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
最新
熱門
資訊
我的主頁
發布
掃描下載 Gate App
更多下載方式
今天不再提醒
要不要给你
2025-08-07 00:04:13
關注
我國將迎來人口死亡高峯?22年去世1041萬人、23年1110萬,去年呢
原創
惡魔先生king
神明未滿
2025年08月07日 00:01
中國香港
4人
我國將迎來人口死亡高峯?22年去世1041萬人、23年1110萬,去年呢
過去幾十年,中國人口一直在漲,大家都習慣了“人越來越多”。可 2022 年開始,情況變了。死亡人數第一次突破千萬,2023 年更是到了 1110 萬,而出生人口卻連年下降。這讓很多人心頭一緊:是不是死亡高峯要來了?
去年,死亡人數確實比 2023 年略少,但出生人口才剛多出 52 萬。有人松了口氣,可真能樂觀嗎?要看清現實,就得翻翻歷史。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經歷了第一波嬰兒潮。那時國家剛站起來,大家對未來充滿信心,生孩子就像是給家添希望。於是那幾年出生的人數,直接拉高了人口基數。如今,這批人七八十歲了。即便醫療條件比過去好得多,可生命總有盡頭。這一撥老人集中進入生命終點,是自然規律,不是意外。
死亡人數多,其實就是這股“時間洪流”在推人往前走。日本早就經歷過類似階段,平均壽命接近 87 歲,養老壓力山大,退休年齡直接拉到 75 歲。他們靠延遲退休、提高勞動參與率硬生生頂住了。中國也會走上類似的路。
讓人真正焦慮的,不是老年人離開,而是年輕人太少。近幾年結婚率、出生率跌得厲害,年輕人不願生,不敢生,能生的越來越少。韓國已經是前車之鑑,政府花大價錢補貼生育,可年輕人寧可養寵物也不生娃。中國的年輕人也在算帳,教育、醫療、住房、養老,一攤開,壓力山大。於是,很多人選擇“先躺平,再說”。
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中國會在 2030 年後真正迎來死亡高峯。那時候不僅老人多走了,年輕人補不上來,勞動力缺口會越來越大。到 2050 年,國內總人口可能降到 13 億左右,勞動力人口或只有 6 億。數字冰冷,但衝擊巨大——經濟活力、養老體系、社會結構都會被撼動。
看到這,很多人會憤怒:爲什麼會走到這一步?過去幾十年拼命發展,換來的是高房價、高教育成本、年輕人不敢生孩子?現實就是這樣殘酷。你可以罵現實不公平,但沒法改變人口規律。因爲這不是某個人的錯,而是整個社會長期結構的問題。
但憤怒過後要清醒:死亡高峯不可避免,關鍵是如何面對。日本的經驗告訴我們,老齡化並不等於衰退,只要產業轉型、社會保障跟得上,人口少也能活得好。德國、北歐國家早就證明了這一點。問題不在於人口多少,而在於質量、效率和制度。
國家其實也在動手。生育補貼、延長產假、無痛分娩納入醫保、教育減負、買房優惠,這些政策就是爲了降低年輕家庭的負擔。養老體系也在升級,更多機構養老、醫養結合、居家照護逐步落地。只是,這些措施需要時間見效。
對普通人來說,也得調整心態。別等死亡高峯來了才慌張,要提前準備。年輕人要有危機意識,養老儲蓄、健康管理盡早規劃。中老年人更該明白:身體健康就是家庭的第一保險,別等病拖垮了家。
死亡高峯不是末日,而是必經的過程。一個社會的成熟,不是避免死亡,而是平靜面對、積極應對。我們需要的不是恐慌,而是行動。
現在就做點事:關心自己的身體,支持年輕一代敢結婚敢生娃,關注政策變化,用腳投票推動社會進步。因爲一個國家的未來,不是靠喊口號,而是靠每個人的行動撐起來的。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
聲明
。
讚賞
點讚
留言
轉發
分享
留言
0/400
留言
暫無留言
話題
#
BTC重返12萬
3821 熱度
#
ETH突破4300
2895 熱度
#
曬出我的Alpha積分
77356 熱度
#
穩定幣流通量破2700億美元
384 熱度
#
美財長預計10月解決貿易問題
122 熱度
置頂
道金斯說的「模因」,可以書裏是一句話、歌曲裏的一段旋律、一幅畫中的意境、或者電影裏的一幕橋段。「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蘇東坡的詞能流傳千年,靠的不是基因遺傳,而是通過人類模仿與傳播而延續下來。
Gate 鏈上賺幣:ETH 挖礦限時高收益!
✅ 年化收益近 5% + 額外獎勵單人額度 1000 ETH
💎 最低 0.00000001 ETH 起投,無贖回期,隨存隨取!
立即上車,穩賺鏈上收益:https://www.gate.com/staking/ETH
網站地圖
我國將迎來人口死亡高峯?22年去世1041萬人、23年1110萬,去年呢
原創
惡魔先生king
神明未滿
2025年08月07日 00:01
中國香港
4人
我國將迎來人口死亡高峯?22年去世1041萬人、23年1110萬,去年呢
過去幾十年,中國人口一直在漲,大家都習慣了“人越來越多”。可 2022 年開始,情況變了。死亡人數第一次突破千萬,2023 年更是到了 1110 萬,而出生人口卻連年下降。這讓很多人心頭一緊:是不是死亡高峯要來了?
去年,死亡人數確實比 2023 年略少,但出生人口才剛多出 52 萬。有人松了口氣,可真能樂觀嗎?要看清現實,就得翻翻歷史。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經歷了第一波嬰兒潮。那時國家剛站起來,大家對未來充滿信心,生孩子就像是給家添希望。於是那幾年出生的人數,直接拉高了人口基數。如今,這批人七八十歲了。即便醫療條件比過去好得多,可生命總有盡頭。這一撥老人集中進入生命終點,是自然規律,不是意外。
死亡人數多,其實就是這股“時間洪流”在推人往前走。日本早就經歷過類似階段,平均壽命接近 87 歲,養老壓力山大,退休年齡直接拉到 75 歲。他們靠延遲退休、提高勞動參與率硬生生頂住了。中國也會走上類似的路。
讓人真正焦慮的,不是老年人離開,而是年輕人太少。近幾年結婚率、出生率跌得厲害,年輕人不願生,不敢生,能生的越來越少。韓國已經是前車之鑑,政府花大價錢補貼生育,可年輕人寧可養寵物也不生娃。中國的年輕人也在算帳,教育、醫療、住房、養老,一攤開,壓力山大。於是,很多人選擇“先躺平,再說”。
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中國會在 2030 年後真正迎來死亡高峯。那時候不僅老人多走了,年輕人補不上來,勞動力缺口會越來越大。到 2050 年,國內總人口可能降到 13 億左右,勞動力人口或只有 6 億。數字冰冷,但衝擊巨大——經濟活力、養老體系、社會結構都會被撼動。
看到這,很多人會憤怒:爲什麼會走到這一步?過去幾十年拼命發展,換來的是高房價、高教育成本、年輕人不敢生孩子?現實就是這樣殘酷。你可以罵現實不公平,但沒法改變人口規律。因爲這不是某個人的錯,而是整個社會長期結構的問題。
但憤怒過後要清醒:死亡高峯不可避免,關鍵是如何面對。日本的經驗告訴我們,老齡化並不等於衰退,只要產業轉型、社會保障跟得上,人口少也能活得好。德國、北歐國家早就證明了這一點。問題不在於人口多少,而在於質量、效率和制度。
國家其實也在動手。生育補貼、延長產假、無痛分娩納入醫保、教育減負、買房優惠,這些政策就是爲了降低年輕家庭的負擔。養老體系也在升級,更多機構養老、醫養結合、居家照護逐步落地。只是,這些措施需要時間見效。
對普通人來說,也得調整心態。別等死亡高峯來了才慌張,要提前準備。年輕人要有危機意識,養老儲蓄、健康管理盡早規劃。中老年人更該明白:身體健康就是家庭的第一保險,別等病拖垮了家。
死亡高峯不是末日,而是必經的過程。一個社會的成熟,不是避免死亡,而是平靜面對、積極應對。我們需要的不是恐慌,而是行動。
現在就做點事:關心自己的身體,支持年輕一代敢結婚敢生娃,關注政策變化,用腳投票推動社會進步。因爲一個國家的未來,不是靠喊口號,而是靠每個人的行動撐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