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唯一出路是打造全球第一的穩定幣市場

香港是選擇成爲一個精致但無足輕重的"監管盆景",還是成爲一個以RWA爲引擎、重塑全球化的“戰略雨林”?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剖析了穩定幣世界的冰火兩重天:美國憑藉“模糊的智慧”與市場力量,讓USDT、USDC迅速迭代、跑馬圈地,再由合規立法兜底,成就了今日的美元穩定幣帝國;而歐洲和新加坡則因“完美的監管”,親手扼殺了本國的創新萌芽。歷史的教訓清晰而深刻:在金融創新的賽場上,時機與生態,遠比完美的規則重要。

對香港的啓示是什麼?今年5月,香港穩定幣條例在立法會通過,8月1日正式生效,並配發了一系列指引和細則。全球目光都投向了香港。香港有沒有機會在穩定幣領域成爲新的增長極,而不是如歐洲和新加坡一樣僅僅成爲一個監管樣本?

坦率地說,如果香港繼續沿着目前的路徑——追求“完美”的監管框架、小心翼翼的市場培育、漸進式的創新試點——答案是否定的。香港需要認識到一個殘酷的現實:在當前的穩定幣世界裏,me too的“乖孩子”注定失敗。香港穩定幣的成敗,絕不能僅僅被視爲一個金融監管問題,它必須被提升到國家數字金融戰略的高度。

香港的唯一出路,不是設計一套無懈可擊的監管框架,而是傾盡全力,打造一個全球流動性最充沛、應用場景最豐富、最具活力的穩定幣市場。而方興未艾的RWA即是穩定幣的戰略抓手。

香港應以更高格局、更具創新的思維,鑄就一條“穩定幣走廊”,從而把握穩定幣革命的主動權,成爲國家戰略的堅實支點,而非被動的防御性追隨者。

破除“監管陷阱”:

從“管制者”到“市場培育者”的思維轉變

當前最大的風險是,香港可能在不經意間滑入“監管陷阱”。這是一種看似負責、實則致命的思維模式:試圖通過制定詳盡無遺的規則來預見和消除所有風險。其結果,正如歐洲的MiCA法案所展示的,是創造了一個“精致的空殼”——制度完美,但市場凋零。

與歐洲和新加坡相比,香港的獨特格局賦予它一種超越性的潛力。香港的穩定幣發展不是局限於本地的監管實驗。香港監管機構必須完成一次深刻的思維轉變:從“金融管制者”轉變爲“市場培育者”。監管的目標不應是“不出事”,而是“辦成事”——在守住金融安全底線的前提下,培育出一個繁榮的生態。這意味着,監管本身需要成爲一種服務(Regulation as a Service),其核心KPI(關鍵績效指標)應該是市場的流動性深度、生態項目數量,以及香港發行的穩定幣在全球結算尤其是RWA結算中的份額。

穩定幣是驅動數字經濟、跨境支付與DeFi的基礎設施。過度監管的後果顯而易見:中小企業與初創項目被高門檻排除在外,形成寡頭壟斷,扼殺多樣化創新;穩定幣與DeFi生態割裂,導致香港在Web3浪潮中被邊緣化,無法融入全球去中心化網路;“監管套利”效應凸顯,有潛力的項目流向美國、迪拜或阿布扎比等更靈活的轄區,香港反倒在數字金融競爭中落伍。

要破解這一困境,香港可在現有條例下引入分層分類監管,按規模分層:大規模、面向公衆的穩定幣(如銀行或科技巨頭發行)需嚴格資本充足、儲備披露與風險管理;小規模、實驗性穩定幣可在“監管沙盒”內先行試水,獲豁免或寬松待遇。按功能分類:支付型穩定幣強調可靠性;投資型或實驗型以披露與保護爲主,而非全面禁錮。分階段遞進:初創從沙盒起步,隨規模擴張漸入全面監管,避免“一刀切”窒息新生力量。

此外,創新空間值得大膽探索:常態化沙盒,讓穩定幣發行平台快速迭代;靈活實名制,如“小額交易簡化驗證”;容納DeFi,開發“合規封裝”方案,讓香港穩定幣既守規,又在全球協議中流通。這些舉措,將監管轉化爲服務,推動香港從“管制者”向“市場培育者”轉型。

打造戰略性生態:RWA

在穩定幣的應用場景上,香港穩定幣首要突破是構建戰略性應用市場——RWA。與歐洲和新加坡相比,香港最大的不同在於它背靠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和貿易國——中國。2024年,中國外貿總額已超過6.3萬億美元,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香港的獨特優勢在於“超級聯繫人”的角色:既能對接中國龐大的實體經濟,又能融入全球資本市場。這張牌,注定要通過“真實世界資產(RWA)”來打出。

美元穩定幣的成功,建立在虛擬資產交易之上。而香港穩定幣的機會,則在於實體資產的數字化。

想象這樣一個場景:一家東莞工廠向巴西出口一批價值500萬美元的貨物,傳統流程要依賴美元信用證、SWIFT電訊和多家中間行,資金到帳往往需要2-3周。但在香港的RWA+穩定幣模式下,這筆應收帳款可以迅速代幣化,成爲RWA代幣,在全球市場交易。工廠立即獲得資金,而投資者則獲得年化5%-7%的短期收益。整個交易通過香港合規穩定幣完成,效率、透明度和成本優勢顯而易見。

這種模式帶來的不僅是融資效率的提升,更是對全球金融格局的重塑。對中國實體經濟而言,這是降低財務成本、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利器;對人民幣國際化而言,這創造了一種非投機性的穩定幣需求;對香港而言,這是成爲新一代數字金融基礎設施核心樞紐的戰略機遇。

而在香港RWA加穩定幣的新模式下,這筆交易的應收帳款在香港的合規平台上被代幣化,成爲一枚RWA代幣。東莞的工廠不再需要等待,它可以立即將這枚RWA代幣在二級市場上賣給全球投資者——比如一個尋求短期、優質收益的迪拜家族辦公室,瞬間獲得資金。整個交易,從RWA的發行、交易,到最終巴西買家的付款,全部通過香港發行的離岸人民幣、港元、甚至香港合規的美元穩定幣完成。穩定幣在此不是投機工具,而是高效的結算層。

這個模式的戰略意義是顛覆性的。對中國實體經濟而言,它爲數百萬出口企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融資效率和流動性,極大地降低了財務成本,提升了國際競爭力。對國家“去美元化”戰略而言,它創造了一種強大的、非投機性的離岸人民幣穩定幣需求。巴西買家和迪拜投資者使用CNH穩定幣,不是因爲政治或投機,而是因爲它通往一個更高效、更有利可圖的貿易金融市場。這是在業務層面,用“更好用”的工具,自然地替代美元的結算地位。對香港而言,它將不再是穩定幣領域的追隨者,而是新一代數字金融基礎設施的規則制定者和核心樞紐。全球的貿易資產都將匯聚於此進行代幣化和交易。

貿易金融只是起點。中國的基建項目(比如一帶一路債券)、綠色能源項目及碳信用、大灣區的商業地產……乃至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合規資產,都可以通過香港的RWA平台,成爲全球投資者可以配置的數字資產,而這一切的底層血液,都將是香港的合規穩定幣。

打造“香港穩定幣走廊”

通過政策引導、合理監管與創新促進,香港可鑄就一條“穩定幣走廊”,連接中國與全球金融體系,成爲世界的穩定幣創新與跨境結算樞紐。這不是狹隘的支付通道,而是多維生態系統:地理上連接內地與全球,技術上橋接傳統與數字金融,提供“合規通行證”,融合現實世界與數字資產流動性。

在RWA交易層提供穩定幣解決方案,是走廊最具想象力的部分。香港正推進債券、基金、綠色能源等資產代幣化,而穩定幣是其天然結算工具。同時,培育做市商基金,確保市場活力。

第一支柱是多元貨幣,務實爲王。以RWA爲核心,務實地推動多元穩定幣發展。離岸人民幣穩定幣是服務貿易融資的戰略核心;港元穩定幣是金融投資和本地創新的試驗田;更要大膽地將合規的美元穩定幣納入體系,作爲初期吸引全球流動性的"引水渠",最終服務於RWA生態。

第二支柱是場景嵌入,引爆生態。政府必須帶頭,注入信心。香港金管局的外匯基金和政府財政儲備,可以象徵性地配置1-2%於完全合規的港元或離岸人民幣穩定幣。這一舉動將釋放無與倫比的信心信號,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強制規定在香港發行的RWA項目,必須以合規的香港穩定幣進行募資、交易和清算,將穩定幣與香港的"殺手級應用"深度綁定,創造一個強大的"RWA-穩定幣"飛輪效應。同時要打通支付"毛細血管",推動甚至強制要求八達通、轉數快、AlipayHK、WeChat Pay HK等本地支付巨頭,全面集成合規穩定幣的兌換和支付功能。當市民可以用穩定幣無縫支付交通、購物時,應用生態才算真正落地。

第三支柱是監管創新,動態靈活。監管必須爲RWA的增長服務。常態化的"監管沙盒"讓RWA發行平台可以快速試錯;分層分類監管爲不同類型的RWA和穩定幣提供適度的空間;更要積極探索讓合規穩定幣能與全球DeFi協議交互的"合規封裝"方案,讓RWA資產獲得全球化的流動性。

結論:香港的前途,中國的機遇

全球穩定幣的版圖遠未定型。美國贏得了基於加密貨幣交易的第一回合,但基於實體經濟和全球貿易的第二回合才剛剛開始,而RWA就是發令槍。

香港面臨的不是技術問題或法律問題,而是決心和格局的問題。是選擇成爲一個精致但無足輕重的"監管盆景",還是成爲一個以RWA爲引擎、重塑全球化的“戰略雨林”?

答案不言自明。香港必須抓住這個稍縱即逝的歷史窗口,以破釜沉舟的勇氣,將RWA作爲其穩定幣戰略的絕對核心。通過主導全球RWA市場,香港不僅能爲自身贏得數字金融時代的中心地位,更能爲國家的貿易升級和貨幣國際化,提供最強有力的戰略支撐。這才是香港穩定幣的唯一前途,也是其對國家最大的貢獻。

RWA-5.09%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1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我是一名中国人vip
· 7小時前
快上車!🚗
查看原文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