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算法做市的核心邏輯:如何利用項目方代幣創造流動性和市場信心當項目方將代幣交給做市商後,背後實際上發生了一系列復雜的操作。本文將揭示算法做市的核心邏輯,解析做市商如何利用項目方的代幣來提供交易深度、穩定價格並增強市場信心。## 主要結論由於當前山寨幣流動性普遍不足,在看漲期權模式下,做市商目前的最優策略是在獲得項目方代幣後立即出售。這可能會引發疑問:如果代幣價格未來漲,做市商是否需要高價回購?實際上,做市商採取這種策略的原因如下:1. 做市商奉行delta中性策略,不持有淨頭寸,目標是穩定獲利而非投機。2. 看漲期權實際上限定了最高價格,控制了做市商的最大風險敞口。3. 此類做市合約通常爲12-24個月,而大多數項目在上線時已達到巔峯,能存活一年以上的項目寥寥無幾。4. 即使個別項目在1-2年後幣價大漲,做市過程中的收益也足以彌補提前"賣飛"的損失。## 市場背景目前做市商常見的合作模式主要有三種:1. 租借做市機器人:項目方提供資金,做市商提供技術支持,收取管理費和分成。2. 主動做市:項目方提供代幣,做市商提供資金做市並引導社區,主要目的是出售代幣,之後與項目方分成。3. 看漲期權模式:項目方提供代幣,做市商提供資金,但可在價格超過約定價格時低價行權購買。本文將重點討論市場上最常見的看漲期權模式。## 看漲期權模式下的典型做市條款從delta中性做市商的角度,一般會給出如下合作條款(通常爲12-24個月):中心化交易所做市義務:- 某交易平台:在±2%價格區間內,分別掛出10萬美元買單和賣單。買賣價差控制在0.1%。- 其他交易平台:在±2%區間內,分別提供5萬美元買賣單,價差控制在0.1%。去中心化交易所做市義務:- 在某DEX上提供100萬美元的流動性資金池,其中50%爲USDT,50%爲項目代幣。項目方提供資源:借給做市商300萬枚代幣(佔總供應量2%,當前估值300萬美元,全流通市值1.5億美元)。當前代幣市價爲1美元。期權激勵條款:- 如果價格>1.25美元,可以1.25美元的價格買入10萬枚- 如果價格>1.50美元,可以1.50美元的價格買入10萬枚 - 如果價格>2.00美元,可以2.00美元的價格買入10萬枚如果市場價格未觸及相應行權價,做市商可選擇不行權。## 做市商的核心策略### 核心目標與原則1. 始終保持Delta中性:淨頭寸(現貨+永續合約+流動性池+期權Delta)必須接近於零,完全對沖價格波動風險。2. 不承擔方向性風險:盈利不依賴代幣價格漲跌。3. 最大化非方向性收益:主要利潤來源包括: - 中心化交易所的買賣價差 - 去中心化交易所流動性池的交易手續費 - 對沖場外期權實現的波動率套利 - 有利的資金費率### 初始設置與關鍵第一步:對沖這是整個策略中最關鍵的環節。行動取決於收到的資產和承擔的義務,而非價格預測。資產與義務盤點:- 收到資產(同時也是負債):300萬枚代幣,未來需償還- 做市義務部署: - 中心化交易所:20萬枚代幣(賣單)+20萬USDT(買單) - 去中心化交易所:50萬枚代幣+50萬USDT合計做市庫存:70萬枚代幣合計做市所需USDT:70萬初始淨敞口計算:- USDT資金缺口:需立即籌集70萬USDT提供買單流動性- 爲獲取USDT必須賣出的代幣:至少70萬枚(按1美元價格)- 重新計算淨敞口: 初始300萬枚代幣 - 70萬枚用作做市庫存 - 70萬枚賣出換取USDT 剩餘160萬枚爲真正的淨多頭敞口初始對沖操作:立即在市場上賣出總計230萬枚代幣:- 70萬枚換取做市所需的70萬USDT - 160萬枚對沖剩餘無對沖頭寸這樣做的原因:1. 滿足運營需求,獲取必要的美元流動性2. 實現真正的Delta中性,不再有任何未對沖敞口3. 鎖定風險,專注於從做市和波動率中盈利### 動態對沖:持續風險管理 初始對沖後,風險敞口會因做市活動和市場變化而不斷變化,需要持續動態對沖:- 中心化交易所做市對沖:買單成交時買入代幣(產生多頭Delta),立即在永續合約市場做空等量。反之亦然。通過這種方式賺取0.1%價差,同時保持Delta中性。- 去中心化交易所流動性池對沖:持續計算流動性池的Delta(價格漲時爲負,下跌時爲正),用永續合約進行反向對沖。### 期權策略:核心利潤引擎這是整個交易中最精妙的部分,也是實現超額利潤的關鍵。理解期權價值:- 正Delta:價格漲,期權價值增加- 正Gamma:價格變動越劇烈,Delta變化速度越快,越有利對沖期權而非持有代幣:- 初始對沖:計算三檔期權在當前價格下的總Delta,在永續合約市場做空等量- Gamma套利: 1. 價格漲:期權Delta增加,賣出永續合約重新實現中性 2. 價格下跌:期權Delta減少,買入永續合約回補,再次實現中性 通過持續對沖,自然實現"高賣低買",從市場波動中獲利。行權價附近操作:- 當價格接近並超過行權價:相應期權變爲實值,Delta迅速接近1- 行權決策:在期權到期時,如果價格高於行權價則行權- 執行:支付行權價獲得代幣,立即在現貨市場賣出,同時平掉對沖空頭倉位- 利潤來源:行權價與市場價差額,以及整個過程中積累的Gamma套利收益## 結論與操作建議1. 初始代幣處理:立即賣出230萬枚代幣,70萬用於獲取運營USDT,160萬用於對沖剩餘頭寸。不持有任何未對沖頭寸。2. 價格<1.25美元:不主動買賣非對沖性質的代幣。持續進行做市、對沖和期權Gamma套利。利潤來源於價差、費用和波動率。3. 價格>行權價:當價格顯著高於行權價時,對沖引擎已建立相應空頭頭寸。行權變成無風險交割:低價從項目方買入代幣,立即高價賣出,同時平掉對沖倉位。這個策略將復雜的做市協議分解爲一系列可量化、可對沖、可盈利的風險中性操作。做市商的成功依賴於卓越的風險管理能力和技術執行力,而非市場預測。理解這一點後,我們可以看到做市商並非故意打壓價格,而是在現有機制和算法下,初期"賣出"代幣、開空倉是局部最優解。這是權衡利弊後的理性選擇,而非惡意行爲。市場是殘酷的,看似最優惠、最低風險的條款往往都是精密計算的結果。當我們看不清風險點時,我們自身就成了風險點。讓我們始終保持敬畏市場算法的心態,理性看待做市商的行爲。
解密算法做市:從300萬代幣到Delta中性策略
算法做市的核心邏輯:如何利用項目方代幣創造流動性和市場信心
當項目方將代幣交給做市商後,背後實際上發生了一系列復雜的操作。本文將揭示算法做市的核心邏輯,解析做市商如何利用項目方的代幣來提供交易深度、穩定價格並增強市場信心。
主要結論
由於當前山寨幣流動性普遍不足,在看漲期權模式下,做市商目前的最優策略是在獲得項目方代幣後立即出售。這可能會引發疑問:如果代幣價格未來漲,做市商是否需要高價回購?
實際上,做市商採取這種策略的原因如下:
做市商奉行delta中性策略,不持有淨頭寸,目標是穩定獲利而非投機。
看漲期權實際上限定了最高價格,控制了做市商的最大風險敞口。
此類做市合約通常爲12-24個月,而大多數項目在上線時已達到巔峯,能存活一年以上的項目寥寥無幾。
即使個別項目在1-2年後幣價大漲,做市過程中的收益也足以彌補提前"賣飛"的損失。
市場背景
目前做市商常見的合作模式主要有三種:
租借做市機器人:項目方提供資金,做市商提供技術支持,收取管理費和分成。
主動做市:項目方提供代幣,做市商提供資金做市並引導社區,主要目的是出售代幣,之後與項目方分成。
看漲期權模式:項目方提供代幣,做市商提供資金,但可在價格超過約定價格時低價行權購買。
本文將重點討論市場上最常見的看漲期權模式。
看漲期權模式下的典型做市條款
從delta中性做市商的角度,一般會給出如下合作條款(通常爲12-24個月):
中心化交易所做市義務:
去中心化交易所做市義務:
項目方提供資源:
借給做市商300萬枚代幣(佔總供應量2%,當前估值300萬美元,全流通市值1.5億美元)。
當前代幣市價爲1美元。
期權激勵條款:
如果市場價格未觸及相應行權價,做市商可選擇不行權。
做市商的核心策略
核心目標與原則
始終保持Delta中性:淨頭寸(現貨+永續合約+流動性池+期權Delta)必須接近於零,完全對沖價格波動風險。
不承擔方向性風險:盈利不依賴代幣價格漲跌。
最大化非方向性收益:主要利潤來源包括:
初始設置與關鍵第一步:對沖
這是整個策略中最關鍵的環節。行動取決於收到的資產和承擔的義務,而非價格預測。
資產與義務盤點:
合計做市庫存:70萬枚代幣 合計做市所需USDT:70萬
初始淨敞口計算:
初始對沖操作:
立即在市場上賣出總計230萬枚代幣:
這樣做的原因:
動態對沖:持續風險管理
初始對沖後,風險敞口會因做市活動和市場變化而不斷變化,需要持續動態對沖:
中心化交易所做市對沖:買單成交時買入代幣(產生多頭Delta),立即在永續合約市場做空等量。反之亦然。通過這種方式賺取0.1%價差,同時保持Delta中性。
去中心化交易所流動性池對沖:持續計算流動性池的Delta(價格漲時爲負,下跌時爲正),用永續合約進行反向對沖。
期權策略:核心利潤引擎
這是整個交易中最精妙的部分,也是實現超額利潤的關鍵。
理解期權價值:
對沖期權而非持有代幣:
通過持續對沖,自然實現"高賣低買",從市場波動中獲利。
行權價附近操作:
結論與操作建議
初始代幣處理:立即賣出230萬枚代幣,70萬用於獲取運營USDT,160萬用於對沖剩餘頭寸。不持有任何未對沖頭寸。
價格<1.25美元:不主動買賣非對沖性質的代幣。持續進行做市、對沖和期權Gamma套利。利潤來源於價差、費用和波動率。
價格>行權價:當價格顯著高於行權價時,對沖引擎已建立相應空頭頭寸。行權變成無風險交割:低價從項目方買入代幣,立即高價賣出,同時平掉對沖倉位。
這個策略將復雜的做市協議分解爲一系列可量化、可對沖、可盈利的風險中性操作。做市商的成功依賴於卓越的風險管理能力和技術執行力,而非市場預測。
理解這一點後,我們可以看到做市商並非故意打壓價格,而是在現有機制和算法下,初期"賣出"代幣、開空倉是局部最優解。這是權衡利弊後的理性選擇,而非惡意行爲。
市場是殘酷的,看似最優惠、最低風險的條款往往都是精密計算的結果。當我們看不清風險點時,我們自身就成了風險點。
讓我們始終保持敬畏市場算法的心態,理性看待做市商的行爲。