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利歐卸任橋水 警示全球債務危機風險

robot
摘要生成中

投資傳奇達利歐卸任,預警全球債務危機風險

近日,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宣布出售其在公司的剩餘股份,正式退出董事會。75歲的達利歐以"痛苦+反思=進步"的人生哲學,總結了他跌宕起伏的投資生涯。

上周,橋水基金向客戶通報了回購達利歐全部剩餘股份的消息,並隨後向文萊主權財富基金發行新股。這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交易使文萊主權財富基金獲得了橋水近20%的股權。

達利歐在過去50多年的投資生涯中多次成功預判重大趨勢,包括2008年金融危機和隨後的歐債危機。他曾被《時代》雜志列入"世界百位最具影響力人物"。

展望未來,達利歐再次發出警告:未來5年內全球性債務危機爆發的概率高達65%,可能對美元霸權造成重創。他強調,如果企業、國家和個人無法準確定位自身在經濟週期中的位置,將面臨被這股強大"潮汐之力"吞沒的風險。

輝煌戰績與艱難歷程

1975年,26歲的達利歐在自己的兩居室公寓裏創立了橋水基金。從1991年旗艦基金成立至今,橋水基金在達利歐的帶領下創造了一系列輝煌戰績,成爲全球規模最大的對沖基金。

2008年,達利歐成功預測了美國金融危機,當年橋水旗艦基金業績增長逾14%。2010年,他又準確預見了歐債危機,橋水旗下基金最高收益率超過40%。

然而,達利歐的投資之路並非一帆風順。1982年,他因錯誤預測"美國經濟將陷入大蕭條"而遭受重創,甚至不得不向父親借款維持公司運營。這次慘痛教訓成爲他投資哲學的重要轉折點。

達利歐認爲,世界運轉由五大力量驅動:債務/貨幣/經濟週期、內部秩序和混亂週期、外部秩序和混亂週期、自然力量和人類創造力。這些力量共同作用,形成了從"舊秩序"向"新秩序"演進過程中和平繁榮與衝突蕭條交替出現的大週期。

近年來,橋水資產管理規模大幅縮水,從2019年底的1680億美元降至2024年底的921億美元。盡管如此,在限制規模後,旗艦基金Pure Alpha的表現有所改善,2024年實現11.3%回報,2025年上半年收益率達17%。

爭議與質疑

達利歐廣爲人知的債務理論近年來面臨一些質疑。他認爲,無論是企業還是國家,只要過度積累債務,就會面臨債務危機風險。爲降低這一風險,需要通過"去槓杆"措施來壓縮債務規模。

然而,有經濟學家指出,達利歐在分析宏觀經濟問題的方法論上存在兩個主要錯誤:一是錯誤地用微觀思維分析宏觀問題,二是錯誤地將宏觀經濟想象成一臺機器,因而忽視了不同宏觀經濟狀況下運行邏輯的差異。

這些經濟學家認爲,宏觀經濟並非一臺機器,而是由活生生的、對未來有預期、會因預期改變而改變其行爲的人所組成的。預期一旦改變,人的行爲就相應改變,進而導致宏觀經濟結構隨之變化。

告別與展望

2022年10月,達利歐將控制權移交給公司董事會,正式退居二線。此次出售剩餘股份標志着他真正"退休"。

回顧橋水過去50年的成功,達利歐總結了四條重要的"工作原則":選擇優秀的人才和文化;建立"思想精英制度"的文化;營造允許犯錯但必須從錯誤中學習的環境;堅持"痛苦+反思=進步"的理念。

展望未來,達利歐預測,未來三到五年內,五大力量將重塑世界,我們將經歷"類似於時光隧道的變化,進入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投資智慧

達利歐總結了七條備受關注的投資原則:

  1. 理解現實這臺"機器"的運作方式
  2. 掌握驅動變化的因果關係
  3. 明確決策標準並進行系統化測試
  4. 認識到未知遠多於已知
  5. 做好多元化配置
  6. 尋求智者的批評性意見
  7. 確保不會發生不可接受的損失

達利歐強調,平衡投資組合是最重要的事情。他建議投資者應該在投資組合中持有10到15個相互低相關的資產,這樣可以在不降低預期收益的情況下將風險降低約80%。

他還提醒投資者警惕追漲心理,"最好的公司並不一定是最好的投資,就像賽馬比賽中,最優秀的馬匹也未必是最值得下注的馬,因爲賠率已經反映了一切。"

達利歐認爲,世界的演化過程中存在着像潮汐般的週期循環。面對這股不可抗拒的潮汐之力,投資者要麼乘風破浪,要麼被吞沒。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投資者是否已經做好準備迎接未來的挑戰?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2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闪电出击小王子vip
· 6小時前
大佬眼光太准了
回復0
DeFi安全卫士vip
· 6小時前
到处都是红旗。DYOR。
查看原文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