與L2項目的無序湧現相吻合。隨著大量資本流入基礎設施領域,僅關注利潤而忽視以太坊可擴展性敘事的項目不斷出現,這使得以太坊及其可擴展性問題被逐漸排除在L2敘事之外。

當然,對L2生態系統的投資本身並非壞事。資本對於項目的運行至關重要。然而,這些資本不應成為最高優先級。最重要的是關注L2解決方案旨在解決的問題及其解決方式。

L2項目必須不忘其解決以太坊可擴展性問題的初衷。關鍵在於保持與以太坊的互操作性,遵循去中心化原則,並提供一個開發者可以輕鬆參與的環境。如果L2解決方案未能找到這個平衡點,不僅會威脅到以太坊生態系統的發展,還會危及區塊鏈技術的長期信任和安全。當L2項目迴歸其核心原則,通過與以太坊的緊密合作貢獻於解決以太坊的可擴展性問題時,區塊鏈技術的真正進步將得以實現。

2. Taiko:真正的以太坊 L2

那麼,成為一個真正解決以太坊可擴展性問題的以太坊L2需要哪些條件呢?這裡似乎有三個關鍵因素:1) 是否與以太坊完全集成?2) 是否完全去中心化?3) 是否充分考慮了在以太坊環境中運營的開發者的需求?讓我們基於這些因素來審視Taiko在成為真正的以太坊L2方面所做的努力。

2.1 以太坊等效的L2

解決以太坊可擴展性問題的方案自然必須與以太坊良好集成。在這裡,集成不僅指系統層面的集成,還包括價值層面以及哲學層面的集成。當然,“集成”一詞並不意味著在許多方面完全相同或重複。然而,這仍然是成為真正的以太坊L2所必需的美德之一,因為許多區塊鏈繼續作為以太坊L2運行,但並未遵循這些基本原則。

2.1.1 類型-1 EVM 區塊鏈

2022年8月4日,Vitalik Buterin 發表了《不同類型的 ZK-EVMs》一文,對 zkEVMs 進行了分析和分類。根據他的分析,zkEVMs 被分為類型1、2、2.5、3 和 4,數字越高表示與以太坊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降低,但在證明生成和整體性能方面效率更高。換句話說,編號較高的 zkEVM 類型涉及對 EVM 核心的修改或引入額外模塊來優化性能。

雖然 Vitalik 在文章中也指出,技術上沒有哪個 zkEVM 類型是絕對優越的,各類型可能會共存,但他以以下聲明結束了這篇文章:

“就個人而言,我希望隨著 ZK-EVMs 和以太坊自身改進的結合,最終所有的 zkEVM 都能變成類型1,使其更加 ZK-SNARK 友好。”

最終,在互操作性和性能之間的選擇中,Vitalik 支持了以太坊可擴展性中的互操作性。雖然這篇文章是在2024年兩年前寫的,但現在大量以太坊L2區塊鏈的出現,使得這篇文章值得反思。要真正作為一個真正的以太坊L2區塊鏈,其最終目標應該是實現類型1的zkEVM。

儘管Vitalik的文章僅對zkEVM進行了分類,但如果我們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L2本身的結構也可以擴展到EVM類型或L2類型,這取決於它是否與以太坊完全集成。從這個角度來看,Taiko旨在通過使用一個與以太坊等效的類型1 EVM來提供以太坊的可擴展性。

由於Taiko旨在成為一個以太坊等效的L2區塊鏈,因此它在性能上不可避免地顯示出相對較低的表現,與其他類型的以太坊L2區塊鏈(如類型2或類型3)相比。然而,考慮到之前提到的其他L2區塊鏈並沒有完全致力於以太坊的可擴展性,這種權衡可能是可以理解的。值得注意的是,這並不是一個主要問題,因為Taiko團隊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明確設定了通過內部協議設計來改善性能不足的目標。

2.1.2 基於Rollup

來源:MEV 對“基於 Rollup”的解析

Taiko不僅與以太坊的系統基礎設施完全集成,還嘗試與以太坊的安全方面完全對接。Taiko 採用了一種被稱為“基於 Rollup”的概念,該概念在沒有中心化排序器的情況下運行。相反,以太坊的驗證者同時擔任 Taiko 的排序器,負責對交易和區塊進行排序。由於這些特性,碎片化的以太坊生態系統有可能重新整合到以太坊整體中。

由於基於 Rollup 的特性,以太坊的區塊提議者就是 Taiko 的排序器。這個角色帶有特定的職責,包括維持他們作為 Taiko 的 MEV(最大可提取價值)受益者的利潤以及作為排序器的活動性。這種額外的激勵機制鼓勵他們以更加謹慎的態度進行操作。

2.2 完全去中心化之路

從系統的角度來看,去中心化是一個繁瑣且不便的概念。坦率地說,如果一切都由一個單點處理和管理,效率無疑會更高,維護也會更簡單。因此,許多以太坊L2採用了中心化排序器模型。然而,這種方法也有缺點,例如惡意排序器可能會審查交易或放大單點故障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誰會信任這個系統呢?區塊鏈行業的出現正是因為沒有任何人可以被信任。為了消除這些潛在風險,完全去中心化是至關重要的。

來源:基於可爭議的 Rollup(BCR):一種可配置的多證明 Rollup 設計

完全去中心化需要滿足什麼條件?Taiko 思考了這個問題,並引入了基於可爭議的 Rollup(BCR)。避免中心化的關鍵是確保多個參與者的存在,防止勾結,同時鼓勵競爭。Taiko 採用的 BCR 是一種 Rollup,其特點是基於競爭機制的 Rollup 證明和排序,涵蓋了所有必要的要素。

34,469 行代碼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是無漏洞的。

  • Vitalik Buterin

Taiko 選擇 BCR 結構的原因是為了創建一個完全去中心化的環境。Vitalik Buterin 的論點強調,zk-SNARKs 目前還不是一個完全可靠的模塊。尤其是最新的 zk-SNARK 系統變得非常複雜,大大增加了出現錯誤的可能性。由於這一技術仍在完善中,預計將變得更加複雜,從而容易出現技術錯誤。當這種漏洞存在時,中心化的 Rollup 可能不會讓問題過於惡化,因為有一個實體負責並能夠解決任何技術錯誤或特定風險。然而,對於 Taiko 來說,其目標是一個完全去中心化的環境,因此很難明確解決這些問題。因此,Taiko 避免了盲目信任 zk-SNARKs 的結構。換句話說,通過 BCR 結構,Taiko 為 Rollup 證明錯誤的可能性做了準備,並建立了一個允許對錯誤 Rollup 證明進行挑戰的系統。

要理解 Taiko 的 BCR 如何工作,一個簡單的例子可能比複雜的解釋更有效。

  1. 艾莉斯提出了一個新區塊。
  2. 鮑勃提交了從 H1 → H2 的狀態變化證明。H1 是父哈希,H2 是新區塊哈希。鮑勃質押了 10,000 TAIKO 作為押金。他的證明進入冷卻期。
  3. 鮑勃提出的狀態信息及附帶的證明被公開披露。
  4. 辛迪認為鮑勃的狀態變化應該是 H1 → H3,而不是 H1 → H2。辛迪在冷卻期內質押了 10,000 TAIKO 作為競爭押金,並挑戰鮑勃的證明。
  5. 鮑勃和辛迪之間爭議的狀態變化被保留在冷卻期,等待更高級別的證明。這種更高級別的證明允許鮑勃和其他所有證明者對其進行挑戰。

情景 1 - 如果鮑勃的提議是正確的:

  1. 大衛驗證了鮑勃的 H1 → H2 提議,表明鮑勃是正確的。大衛因執行高級別證明而獲得 2,500 TAIKO 獎勵,併成為 H1 → H2 的證明者,質押 20,000 TAIKO 作為押金。
  2. 辛迪因提出了錯誤的修改提議而失去全部押金。
  3. 鮑勃收回了原本的 10,000 TAIKO 押金,並因提出正確的提議而獲得額外的 2,500 TAIKO 獎勵。
  4. 大衛的新提議和證明的冷卻期開始。

情景 2 - 如果鮑勃的提議是錯誤的,大衛提出了新的提議:

  1. 大衛提供了從 H1 → H4 的三步狀態變化證明,表明鮑勃的狀態變化是錯誤的。大衛因執行這一證明而獲得 2,500 TAIKO 獎勵,並質押 20,000 TAIKO 作為押金,為其修改後的狀態信息和證明提供資本基礎。
  2. 辛迪收回了原本的 10,000 TAIKO 押金,並因對鮑勃錯誤的狀態變化信息提出合法挑戰而獲得額外的 2,500 TAIKO 獎勵。
  3. 鮑勃因提出錯誤的狀態變化信息和證明而 forfeits 全部押金。
  4. 大衛的新提議和證明的冷卻期開始。

該結構通過競爭性押金機制,激勵卷疊證明者在挑戰時保持責任心,並防止不必要的攻擊。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驗證輪次的增加,參與競爭所需的押金顯著提高,從而有效避免了過多的競爭輪次。

此外,Taiko 在 BCR 結構中引入了多重證明系統。根據不同階段的需求,可以使用不同的卷疊證明系統(如 SGX、ZK、SGX+ZK 等),這為系統的靈活性和更穩定的運作提供了保障。儘管如此,該設計也存在一個缺點:當競爭頻率較低時,證明者的活躍度下降。由於該結構依賴頻繁的競爭來產生利潤,因此在競爭稀少的環境中,證明者可能選擇不參與。為了解決這個問題,Taiko 實施了動態調整機制,能夠在不同的卷疊證明系統之間切換,確保在低競爭環境下仍能保持系統的活躍性。

2.3 對於 EVM 構建者

各種以太坊 L2 所聲稱的特性以及更去中心化的 L2 都是有吸引力且必要的。然而,我們忽略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以太坊 L2 存在的目的是什麼?或者說,它們是為誰服務的?答案很簡單,它們存在的目的是為了生態系統中的參與者,那些希望使用這些以太坊 L2 的人。其中,吸引大量用戶並推動整個 L2 生態系統發展的建設者(builders)是最重要的。然而,在這個以太坊 L2 區塊鏈的黃金時代,出現了大量根據個別規則創建的基礎設施。簡而言之,就像在多個擁有截然不同法律法規的國家中運營同一服務,需要花費不必要的時間和金錢來解決問題。

那麼,我們如何幫助建設者有效地集中資源開發服務呢?答案是標準化規則,縮小基礎設施之間的差距。要實現這一點,必須引入那些經過歷史沉澱或已經被眾多建設者廣泛使用的基礎設施。沒錯,我們需要引入以太坊環境中使用的基礎設施。這使得建設者能夠使用他們在以太坊上已經開發的 方法和經驗,輕鬆適應以太坊 L2 區塊鏈。

Taiko 只有在幫助他人取得成功時,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在這方面,Taiko 正在展現對建設者的真正承諾。上述 Taiko 博客文章強調,Taiko 將通過允許生態系統參與者,尤其是建設者,能夠自由地進行工作來獲得收益。為了履行這一承諾,Taiko 繼續將所有開發實現發佈為開源,並採用了名為 Based Booster Rollup (BBR) 的結構,以幫助 EVM 建設者更快、更輕鬆地過渡。

BBR 是從建設者的角度擴展 Based Rollup 優勢的一個方案,回答瞭如果我們可以將 Based Rollup 的優勢應用於區塊鏈核心基礎設施的應用端會怎樣的問題。通過 Taiko 的 BBR,建設者可以在 L1 Ethereum 上一次性部署他們的 dApp,並且體驗到在所有 L2 上自動部署 dApp,而無需額外的工作或資源開支。

BBR 的運作方式類似於在筆記本電腦上增加額外的 CPU 或 SSD。通過在現有計算機上添加額外的模塊組件,提升性能而不改變基本結構,BBR 使得應用和服務能夠在 L1 Ethereum 的現有結構中更快、更顯著地增長。

通過這種方式,Ethereum 驗證者可以為整個 BBR 網絡提議區塊,並結合完全集成的 L2 優勢,BBR 可以作為一個解決方案,瞬間擴展 Ethereum。最終,這種方法可以解決當前所有 rollups 面臨的碎片化問題。換句話說,在保持 L1 的排序和所有相關優勢的同時,通過 L1 關聯的所有 L2 之間的網絡實現跨 rollups,從而實現 Ethereum 長期以來追求的可擴展性。

3. Taiko的願景:以太坊集成基礎設施和社區

我們已經探討了Taiko的目標方向。儘管它有三個強有力的敘事基礎,但僅有想法是不足以使其成為行業變革者的。想法必須在計劃的時間框架內實施,使他人能夠從這些實施中受益,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最終成為行業的變革者。那麼,讓我們從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角度來審視Taiko如何計劃成為行業的變革者。

3.1 以太坊集成基礎設施

其中一個關鍵支柱是基礎設施。作為成為真正的以太坊L2的基石,Taiko正在利用各種技術優勢來構建這一基礎設施。讓我們回顧一下Taiko基礎設施的發展歷程。

3.1.1 迄今為止 - 從Taiko Testnet到主網

Taiko並沒有試圖一次性實現所有目標。為了達到推出主網的重大目標,它進行了不少於七個Alpha測試網,逐步準備Taiko設想的概念。我們首先來看看這七個階段的Alpha測試網的內容。

Alpha Testnet-1 (Snæfellsjökull)

所有開發者可以部署智能合約,用戶可以像在以太坊上那樣使用所有以太坊和Solidity工具。這使每個人都可以進行測試並生成一些交易。此版本允許任何感興趣的人運行L2節點,並開放參與者作為提議者。為此,Taiko計劃運行一些節點並提出區塊,邀請大家參與。測試網包括一個在測試網和以太坊之間轉移資產的橋樑,以及一個用於檢查交易歷史的區塊瀏覽器。

Alpha Testnet-2 (Askja)

這是第一個成功驗證網絡能夠通過對所有人開放的證明機制運行的測試網。它為該版本的完全去中心化奠定了基礎。此外,實施了區塊鏈網絡的監控和警報功能,構建者可以將他們的dApp直接部署到此測試網,而無需修改他們在以太坊上使用的代碼。

Alpha Testnet-3 (Grímsvötn)

此版本建立並實施了基於新費用和獎勵模型的代幣經濟學基礎。它還包括對證明機制中的必要證明冷卻過程的測試,以及對Taiko L3的起始層的初步測試。

Alpha Testnet-4 (Eldfell L3)

此版本首次部署了L3的起始層,介紹了rollup-on-rollup的概念。由於Taiko L2與以太坊完全集成,Taiko實際上將L2視為L1,並嘗試擴展到L3。此外,引入了一種基於staking的證明機制,以防止證明者的中心化並確保他們獲得合理的獎勵。

Alpha Testnet-5 (Jólnir)

此版本包括了基於提議者-建造者分離(PBS)的新提案和證明實現。PBS是一系列涉及提議者和證明者之間經濟機制的過程,以確保區塊構建的去中心化。與之前的測試網不同,此版本引入了這種機制,區塊構建現在採用開放市場形式。

Alpha Testnet-6 (Katla)

第六個測試網Katla實施了BCR的初始版本。由於Taiko旨在成為一個等同於以太坊的L2,這個版本準備並測試了以太坊最新更新的集成,如EIP-4844,儘管這些更新尚未激活。此外,橋樑得到了更新,區塊瀏覽器也得到了增強,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Alpha Testnet-7 (Hekla)

最終的測試網Hekla專注於激活EIP-4844,這在前一個測試網中已做了準備。這成功地實現了並啟用了Blob,即以太坊主網的新rollup存儲機制。此外,此版本的測試網還引入了幾個改進,包括調整L2區塊gas發行、激活snap sync和修改EIP-1559設置。基於這一版本測試網中應用和測試的功能,主網現在已準備好進行部署。

來源: Taiko 主網 #1 區塊

Taiko主網

在測試網驗證和保護的區塊鏈網絡內容通過主網啟動向世界展示後,值得注意的是,以太坊的創始人Vitalik Buterin在創世區塊之後立即生成了下一個區塊,為主網啟動增添了重要意義。普通用戶可以通過橋樑將ETH從以太坊轉移到Taiko主網,並直接與Taiko區塊鏈上的dApp進行交互。特別是構建者可以運行節點、提出和驗證區塊,積極參與Taiko區塊鏈,這是一個具有巨大潛力的平臺。從技術角度來看,Taiko引入了代表其願景的實現模塊,如BCR和Raiko,展示了其成為真正的以太坊L2的承諾。

3.1.2 現在 - 預確認和多重證明系統

儘管Taiko通過六個測試網發展到了主網階段,它也在鞏固其內部結構,以成為更先進的以太坊L2。其中兩個最顯著的發展是預確認和多重證明系統,我們將進一步探討這些內容。

預確認

即使在主網啟動後,Taiko繼續朝著繼承以太坊安全性和最終性的方向發展。然而,這種演變帶來了一個風險,即區塊提議者可能由於缺乏盈利能力而面臨生存問題。例如,在像Taiko這樣的生態系統中,流動性稀缺,用戶通常會向區塊提議者提供遠低於市場的提示費,這使得Taiko的12秒區塊時間不足以讓任何區塊提議者獲利。因此,Taiko實驗室暫時運營提議者而不尋求利潤,以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如果不採取行動,Taiko主網的區塊時間將繼續增加。

為了解決L2區塊構建的盈利能力、區塊時間改進和數據發佈效率的問題,Taiko計劃引入一個名為“預確認”的概念。預確認是2024年下半年研究和開發的主要重點,將在Taiko主網之外發揮重要作用。通過預確認,L2區塊構建可以變得更加高效和穩定,使用戶能夠體驗更快的交易確認。

此外,預確認可能通過整合L2和L1提議者的角色來簡化和增強rollup結構。這與Based sequencing相關,在考慮構建者盈利能力、生存引導和快速區塊時間時,可能在實際操作中不夠順暢。然而,如果多個預確認者進行預確認,Taiko主網可能會出現分叉。因此,儘管存在一些爭議,像領導者選擇這樣的機制正在被討論作為一個實際的折衷方案。

多重證明系統

Taiko的另一個研究和開發課題是多重證明系統,該系統旨在整合多個客戶端和各種證明系統。多重證明方法減少了由於客戶端實現和證明系統漏洞而產生的風險,確保即使一種證明方法被攻破,其他方法也能防止相同漏洞的利用。

來源: Taiko 的多重證明方法

首先,Taiko旨在建立一個“開放”的多客戶端系統,其中每個客戶端可以獨立驗證區塊。這允許用戶選擇他們喜歡的客戶端進行區塊驗證,提供了更好的可訪問性和可擴展性。此外,這也是防範單點故障的基本對策,有助於提高主網的安全性。然而,由於這需要以太坊作為L1網絡系統對多客戶端功能的支持,Taiko計劃在此支持完全實現之前,使用一個“封閉”系統,該系統採用各種改進的驗證器類型。

此外,Taiko還運行一個自由市場的多重證明系統,其中提議者尋找證明者,提出區塊,並使用他們選擇的證明系統進行驗證。此外,這個多重證明系統強調模塊化和開放性,允許多個客戶端和證明系統合作生成多個證明。為此,Taiko與Powdr Labs、Risc Zero等公司合作,增強編譯器和zk-SNARK系統之間的互操作性,構建一個模塊化的ZK棧。

這些概念的實現被稱為“Raiko”。Raiko支持各種zkVM,並利用SGX來增強安全性。該系統通過ZK/TEE架構提高了區塊證明的靈活性,並通過標準化輸入方法改進了zkVM和TEE。Taiko計劃繼續整合更多zkVM,並擴展Wasm zkVM。該系統旨在為與EVM兼容的區塊證明提供一個用戶友好且集成的環境。

3.1.3 從現在起——未來的BCR和BBR

儘管Taiko已取得顯著進展,但成為行業變革者的目標仍顯遙遠。最終,Taiko實現其最終願景的道路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兩個核心元素——BCR和BBR,這些元素已初步實施,但仍需進一步完善。

雖然我們已經在上文中解釋了BCR和BBR,但讓我們再回顧一下。

BCR使用戶和開發者能夠以與以太坊相同的方式提出區塊、運行節點和部署智能合約,引入了一種爭議解決機制,允許迅速解決rollups中的錯誤。這確保了區塊鏈的最終性和準確性,使BCR成為Taiko核心技術的基石。

來源: Based Booster Rollup (BBR):Taiko 路線圖中新的重要里程碑

BBR構建在Based Rollup的優勢基礎上,提供了更高的效率和全面的以太坊兼容性。這使得用戶能夠在所有L2上使用集成的dApps,而無需在它們之間移動,同時開發者可以一次性部署dApps,並使其自動在所有L2上擴展。此外,BBR解決了所有rollups存在的碎片化問題,同時顯著降低了交易成本並提高了吞吐量。因此,Taiko認為BBR有潛力從根本上擴展以太坊生態系統,一旦這一技術實現,所有以太坊網絡的用戶和開發者都可以期待一個更好的體驗。

Taiko的主網旨在支持開發者、用戶和構建者,使他們能夠在以太坊環境中自由高效地工作,重點關注這兩個核心支柱。然而,由於這些支柱尚不完美,它們需要繼續發展和改進,以成為實現Taiko願景的關鍵技術組件。隨著這兩個支柱變得更強大和完善,Taiko將能夠提出一個新的L2標準,提供全面的以太坊兼容性、完整的去中心化,並更貼近用戶和構建者。

3.2 社區

另一個關鍵支柱是社區。為了確保Taiko通過其基礎設施建立的空間真正具有價值,社區參與至關重要。為此,Taiko在多個領域進行了努力,包括代幣發行、代幣經濟模型開發、生態系統激活和治理環境建立。我們來看看Taiko在這些領域的一些努力。

3.2.1 迄今為止 - TAIKO代幣發行和分配

在Taiko主網啟動後,進行了TAIKO代幣的空投。TAIKO是Taiko網絡的原生代幣,是Taiko經濟機制和代幣經濟模型的核心,初始發行量為10億個代幣。TAIKO的代幣生成事件(TGE)發生在2024年6月5日。分配情況如下:總供應量的11.62%分配給投資者,9.81695%分配給Taiko Labs核心團隊,具體分配情況如附圖所示。

分配的TAIKO代幣需接受為期12個月的初始鎖倉期。鎖倉期結束後,將釋放25%的鎖倉代幣,剩餘的75%將在三年內逐步解鎖。這種歸屬結構旨在減少市場波動,鼓勵長期參與Taiko生態系統,並最終支持Taiko項目的成功。

代幣流動性釋放計劃在下圖中進行了說明,綠色代表已分發的代幣,黃色代表將在2到4年內分發的代幣,橙色代表將在啟動一年後開始逐步分發、為期三年的代幣,粉色代表分配給協議開發、DAO治理和網絡的代幣,這些代幣的釋放期為五年或更長時間。

3.2.2 現狀 - 不斷擴展的Taiko生態系統

來源:Trailblazers介紹:探索 Taiko 並獲得獎勵

Taiko的Trailblazers計劃是一項忠誠度計劃,用戶可以通過在Taiko主網上進行各種鏈上活動來賺取XP,並獲得獎勵。該計劃分配了TAIKO代幣總供應量的10%,用戶可以通過參與活動來賺取更多XP並提升等級。某些NFT持有者還可獲得XP加成,該計劃提供多樣化的活動和特別事件。

該計劃旨在鼓勵用戶探索Taiko生態系統並積極與社區互動。用戶可以通過參與橋接、增加交易量以及在Taiko主網上提議區塊等活動來賺取XP。在每個賽季結束時,將根據累計的XP發放獎勵。

此外,Trailblazers計劃引入了陣營系統,允許用戶組建團隊並在兩個陣營(Based和Boosted)中競爭。用戶可以收集與各陣營相關的徽章,這些徽章提供額外XP等獎勵。在賽季結束時,XP最高的陣營將獲得額外獎勵。開發者也可以參與該計劃,併為表現最佳的應用程序獲得獎勵。

Trailblazers計劃的目的是吸引更多用戶進入Taiko生態系統,並通過多種活動讓他們積累經驗並賺取獎勵。

由於Taiko的積極支持,Taiko生態系統正迅速增長。有關更多細節將在第4章中討論。

3.2.3 未來 - 通過Taiko治理實現完全去中心化

為了實現完全去中心化,Taiko允許社區通過DAO參與決策。重大決定由TAIKO代幣持有者投票決定,進而確定網絡的運營方向。然而,Taiko的治理仍處於早期階段,尚未完全活躍。因此,Taiko Labs將建立首個委員會,委員會成員的增加和移除將由Taiko DAO的投票決定。

3.3 一條充滿挑戰但循序漸進的道路

Taiko正穩步前進,儘管速度並不算快,但其目標是逐步實現其所追求的理念和哲學。Taiko尤其重視成為一個面向用戶和開發者的區塊鏈,這一點在主網上線後不斷擴展的Taiko生態系統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在下一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Taiko生態系統的發展。

4. 主網上線後的當前進展

自Taiko主網上線以來,網絡的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顯著進展。在過去的90天裡,Taiko在網絡活動、盈利能力、用戶參與度和技術進步方面表現出了顯著的增長。在本節中,我們將深入探討這些關鍵指標。

4.1 交易和用戶增長

Taiko主網的網絡活動顯著增長,已處理超過1億筆交易。每日交易量最高達到了2,000,000筆,展示了其強大的處理能力和日益增長的採用率。擴大的用戶基礎也反映了Taiko生態系統的吸引力,已有超過1,000,000個獨立錢包地址,表明用戶對Taiko的強烈興趣和積極參與。

4.2 盈利能力和去中心化

主網啟動後值得注意的成就之一是 Taiko Labs 提議者的盈利能力,它已經變得去中心化、無需許可,並且開始盈利。這一里程碑挑戰了當前對以太坊的理解,併為以太坊擴展解決方案開闢了新的可能性。儘管 Taiko 過去曾經歷過虧損,但隨著更多 dapp 的加入,它已經穩步轉向盈利。展望未來幾個月非常重要。

來源: 鏈上利潤 - Growthepie

4.3 降低運營成本

Taiko在技術方面取得了多項進展,以優化網絡性能並降低成本。特別是,TaikoL1合約的Gas費用減少了30%,提高了提議者的盈利能力。此外,降低了活躍性保證金和SGX證明的有效性及爭議保證金50%,從而降低了資本成本,使得更多參與者能夠加入Taiko的無許可交易排序。

5. 是時候關注Taiko的進展了

來源: Taiko Mirror

自以太坊首次亮相全球舞臺至今已有九年。在這段時間裡,以太坊經歷了巨大的增長,並進行了許多變革,以應對其擴展過程中伴隨的成長困境。其中,為解決以太坊擴展性問題而提出的Layer 2解決方案藍圖,成為以太坊未來發展的關鍵選擇,開啟了以太坊Layer 2崛起的新時代。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以太坊Layer 2解決方案逐漸偏離了最初的以太坊Layer 2敘事,導致這些項目與以太坊的關係變得更加競爭甚至對立,最終削弱了以太坊的安全性。

如今,關鍵在於識別“真正的以太坊Layer 2”,那些有潛力成為以太坊真正合作夥伴,而非威脅的項目。我們需要仔細辨別哪些項目確實致力於解決以太坊最初要解決的擴展性問題,並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因此,Taiko引起了廣泛的關注。Taiko正以“與以太坊等同的Layer 2”、"完全去中心化的Layer 2"以及“以開發者為優先的Layer 2”的敘事為方向穩步發展。值得注意的是,Taiko在實現這些敘事上付出了大量努力,並且其背後有BCR和BBR等強大的技術基礎支持。

當然,其他許多以太坊Layer 2項目也在各自的領域中努力前行,因此目前尚不確定哪一個項目能在這個以太坊Layer 2主導的時代中脫穎而出、佔據主導地位。然而,Taiko的未來發展軌跡受到廣泛關注絕非偶然,因為它正將自己清晰的發展方向——解決以太坊的根本挑戰——逐步轉化為切實的成果。

聲明:

  1. 本文轉載自[4pillars],所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熙昌&對不起]。若對本次轉載有異議,請聯繫[Gate Learn](https://www.gate.io/questionnaire/3967團隊,他們會及時處理。
  2. 免責聲明:本文所表達的觀點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3. Gate Learn 團隊將文章翻譯成其他語言。除非另有說明,否則禁止複製、分發或抄襲翻譯文章。
TAIKO-1.45%
ETH-1.13%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