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專場】一場直播教會新手怎麼玩網格(上)

咱先聊聊,到底啥是網格呀?爲啥它還被稱作 “躺着就能賺錢” 的神器呢?

今天這場直播回顧,就帶咱們從零開始,把網格的作用和原理掰扯明白。

眼尖的朋友肯定發現了,今天標題帶個(上)—— 實在是內容有點乾貨,一次講不完呀。

而且咱這次直播,全程都站在小白的視角聊,所以講得會比較淺、比較基礎,內容可能沒那麼 “刺激”。要是幣圈摸爬滾打多年的老司機,這段可以挑着看~要是我說得有不對的地方,也歡迎大佬們指點呀!

咱先打開 AiCoin,左邊那一欄裏找到 “策略” 就行:

舉個例子,假設咱手裏有 10000USDT 本金,初始價格按 30000USDT/BTC 算,手裏大概能持有 0.3333BTC。

接着咱設置個 1% 的間隔價,然後定下買點(比如 29700、29970 這些數)和賣點(像 30300、31000 這樣)。

等價格跌到咱們設好的買點,就自動多買點兒資產;等它漲回賣點,再自動賣掉一部分或者全出,利潤就到手啦。

這麼一說,大家是不是就懂了?網格其實就是個 “交易機器人”,能幫咱解放雙手,把每個買賣機會都抓得穩穩的,不用 24 小時盯着屏幕熬着。

這對 7*24 小時連軸轉的加密貨幣圈子來說,簡直太適配了。這就是最基礎的網格玩法啦。

說完原理,咱再回到產品頁面,會發現這裏有 “合約網格” 和 “現貨網格” 倆選項,這倆到底啥意思呀?

關於它們的區別和該咋選,我簡單總結了幾點,不過這不是咱這次直播的重點,大家有空瞅一眼就行:

現貨網格和合約網格的核心區別,主要在這幾個方面:

交易對象不一樣。現貨網格是實打實的 “實物買賣”,你買 1 個比特幣,手裏就真能拿到 1 個比特幣;合約網格是 “做多做空” 的模式,有點像用手裏的籌碼(也就是保證金),對着幣價 “對賭”,預判它會漲還是跌(決定開多還是開空),最後根據猜得對不對來賺收益。

資金使用效率也不同。現貨網格得準備不少本金,因爲每次交易都要實際持有資產,資金利用率可能沒那麼高;合約網格能靠槓杆放大資金效果,用小錢就能控制大額合約,但風險也跟着變大了。

適用的市場也有差異。現貨網格更適合流動性高、波動比較穩的市場;合約網格則特別適合 24 小時交易、能加槓杆的衍生品市場,比如加密貨幣的永續合約。

風險和收益特點也不一樣。現貨網格風險相對好控制,收益也比較穩;合約網格可能帶來高收益,但高槓杆會讓波動更大,風險也跟着飆升。

操作復雜程度也有區別。現貨網格策略簡單,上手容易;合約網格涉及不少金融工具知識,像槓杆、保證金機制這些,操作起來會復雜一些。

至於該選哪種策略,也看咱自己的投資風格。要是穩健型投資者,現貨網格更合適,風險低還沒有槓杆的威脅;要是偏激進,想追求高收益,也能試試合約網格,但一定要警惕背後的高風險。

內容有點長,大家要是覺得一下子記不住,不妨停下來慢慢看。咱繼續往下聊~

這兒有個篩選器,通過多空策略、幣種這些參數,就能挑出適合自己的網格 —— 說白了就是選個趁手的 “交易機器人”:

下來咱看看不同網格策略之間,到底有啥不一樣。

隨便截個圖舉例子:

還是老規矩,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看:

這裏的 “中性”,和 “做多”“做空” 是並列的三個選項,咱簡單說說它們的區別:

先說 “做多”。它的意思是,咱預判市場價格會漲,所以先買入資產,等價格真漲了再賣掉,賺中間的差價。一般在看好某個資產的未來潛力時會用這個策略,比如覺得項目前景好,或者整個市場是牛市的時候。不過風險也得提一句,要是價格跌了,就會賠錢,尤其是加了槓杆交易,虧損還會被放大。

再說說 “做空”。這是預判市場價格會跌,所以先借資產賣掉,等價格真跌了再買回來還回去,靠這個賺收益。通常在不看好某個資產前景時用,比如公司財務出問題,或者整個市場是熊市的時候。但這個策略風險不小,要是價格漲了,尤其是一直漲個不停,可能會虧得很慘;而且做空要借資產,還會有額外成本。

最後是 “中性”。意思是不偏向買也不偏向賣,通常會用對沖策略平衡市場風險。一般在市場趨勢看不準的時候用,能降低波動帶來的風險,比如同時買入和賣出相關的資產或期貨合約。好處是能分散風險,但也可能錯過市場快速變動帶來的機會。所以這裏的 “中性”,其實就是帶對沖策略的網格機器人,或者說一個能自動對沖風險的策略工具。

再往下看是 “月利潤”

這就是這個網格策略能帶來的收益。不過咱得記住,投資這事兒總有風險,頁面上展示的是這個策略的過往戰績,可不是說咱隨便用用就能有這效果哈,最終能不能賺錢,還得看選的幣種、入場時機、設置的參數這些因素。

繼續往下看:

這裏的 “推薦最大運行時長”,就是建議讓這個機器人幫咱 “掛機” 多久。畢竟幣圈市場變化太快,一直讓它掛着容易出問題,大部分網格都是針對某個幣種短期內的波動設計的,時間一長,網格運行就可能跑偏,效果也就沒那麼好了。

說到 “每格利潤”,正好給大家解釋下,爲啥這個自動化機器人叫 “網格” 呢?

網格交易的名字,其實來自它的圖形樣子。要是把價格和時間軸畫在坐標系上,網格交易策略在圖上會形成類似 “網格” 的布局,而且這個策略是可以隨時中止的。

具體來說,就是在價格區間裏,設好多個等距離的買入點和賣出點,這些點像橫豎交錯的線,湊在一起就成了 “網格”。大概就是這樣的:

這些錯綜復雜的買入點和賣出點,構成了一個個區間 “格子”,這就是 “網格” 名字的由來。

每個區間都能看作一個 “格”,比如你把價格區間分成多個 50 元或 100 元的間隔,每個間隔就是一個 “格”。

這樣一來,“預計每格利潤” 就好理解了:在一個 “格” 裏完成一次買入和賣出交易後,能賺到的利潤。

舉個例子,要是你設置每個格的間隔是 50 元,那當價格從 100 元漲到 150 元時,每筆交易的利潤就是 50 元(沒算手續費這些哈)。

這裏大家聽懂了嗎~

能理解到這一步,咱對 “網格到底是啥”,應該就有比較清楚的概念了。剛才聊了每個網格策略的 “外在”,現在咱點開這些網格,看看該怎麼挑出適合自己的網格策略~

還是隨便點開一個網格策略:

依舊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看。

首先是 “近三天網格年化”,也就是年化率。這個詞大家應該經常見,咱簡單說說它的意思。

年化率是把一段時間內的利率、收益率等,按照一年的時間來計算的比率。它主要是爲了把不同期限的數據 “標準化”,方便大家比較和分析。

說白了,年化率就是假設短期內拿到的回報或利息,能持續一整年,然後把它換算成年度比例。

計算公式是:年化率 = (實際收益 / 實際時間) × 365 天(或其他基準週期)。

一般在股票、債券、基金裏都能看到這個詞,簡單講就是年化率越高,能拿到的回報就越多。

再往下看 “投入金額” 這裏

會發現有個 “大於等於 29” 的提示。

這意思是,要啓動這個網格,至少得投入 29USDT。爲啥會限制最少買入金額呢?主要是因爲要是每筆交易金額太小,頻繁買賣下來,累積的手續費會越來越多。就算每次交易賺點小錢,高額手續費也可能讓最後整體虧錢。

而且還可能有 “滑點風險”,就是交易量太小的話,在某些市場環境下,實際成交價格和預期價格可能差很多,會影響收益,把本該賺的錢給 “吞” 了。

所以這裏才規定至少要 29USDT,不過不同的網格策略,最低投入限制也不一樣。

再說說 “槓杆”,它是靠借資金來放大投資金額的方式。簡單講,槓杆能讓交易者用很少的本金,控制更大的頭寸(也就是倉位)。槓杆通常用倍數表示,比如 2 倍、5 倍,甚至 10 倍以上,想拉到 50 倍也行哈。

舉個例子,要是你有 1000 美元本金,用 5 倍槓杆,那實際上能控制 5000 美元的倉位。因爲槓杆放大了交易規模,市場波動帶來的收益也會被放大,比如標的資產價格漲 1%,你的實際收益可能就有 5%(因爲加了 5 倍槓杆)。

但反過來,虧損也會被放大。要是價格跌 1%,你實際可能虧 5%。所以咱小白剛開始玩,盡量別開太高的槓杆啦。

好啦,最後咱點開下面的 “策略詳情”:

具體咋用網格、咋買網格、咋挑網格這些內容,咱就留到下次直播再細聊~

本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場和觀點。本文章僅供信息分享,不構成對任何人的任何投資建議。

BTC1.11%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