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未來產業發展提速,涉具身智能、腦機接口、氫能源、商業航天等六大領域

robot
摘要生成中

未來產業是全球創新版圖和經濟格局變遷中最活躍的力量。在21日召開的“北京市未來產業發展”新聞發佈會上,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顧瑾栩介紹,北京市目前已形成一些未來產業發展集聚區,在多個領域實現突破。2025年,北京市將圍繞未來信息、未來健康、未來製造、未來能源、未來材料、未來空間等六大領域實施110項工作要點,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標誌性成果,強化應用場景創新,推動未來產業發展進入全面提速階段。

高標準建設北京6G實驗室

在未來信息領域,推進人工智能原始創新策源地建設,推動在多模態、具身智能、世界模型等領域取得創新突破,開展類腦計算、光電計算等顛覆性技術路線佈局。推動人工智能在多個場景應用,賦能新型工業化。推進國家人工智能先導區建設,打造海淀人工智能先進製造業集群。

高標準建設北京6G實驗室,率先推動6G關鍵技術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和應急通信等領域應用,高水平舉辦全球6G發展大會。支持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測量、量子器件與材料等領域重大產品創新。持續推動8英寸和12英寸硅光量產線建設。建設元宇宙地標式應用場景,打造光場平臺、動作捕捉、科幻專利池等10個公共服務平臺。

推動腦機接口產品應用

在未來健康領域,推動細胞與基因治療不同賽道技術攻關和臨床驗證,前瞻佈局多組學檢測、AI大模型、DNA存儲等前沿技術研發方向,加速推動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Therapy,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藥物、幹細胞藥物等新產品上市。加快經開區國際醫藥創新公園、大興區再生醫學產業園等高水平產業園區和CDMO(Contract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合同研發與生產組織)平臺建設。

加速推動腦機接口產品創制和場景應用,推動侵入式和非侵入式腦機接口創新成果的臨床研究,建設腦電數據開源平臺,為行業提供高質量數據集,加快創新產品在疾病治療、智慧生活等領域示範應用。

推進平谷區、昌平區合成生物製造產業集聚發展,支持北京合成生物製造技術創新中心、國食合創合成生物育新基地建設,開展菌株改造、微生物蛋白等技術攻關和中試熟化,在重點應用領域落地一批創新產品。

建設具身智能研究院平臺

在未來製造領域,持續推動人形機器人整機、核心零部件、操作系統等關鍵技術攻關。搭建機器人技術驗證測試平臺、具身智能機器人訓練平臺,加快仿生人臉、靈巧手等產品研製。建設具身智能研究院等創新平臺,開展具身智能系統“大工廠”虛擬仿真計算攻關。構建百萬級具身智能數據集,推動“天工”本體和“開物”具身智能大腦2個母平臺開源開放。高水平舉辦機器人馬拉松、世界機器人運動會、世界機器人大會。

進一步規範完善自動駕駛制度體系,積極推進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准入試點與“車路雲一體化”應用試點,推動“雙智”城市4.0階段建設,持續推動交通場站、知名景區等重點場景開放。統籌推進國家自動駕駛汽車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建設,提升北京市檢驗檢測公共服務能力。

建設氫能產業創新中心

在未來能源領域,推動大興國際氫能示範區、中關村(房山)氫能產業園、未來科學城“能源谷”、海淀蘇家坨未來能源產業園等重點園區形成特色發展模式與產業集聚效應。

打造氫能領域重大示範應用,持續推動京津冀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城市群建設,高標準建設氫能產業創新中心,優化加氫站建設佈局,完成10座加氫站建設工作,做好新增13座加氫站規劃選址。

加快新型儲能產業規模、技術水平雙升級,圍繞固態電池、鈉離子電池領域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在儲能安全等領域佈局中試驗證平臺。

培育碳捕集利用封存產業,謀劃建設CCUS(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碳未來產業園,推動金隅北水10萬噸級二氧化碳捕集裝置正式投入運行。

AI賦能新材料研發應用

在未來材料領域,推動超寬禁帶半導體和超導材料底層技術攻關,加強超導材料科技攻關及應用,邊研發邊轉化;瞄準氧化鎵產業鏈中襯底製備和外延環節,重點提升氧化鎵4寸襯底量產工藝能力。

加快新一代生物醫用材料產品研發和產業化,圍繞骨科、心腦血管等方向開展產業化攻關。加快拓展納米材料在光電子、新能源等領域的應用。推動人工智能與新材料融合創新,加快AI賦能新材料典型產品開發和應用示範。

全年商業火箭發射15次以上

在未來空間領域,加快可重複使用火箭關鍵技術研發和平臺建設,推進朱雀三號等大型液體運載火箭研製,打造可重複使用火箭技術創新中心等共性平臺。推動建設新型空間基礎設施,加速商業星座組網運營。圍繞太空飛船、天基算力等前沿領域,推動技術研發和技術儲備。實施商業航天發射保險貼費,全年進行商業火箭發射15次以上,新增在軌商業衛星25顆以上。

加強低空技術產業創新引領,推動延慶無人駕駛航空示範區建設,支持低空技術研發和高端裝備研製,推動氫能通用飛機與噸級貨運無人機發展,加快建設低空管理服務平臺等新型基礎設施。

(文章來源:上觀新聞)

來源:東方財富網

作者:上觀新聞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