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廣場 · 中秋創作激勵 Day 2 話題公布- #DOGE ETF上市# !
創作點亮中秋,帶熱門話題發帖,瓜分 $5,000 中秋好禮!🎁
立即報名查看詳情 👉 https://www.gate.com/campaigns/1953
💝 新用戶首次發帖並完成互動任務,即可瓜分 $600 新人獎池!
🔥 Day 2 熱門話題:DOGE ETF上市
REX Shares 與 Osprey Funds 推出的 Dogecoin ETF(代碼 DOJE)預計本週四正式交易,成爲美國首只上市的 Dogecoin ETF!隨着首只 Meme 幣 ETF 的開啓,未來還有哪些 Meme 幣可能獲得批準?對此你有何看法?快來發帖分享你的觀點吧!
發帖建議:
1️⃣ 你認爲 DOJE 上市會對 DOGE 短期價格產生什麼影響?
2️⃣ 你預測未來還有哪些 Meme 幣 ETF 可能被批準?
3️⃣ 你近期在 #DOGE# 上的交易策略是什麼?有哪些成功經驗或操作技巧?
快帶上 #DOGE ETF上市# 和 #Gate广场创作点亮中秋# 發帖,內容越多越優質,越有機會贏取 $5,000 中秋好禮!
#ETF#
香港「相同業務、相同風險、相同規則」原則再審視
作者:祝維沙、張烽
一、痛點浮現:全球監管融合趨勢下的香港滯後
近日,美國證監會(SEC)與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發布聯合聲明,首次明確指出:「現行法律並未禁止美國註冊交易所上市部分加密資產現貨產品」。這一聲明不僅是美國監管機構協調統一的標志,更傳遞出傳統金融與加密金融正在走向監管融合的全球信號。相比之下,香港雖爲國際金融中心,其在加密資產監管方面的反應仍顯遲緩,框架建設尚未跟上創新節奏。若不能及時調整,香港恐將在新一輪金融競爭中被邊緣化。
二、原則審視:「相同業務、相同風險、相同規則」的認知誤區
香港監管機構在處理加密資產時,常援引「相同業務、相同風險、相同規則」這一原則。該原則表面上具備邏輯一致性,卻在實踐中暴露嚴重不足。加密貨幣交易與傳統股票交易雖同屬「交易」類業務,但其風險本質源於結構性差異,而非業務類型的相似性。機械套用同一套規則,不僅無法管控真實風險,還可能抑制創新、扭曲市場。
股票市場與加密交易所在撮合交易、經紀、結算、銀行服務及用戶管理等五大基本要素上確有形式雷同,但其架構和運作機制存在根本區別。傳統股市採多層次、多機構制衡模式,而典型的中心化加密交易所(CEX)則呈現高度一體化特徵,幾乎統攬所有功能於一身。這種結構差異直接導致兩類市場在信用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和道德風險等方面截然不同。
在港股體系中,用戶資金存入銀行,再轉入證券公司在銀行的專屬帳戶,證券公司無法直接動用客戶資產,資金流動需嚴格遵循「原路返回」及對帳機制。證券公司負責掛單,交易所僅負責撮合、不參與自營,中央結算(CCASS)獨立執行清算,銀行掌握最終資金調度權。證監會作爲最高監管機構,實施全程合規監督。這一閉環制衡體系有效隔離了風險,保障了市場穩健。
反觀加密交易所,用戶通常只需在平台開設單一帳戶即可完成所有操作。交易所同時承擔經紀、結算、托管甚至做市功能,缺乏有效的內外部制衡。具體而言:
KYC與反洗錢由交易所自行負責(傳統中由銀行執行);
交易所可窺見全部掛單,並可進行自營交易或市場操縱(股市明令禁止);
客戶資產與其運營資產混同,挪用風險顯著;
上幣機制缺乏透明,無保薦人或律師等第三方監督。
盡管行業已引入第三方托管、保險等多種風控手段,但只要帳本機制仍不透明、制衡仍未建立,便難以根除結構性風險。
加密資產所處發展階段亦與傳統證券不同。代幣融資常涵蓋種子輪、天使輪至IPO各階段,且散戶可極早期參與。香港目前監管實踐傾向於將代幣視同IPO階段股票進行管理,雖具有一定合理性,卻忽略了更早期代幣的投資屬性和風險特徵。
生硬執行「相同規則」實如「以馬車之規管汽車」,表面上秩序井然,實則限制發展、掩蓋真風險。加密資產監管應立足於業務實質和風險結構,施行差異化、精細化規則。
三、出路探索:以透明度爲核心的監管新框架
傳統金融與加密金融雖存在顯著差異,但「透明度」可作爲共通的基礎原則,支撐起融合時代的監管架構。透明度不僅適用於加密系統,也應成爲所有金融交易活動的基礎要求。借助技術創新——如鏈上帳本、AI審計工具等——提升數據的可驗證性與公開性,是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監管的有效路徑。
Web3 的透明理念對傳統交易場所具有啓發意義。若能推動交易所實現帳本公開,將極大降低監管復雜性與成本。中心化加密交易所若能實現鏈上可驗證的資產透明,則其信任瓶頸將迎刃而解;去中心化交易所(DEX)雖體驗尚有不足,卻因鏈上原生透明而廣受信任。這顯示市場由衷認可技術帶來的公開性。
需注意的是,透明不等於完全匿名。DEX可通過引入KYC白名單機制彌補匿名交易的不足,遏制虛假交易和機器人操縱。同樣,傳統金融也可吸收鏈上透明的優點,提升現有體系的公信力。例如,港交所目前已實現經紀層級透明,未來或可探索用戶帳戶層級透明(支持匿名顯示),進一步增強市場誠信。
現有監管諮詢機制多局限於傳統渠道,已難以匹配加密行業的發展速度與文化特質。應推動建立「監管-社區-市場」三方透明互動機制,利用成熟社區平台(如Discord, Telegram等)開展公衆評議、政策聽證和合規監督。社區力量可作爲制衡機制有效補充官方監管,同時提升政策回應性與準確性。
加密領域的流水帳本具備天然可審計性,而傳統金融帳目仍依賴事後報送與抽樣檢查。借助AI工具進行實時帳本監控,可自動生成不可篡改的監督記錄,以「插件」形式嵌入既有系統而不影響正常運行。該類工具雖發端於加密行業,但對傳統機構轉型透明運作同樣具有較高價值。當然,也需妥善設計隱私保護機制,防止數據濫用。
四、構建符合實際的、前瞻的監管體系
加密資產兼具證券、商品、貨幣等多重屬性,碎片化監管易導致重疊或真空。香港應設立高級別的跨部門協調機構,或明確牽頭主管部門,統籌政策制定與執法行動,避免因監管猶豫而引發人才與項目外流。
更進一步,加密金融本質具全球性與先進性,香港應主動參與乃至主導跨境監管對話與合作,在國際規則制定中爭取話語權。
監管者須真正懂行業。建議成立由資深從業者、技術專家與學者組成的諮詢委員會,成員須滿足以下至少一項條件:
曾主導全球知名加密項目;
對行業理論或標準有突出貢獻;
推動過行業重大裏程碑事件;
持續參與加密實踐並持有不少於500萬美元加密資產。
該委員會在政策制定中應享有實質性話語權,建議官方代表投票比例不超過50%,從而確保政策兼具專業性與落地性。
香港素以市場靈活、制度寬松見長。面對加密創新,監管應保持謙抑,允許「先行先試」,聚焦於系統性風險監測與重大違規查處,而非事無巨微的前置審批。應允許交易所自主制定上幣規則,同時借鑑傳統金融中的保薦人、分析師、券商等制度實現市場化制衡。
五、政策建議:推動香港成爲加密金融中心的三大戰略
爲把握歷史機遇,香港應聚焦穩定幣、交易所和資產創新三大方向,推出系統性政策:
當前主流穩定幣如USDT存在儲備不透明、高手續費與兌換門檻等弊病。香港可憑藉聯繫匯率制度,由金管局主導發行USHK:商業銀行存入美元,金管局按1:1發行穩定幣,無門檻、零費用、政府信用背書。若能允許內地居民在5萬美元外匯額度內兌換USHK,則其有望成爲跨境結算首選工具,塑造「香港美元」新地位。
加密生態的核心應用是交易所與穩定幣,二者相輔相成。香港應主動吸引全球前十大交易所在港設立區域總部或運營中心,明確政策預期、設置過渡期、不追究合規前舊事,營造開放、安全、穩定的監管環境。
除傳統股權、債權的代幣化之外,更應關注增量市場。其中古董市場潛力巨大,總估值達數百萬億級,卻因真僞難辨、價格扭曲、流通困難而無法規模化。香港可憑藉法治與認證優勢,支持建立權威的古物鑑定與保險機構,推動古董資產代幣化,通過鏈上定價和交易機制突破傳統拍賣局限,使之從小衆市場躍入主流。
推出針對性籤證與居留政策:
捐贈300萬港幣等值比特幣/以太坊(持幣1年以上)並滿足居住要求,可獲護照;
加密企業僱用外籍人才可憑質押1比特幣等方式獲工作籤證,完成7年納稅居留後獲身分。
此類政策不僅吸引人才,更可積累戰略加密資產儲備。
香港亟需擺脫「馬車管汽車」式的監管思維,在堅持法治與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正視加密行業的特殊性,以透明原則爲基礎、以專業社區爲支撐、以制度創新爲引擎,重新審視並調整「相同業務、相同風險、相同規則」的適用邊界,方能在全球加密金融新格局中搶佔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